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上海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部分院校以更注重实用性的“应用文写作”代替了“大学语文”课程。大多数学校的语文只安排36课时。语文教师普遍认为语文课不受重视。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创新,绝多数教师不曾借鉴当今国外语文课程的授课方法。
关键词:上海;高职;语文课程;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3
一、调查概况
2010年3至6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师资教学能力语文专业课程班”培训,与本市多所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有了较多的交流。借此机会,本人做了一个关于上海高职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以期了解上海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及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上海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语文教学班人数、语文课时安排、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理念、教学评价等。此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上海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开展情况,针对调查结果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调查时间:2010年6月。
调查对象:上海20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目的:了解上海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情况及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语文课程开设情况,语文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看法。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数量:29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在受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上海18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数据粗略统计如下:
可以看出,上海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的数据差异很大,高的达到1:333,低至1:1667,总体平均为1:846,严重偏低。面对这么多学生,改进教学方法、钻研教学内容、作业批改、与学生交流这些具体的工作,教师怎能保证一一完成呢?语文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谈谈同样作为基础课的政治课和英语课的师生比情况。教育部2008年所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至于英语课,早在1996年,刘长江统计,“国内一些院校的大学英语师生比已达1:130”。笔者随意在网上搜索到几所申请精品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师师生比数据,与这一数据相差也不大,如下列出两所:
兰州交通大学:1:132吉林大学:1:67
笔者认为,政治、英语课程师生比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情况是可以拿来参照语文课程的。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政治课总课时为144,英语课总课时为340,暂拟语文课总课时为72;政治课班级人数拟为80,英语、语文拟为40;以国家规定政治课师生比下限1:400为参照,经过比照计算可以得出,语文课的师生比应为1:400,英语课的师生比为1:84。如下表所示:
由这个计算数据来反观,吉林大学申报大学精品课程的英语教师师生比数据为1:67,高于1:84;而上海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师生比也达到了1:400。
(二)教学班人数
65.5%的教师表示自己的教学班人数在50人以下。10.3%的教师班级人数在50至70人,而仍有24.1%的教师要承担91人以上的大班授课。笔者在2007年甚至上过140人的语文课。
语文课的组织形式不应是知识灌输,需要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互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制力不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当班级人数超过70时,教师的精力被维持课堂秩序占去太多,谈何组织良好的互动。
(三)语文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
尽管受调查的学校全部开设了语文课,但7所学校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占到了36.8%。5所学校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另有7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或“职业汉语”。至于大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国学、文学欣赏、诗词鉴赏等选修课,没有一所学校表明正在开设。
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至深,很多课程设置负责人往往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相关的课可以考虑开;与就业职场无关的课,能免则免。事实上,高职学生需要语文审美教育,理工科学生也需要培育文学素养。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也是育人在先,学技术在后。
2、课时安排
调查发现,多数院校语文课时都安排在36课时,少部分院校会安排72课时。有些院校的部分专业甚至不开语文课。
而72.4%的教师认为开课两学期共72学时比较理想,10.3%的教师认为应开设一个学期共36学时,另有17.4%的教师觉得应该开设三个学期以上。
而在笔者对本院学生所做的另一项调查中发现,60.2%的学生认为语文应该至少开设72课时。由此可见,学生对语文课有很强的学习意愿。
3、排课是否会听取语文教师意见
62.1%的教师表示学院会部分听取语文教师的意见,17.2%的教师表示其所在院校能充分考虑语文教师的意见,而高达20.7%的教师表示学院排课从没问过语文教师的意见。
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学校语文课怎么开设,往往是某位领导说了算,由领导的喜好决定。不必说经过必要的调查论证了,甚至连教学分管院长、教务处、专业系部及语文教研室各方会商的过程都没有。当然,国家教委于本科、专科语文课的开设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也是造成目前这种排课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
(四)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1、是否应为中学语文补课
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此不赘述。那么,高职语文是否应为中文语文补课呢?是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水平呢?
