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类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类专业学生特有的个性,这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基于人本原理,本文分析了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即专业技能扎实、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集体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等现象,并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等方面提出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音乐类大学生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音乐类大学生身上既有着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专业学生特有的个体特点,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以人本原理为中心,针对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偏低。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专业学习上,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大学学习期间,老师更重视音乐专业课,在文化课方面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导致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此外,音乐类高考招录制度的特殊性,对艺考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音乐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大量地被专业学习所占用,因此,学生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彰显着自己的特殊个性。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善于捕捉新鲜流行的事务,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新意,不愿循规蹈矩。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随意性强、强调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感、无视、抵触,忽视大学这个大集体,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大多集体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对待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相互攀比,参与度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思想活跃,政治素养不高。
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敏锐性。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思维敏锐,活泼好动富有创新精神。但部分学生对政治缺乏敏锐性,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尤其是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部分音乐类大学生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很少关心,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政治参与度不高。
(四)情感丰富,自我认知不足。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大多会用艺术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此外,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特殊一部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使他们更容易吸引异性,所以音乐类大学生大学期间恋爱的指数要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音乐类大学生情感丰富的同时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眼高手低,高估自己,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2]。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者为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人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完善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3]。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音乐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尊重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强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4]。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身上自信、独立、思想解放等特质,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人身上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自我认知不足等缺点,加强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励、自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理论和概念太多,课堂上电脑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当下的时政要闻和典型事例贯穿课堂,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造性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较多,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课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对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教育。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将成功艺术大师和名人的例子贯穿于课堂,这样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教师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类大学生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通过这种隐性教育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探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在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声乐技能大赛、器乐技能大赛、音乐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发挥,借助舞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困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研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3]程东旺,周晓莹.“人本”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J].北方经贸,2005,(8).
[4]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
[6]陈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建设对策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音乐类大学生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音乐类大学生身上既有着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专业学生特有的个体特点,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以人本原理为中心,针对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偏低。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专业学习上,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大学学习期间,老师更重视音乐专业课,在文化课方面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导致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此外,音乐类高考招录制度的特殊性,对艺考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音乐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大量地被专业学习所占用,因此,学生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彰显着自己的特殊个性。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善于捕捉新鲜流行的事务,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新意,不愿循规蹈矩。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随意性强、强调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感、无视、抵触,忽视大学这个大集体,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大多集体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对待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相互攀比,参与度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思想活跃,政治素养不高。
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敏锐性。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思维敏锐,活泼好动富有创新精神。但部分学生对政治缺乏敏锐性,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尤其是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部分音乐类大学生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很少关心,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政治参与度不高。
(四)情感丰富,自我认知不足。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大多会用艺术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此外,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特殊一部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使他们更容易吸引异性,所以音乐类大学生大学期间恋爱的指数要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音乐类大学生情感丰富的同时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眼高手低,高估自己,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2]。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者为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人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完善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3]。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音乐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尊重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强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4]。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身上自信、独立、思想解放等特质,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人身上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自我认知不足等缺点,加强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励、自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理论和概念太多,课堂上电脑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当下的时政要闻和典型事例贯穿课堂,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造性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较多,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课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对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教育。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将成功艺术大师和名人的例子贯穿于课堂,这样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教师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类大学生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通过这种隐性教育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探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在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声乐技能大赛、器乐技能大赛、音乐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发挥,借助舞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困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研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3]程东旺,周晓莹.“人本”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J].北方经贸,2005,(8).
[4]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
[6]陈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建设对策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