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是提升毕业生能力的关键。分析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主要问题,即有才无赛、有证乏能、有志无门、有心无力,结合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提出解决方法。
[關
键
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17-01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的特征。相应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任务,是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摇篮。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师资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针对有才无赛——缺乏官方技能展示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师生展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舞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经常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技能大赛大多面向比较成熟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技术也相对成熟,有公认的评判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一种,其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通常看不到针对这些产业的比赛。
针对该问题,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引入行业内顶尖企业的技能考核标准,以顶级的行业技能竞赛替代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内的技能培训和竞赛。目前,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多位教师已从参赛选手转为裁判,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和顶尖企业的认可。
二、针对有证乏能——“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解决方法
“双师”素质是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指的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和理论教育能力,又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并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教师。目前,国内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认定大部分是从证书上认定,即具备工程系列职称或者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少部分是从工作经验角度认定,即具有多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由于工程系列职称和职业(职业)资格证书都侧重于“考”,而不是侧重于“做”,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还需要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培训实践技能。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产业的实践内容。所以专业教师必须到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学习最真实、最先进的技术。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在入职后都需确定自己的实践教学和研究方向,之后由学校安排进入龙头企业——港华燃气集团的多个企业跟岗学习。学习结束后需通过港华燃气集团的考核才能担任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或到高水平高校访学。
三、针对有志无门——教师创新能力不够的解决方法
技术革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弱点,这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一直弱于本科院校有密切关系。虽然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一线创新工作中,但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观念陈旧,缺乏引导。至今仍有很多科技条线的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一线的熟练操作工,所以大部分地市级的科技计划项目都是本科院校的教师申请到的。其次,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眼光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唯一标准是行业是否缺人,而不重视专业的发展前景,造成很多高职专业的开设时间非常短,往往开设几年就停办,而新专业在没有足够基础的条件下就匆忙招生。这样的“短命”专业必然不会有很好的发展,教师也经常会面临“转行”的困境。人的知识结构是长期的学习形成的,很难有大的跨越,“转行”后教师更加难以创新。
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到产业内龙头企业和顶尖大学学习交流,与企业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城市燃气行业属于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产生了重大技术变革而变成新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企业自身对创新发展方向也不明朗。在此条件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探讨改进技术和产品,共同成长。
四、针对有心无力——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解决方法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普遍少于本科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高职院校的实际生师比远远大于本科院校。此外,高职院校的很多实践性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所以教学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少。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的课务量普遍较多,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授课,却没有时间学习和提升自己。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与港华燃气集团达成共识,校企双方的师资可以互相流通。港华燃气集团安排工程师到校为学生授课,学校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工程师到校授课期间既可以领取企业工资,又可以领取学校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教师的授课压力。校内的专业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为员工开展培训,企业也会支付一定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张扬,王颖.高职教育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1).
[2]杨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与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编辑 武生智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是提升毕业生能力的关键。分析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主要问题,即有才无赛、有证乏能、有志无门、有心无力,结合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提出解决方法。
[關
键
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17-01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的特征。相应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任务,是培养一线技术人员的摇篮。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师资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针对有才无赛——缺乏官方技能展示平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是师生展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舞台,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经常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技能大赛大多面向比较成熟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技术也相对成熟,有公认的评判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一种,其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通常看不到针对这些产业的比赛。
针对该问题,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引入行业内顶尖企业的技能考核标准,以顶级的行业技能竞赛替代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内的技能培训和竞赛。目前,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多位教师已从参赛选手转为裁判,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和顶尖企业的认可。
二、针对有证乏能——“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较低的解决方法
“双师”素质是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指的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和理论教育能力,又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并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教师。目前,国内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认定大部分是从证书上认定,即具备工程系列职称或者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少部分是从工作经验角度认定,即具有多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由于工程系列职称和职业(职业)资格证书都侧重于“考”,而不是侧重于“做”,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还需要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培训实践技能。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产业的实践内容。所以专业教师必须到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学习最真实、最先进的技术。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在入职后都需确定自己的实践教学和研究方向,之后由学校安排进入龙头企业——港华燃气集团的多个企业跟岗学习。学习结束后需通过港华燃气集团的考核才能担任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或到高水平高校访学。
三、针对有志无门——教师创新能力不够的解决方法
技术革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弱点,这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一直弱于本科院校有密切关系。虽然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一线创新工作中,但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观念陈旧,缺乏引导。至今仍有很多科技条线的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一线的熟练操作工,所以大部分地市级的科技计划项目都是本科院校的教师申请到的。其次,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眼光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唯一标准是行业是否缺人,而不重视专业的发展前景,造成很多高职专业的开设时间非常短,往往开设几年就停办,而新专业在没有足够基础的条件下就匆忙招生。这样的“短命”专业必然不会有很好的发展,教师也经常会面临“转行”的困境。人的知识结构是长期的学习形成的,很难有大的跨越,“转行”后教师更加难以创新。
我校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到产业内龙头企业和顶尖大学学习交流,与企业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城市燃气行业属于在原有产业基础上产生了重大技术变革而变成新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企业自身对创新发展方向也不明朗。在此条件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探讨改进技术和产品,共同成长。
四、针对有心无力——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解决方法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普遍少于本科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高职院校的实际生师比远远大于本科院校。此外,高职院校的很多实践性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所以教学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少。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的课务量普遍较多,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授课,却没有时间学习和提升自己。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与港华燃气集团达成共识,校企双方的师资可以互相流通。港华燃气集团安排工程师到校为学生授课,学校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工程师到校授课期间既可以领取企业工资,又可以领取学校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教师的授课压力。校内的专业专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为员工开展培训,企业也会支付一定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张扬,王颖.高职教育与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6(1).
[2]杨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与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