20.7%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应该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补习中学语文的内容,79.3%的教师认为不应该补习中学语文内容。后者当中,31%的教师认为即使补课,效果也不大,不若不补;而48.3%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所以不应补课。
针对31%的教师持有“即使补课(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效果也不大”的观点,笔者认为补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语文是人文学科,能力水平不易量化;业界也没有广为认可的汉语语文测试标准。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广受质疑,而近几年新兴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推广度也不够,测量是否标准有待验证。
(2)关于语文水平听说读写的提升教学,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还是写作课,教学多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方式陈旧,效率低下。目前业界几乎没有众所周知的、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果的训练方法。
最近笔者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中小学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旨在不延长学习时间的前提下,通过指导学生大量读写,达到新课标既定的读写能力。这项课题自2000年9月开始探索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笔者设想,也许将“跨越式”教育模式引入高职语文课堂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实验。
2、关于“大学语文不应是高四语文”
调查显示86.7%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其中66.6%的教师认为大学语文应有不同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0%的人认为大学语文应有不同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13.3%的教师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为数不少的大学语文教师仍延用中学语文传统的授课方式。
3、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的教学目标
3.4%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的教学目标一致,余下96.6%认为不一致。之所以会持有这种观点,笔者分析,是因为我们都认定了高职与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在“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本科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
笔者认为,尽管培养目标不一致,能够进行准确、得体地表达是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共同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由于本科教育学习时间比高职至少长两年半,本科语文应更多的涉及文学欣赏、国学研读等课程。
(五)高职语文的教学活动
1、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因素
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因素分别有:语文课不被重视(25.9%)、学生基础太差(17.2%)、没机会与同行交流(15.5%)、没有足够的精力备课(13.8%)、教学班人数太多(8.6%)、课时太多太辛苦(6.9%)、没有按水平进行分班(5.2%)。
笔者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不受重视的处境,教育部应有强制性文件。可目前只是在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为什么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的意见是: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虽说高校办学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样作为大学基础课,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及大学体育课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并下发了相应的红头文件。这些行政性强制文件的发布有利力地保证了政治理论课、英语课、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所以对语文课发布强制性文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笔者认为,高职语文的课程内容及教材不应被统一规定,学校、教师也应拥有教学主动权。
2、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能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受调查者做出的选择是:
(29.3%)开设课程、授课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充分考虑尊重教师意见;(25.9%)小班上课;(19%)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12.1%)减少教师的教学课时、增加培训机会,使得教师有条件钻研教学;(10.3%)依据学生语文基础分班教学。
3、如何衡量教学效果
关于这个问题,43.9%的教师认为首要依据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而19.5%的教师认为应该有明确客观的量化标准,但不知道具体方法,有12.2%认为可以依据期末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另有12.2%的人没想过高职语文还要确切地评价教学效果,只有7.3%的人看重期末考试成绩。
4、借鉴国外语文教学情况
受调查的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了解国外的语文教学情况,但是只有3.4%的人表示了解很多,69%的人表示了解一些,27.6%的人一点也不了解。
同时,大家也一致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语文教学经验。但只有6.9%的人表示经常借鉴,48.3%的人表示偶尔借鉴,而达到44.8%的人表示从未有过此类借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语文教育人员对国外语文教育的情况了解太少,所以在改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大家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闭门造车。当然,目前业内关于此类的研究也太少,无论是市面上可以买的书籍还是相关的学术论文,都寥寥可数。
三、调查结论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笔者就上海高职语文的教学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需达到1:400,语文教学需达到72课时,建议教育部就此方面发布正式文件予以规定。
(二)高职语文有必要将提升学生基本的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高职语文应适当地承担文学审美、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用“应用文写作”完全取代“大学语文”的课程安排是错误的做法。
(三)建议各地教委牵头,请国内外富有经验的或创新思想的语文教育专家对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辅导。尤其应组织教师了解并借鉴国外语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魏翠娟.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J].文教资料,2009:464,230-232.
[2]杨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管齐峰.成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贾平年.匡亚明与“大学语文”[N].南京大学报,2010:1021.
[5]关安.殊途同归的粤港大学语文教学[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5). [6]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大学文学》: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N].南方都市报,2005-05-09.
[7]彭新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8]薛涌.美国人如何拯救大学语文[N].新华日报,2007-06-04.
[9]陈洪,李瑞山.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上海;高职;语文课程;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3
一、调查概况
2010年3至6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高职高专师资教学能力语文专业课程班”培训,与本市多所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有了较多的交流。借此机会,本人做了一个关于上海高职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以期了解上海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及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上海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语文教学班人数、语文课时安排、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理念、教学评价等。此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上海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开展情况,针对调查结果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调查时间:2010年6月。
调查对象:上海20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上海海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目的:了解上海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情况及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语文课程开设情况,语文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看法。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数量:29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语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在受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语文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上海18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数据粗略统计如下:
可以看出,上海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的数据差异很大,高的达到1:333,低至1:1667,总体平均为1:846,严重偏低。面对这么多学生,改进教学方法、钻研教学内容、作业批改、与学生交流这些具体的工作,教师怎能保证一一完成呢?语文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谈谈同样作为基础课的政治课和英语课的师生比情况。教育部2008年所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至于英语课,早在1996年,刘长江统计,“国内一些院校的大学英语师生比已达1:130”。笔者随意在网上搜索到几所申请精品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师师生比数据,与这一数据相差也不大,如下列出两所:
兰州交通大学:1:132吉林大学:1:67
笔者认为,政治、英语课程师生比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情况是可以拿来参照语文课程的。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政治课总课时为144,英语课总课时为340,暂拟语文课总课时为72;政治课班级人数拟为80,英语、语文拟为40;以国家规定政治课师生比下限1:400为参照,经过比照计算可以得出,语文课的师生比应为1:400,英语课的师生比为1:84。如下表所示:
由这个计算数据来反观,吉林大学申报大学精品课程的英语教师师生比数据为1:67,高于1:84;而上海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师生比也达到了1:400。
(二)教学班人数
65.5%的教师表示自己的教学班人数在50人以下。10.3%的教师班级人数在50至70人,而仍有24.1%的教师要承担91人以上的大班授课。笔者在2007年甚至上过140人的语文课。
语文课的组织形式不应是知识灌输,需要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互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制力不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当班级人数超过70时,教师的精力被维持课堂秩序占去太多,谈何组织良好的互动。
(三)语文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
尽管受调查的学校全部开设了语文课,但7所学校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占到了36.8%。5所学校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另有7所学校不同程度地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或“职业汉语”。至于大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国学、文学欣赏、诗词鉴赏等选修课,没有一所学校表明正在开设。
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至深,很多课程设置负责人往往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相关的课可以考虑开;与就业职场无关的课,能免则免。事实上,高职学生需要语文审美教育,理工科学生也需要培育文学素养。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也是育人在先,学技术在后。
2、课时安排
调查发现,多数院校语文课时都安排在36课时,少部分院校会安排72课时。有些院校的部分专业甚至不开语文课。
而72.4%的教师认为开课两学期共72学时比较理想,10.3%的教师认为应开设一个学期共36学时,另有17.4%的教师觉得应该开设三个学期以上。
而在笔者对本院学生所做的另一项调查中发现,60.2%的学生认为语文应该至少开设72课时。由此可见,学生对语文课有很强的学习意愿。
3、排课是否会听取语文教师意见
62.1%的教师表示学院会部分听取语文教师的意见,17.2%的教师表示其所在院校能充分考虑语文教师的意见,而高达20.7%的教师表示学院排课从没问过语文教师的意见。
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学校语文课怎么开设,往往是某位领导说了算,由领导的喜好决定。不必说经过必要的调查论证了,甚至连教学分管院长、教务处、专业系部及语文教研室各方会商的过程都没有。当然,国家教委于本科、专科语文课的开设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也是造成目前这种排课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
(四)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1、是否应为中学语文补课
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此不赘述。那么,高职语文是否应为中文语文补课呢?是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水平呢?
20.7%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应该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补习中学语文的内容,79.3%的教师认为不应该补习中学语文内容。后者当中,31%的教师认为即使补课,效果也不大,不若不补;而48.3%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所以不应补课。
针对31%的教师持有“即使补课(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效果也不大”的观点,笔者认为补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语文是人文学科,能力水平不易量化;业界也没有广为认可的汉语语文测试标准。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广受质疑,而近几年新兴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推广度也不够,测量是否标准有待验证。
(2)关于语文水平听说读写的提升教学,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还是写作课,教学多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方式陈旧,效率低下。目前业界几乎没有众所周知的、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果的训练方法。
最近笔者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中小学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旨在不延长学习时间的前提下,通过指导学生大量读写,达到新课标既定的读写能力。这项课题自2000年9月开始探索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笔者设想,也许将“跨越式”教育模式引入高职语文课堂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教学实验。
2、关于“大学语文不应是高四语文”
调查显示86.7%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其中66.6%的教师认为大学语文应有不同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0%的人认为大学语文应有不同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13.3%的教师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为数不少的大学语文教师仍延用中学语文传统的授课方式。
3、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的教学目标
3.4%的教师认为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的教学目标一致,余下96.6%认为不一致。之所以会持有这种观点,笔者分析,是因为我们都认定了高职与本科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在“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本科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
笔者认为,尽管培养目标不一致,能够进行准确、得体地表达是高职语文与本科语文共同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由于本科教育学习时间比高职至少长两年半,本科语文应更多的涉及文学欣赏、国学研读等课程。
(五)高职语文的教学活动
1、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因素
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因素分别有:语文课不被重视(25.9%)、学生基础太差(17.2%)、没机会与同行交流(15.5%)、没有足够的精力备课(13.8%)、教学班人数太多(8.6%)、课时太多太辛苦(6.9%)、没有按水平进行分班(5.2%)。
笔者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不受重视的处境,教育部应有强制性文件。可目前只是在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为什么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的意见是: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虽说高校办学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样作为大学基础课,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及大学体育课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并下发了相应的红头文件。这些行政性强制文件的发布有利力地保证了政治理论课、英语课、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所以对语文课发布强制性文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笔者认为,高职语文的课程内容及教材不应被统一规定,学校、教师也应拥有教学主动权。
2、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能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受调查者做出的选择是:
(29.3%)开设课程、授课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充分考虑尊重教师意见;(25.9%)小班上课;(19%)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12.1%)减少教师的教学课时、增加培训机会,使得教师有条件钻研教学;(10.3%)依据学生语文基础分班教学。
3、如何衡量教学效果
关于这个问题,43.9%的教师认为首要依据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而19.5%的教师认为应该有明确客观的量化标准,但不知道具体方法,有12.2%认为可以依据期末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另有12.2%的人没想过高职语文还要确切地评价教学效果,只有7.3%的人看重期末考试成绩。
4、借鉴国外语文教学情况
受调查的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了解国外的语文教学情况,但是只有3.4%的人表示了解很多,69%的人表示了解一些,27.6%的人一点也不了解。
同时,大家也一致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语文教学经验。但只有6.9%的人表示经常借鉴,48.3%的人表示偶尔借鉴,而达到44.8%的人表示从未有过此类借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语文教育人员对国外语文教育的情况了解太少,所以在改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大家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闭门造车。当然,目前业内关于此类的研究也太少,无论是市面上可以买的书籍还是相关的学术论文,都寥寥可数。
三、调查结论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笔者就上海高职语文的教学提出以下观点: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师生比需达到1:400,语文教学需达到72课时,建议教育部就此方面发布正式文件予以规定。
(二)高职语文有必要将提升学生基本的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高职语文应适当地承担文学审美、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用“应用文写作”完全取代“大学语文”的课程安排是错误的做法。
(三)建议各地教委牵头,请国内外富有经验的或创新思想的语文教育专家对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辅导。尤其应组织教师了解并借鉴国外语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魏翠娟.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几点看法[J].文教资料,2009:464,230-232.
[2]杨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管齐峰.成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贾平年.匡亚明与“大学语文”[N].南京大学报,2010:1021.
[5]关安.殊途同归的粤港大学语文教学[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5). [6]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大学文学》: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N].南方都市报,2005-05-09.
[7]彭新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8]薛涌.美国人如何拯救大学语文[N].新华日报,2007-06-04.
[9]陈洪,李瑞山.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