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讲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阐述了一些观点,实行多种实验教学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f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Xiong Shanshan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hemistry experi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how to put in place a number of opin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Key words】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explore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化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与初三化学老教材相比,在新教材中更新并添加了许多探究性的实验,中考中有关实验的分值也在加重。很多教师对实验的态度只是纸上谈兵,本末倒置,不是根据实验得出结论而是根据结论得出实验步骤。造成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对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见解和看法。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如何将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常规教学模式要到位
1.1 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这样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对实验的兴趣,就从“好玩”、“有趣”上升到认知阶段。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②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③积极探索实验中的成败关键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对于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是关键,如果操作顺序有错,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出现实验事故。
1.2 要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可以试着让一部分学生先学会实验,再他们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实验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1.3 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①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等操作,学生都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②善于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如何收集氧气?”“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③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结束后要仔细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
1.4 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在制硫酸铜晶体实际操作中,向无水硫酸铜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往往加多了形成溶液,有时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2 使用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2.1 寓能力培养于实验教学中,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灭火的条件实验中,分别用10%,70%,90%的酒精浸纱布燃烧,看纱布的毁坏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找原因,分析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
2.2 开发家庭小实验,学潮解概念时让学生回家把盐瓜子放盘中,过一晚上看其表面状态。用氢氧化钠做叶脉书签。讲催化剂概念时,可做蔗糖燃烧和加了烟灰的蔗糖燃烧对比,看是否能烧着。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 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验,助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得失过程、中和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课堂演示时在尾气处理方面很难把握,用flash演示即直观又形象且无污染。
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时演示需较长时间的缺陷。例如: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取、量、热、装、洗”的教学,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配以旁白介绍,使学生体验正确的操作,对学生最终学会这些操作提供保证。在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化学实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是我们要不断深入探索、深入研究的永久性课。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化学教学论.山西科技出版社,2000.8
[2] 杨国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程杰主编.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8-0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f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Xiong Shanshan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hemistry experi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how to put in place a number of opin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Key words】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explore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化学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与初三化学老教材相比,在新教材中更新并添加了许多探究性的实验,中考中有关实验的分值也在加重。很多教师对实验的态度只是纸上谈兵,本末倒置,不是根据实验得出结论而是根据结论得出实验步骤。造成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对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什么见解和看法。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如何将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常规教学模式要到位
1.1 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这样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对实验的兴趣,就从“好玩”、“有趣”上升到认知阶段。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②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学效率。③积极探索实验中的成败关键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对于一氧化碳要“早出晚归”是关键,如果操作顺序有错,从而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出现实验事故。
1.2 要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可以试着让一部分学生先学会实验,再他们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实验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1.3 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①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等操作,学生都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②善于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如何收集氧气?”“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③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结束后要仔细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
1.4 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在制硫酸铜晶体实际操作中,向无水硫酸铜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往往加多了形成溶液,有时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2 使用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2.1 寓能力培养于实验教学中,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灭火的条件实验中,分别用10%,70%,90%的酒精浸纱布燃烧,看纱布的毁坏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找原因,分析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
2.2 开发家庭小实验,学潮解概念时让学生回家把盐瓜子放盘中,过一晚上看其表面状态。用氢氧化钠做叶脉书签。讲催化剂概念时,可做蔗糖燃烧和加了烟灰的蔗糖燃烧对比,看是否能烧着。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 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验,助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得失过程、中和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课堂演示时在尾气处理方面很难把握,用flash演示即直观又形象且无污染。
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指导,避免了因教师实时演示需较长时间的缺陷。例如: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取、量、热、装、洗”的教学,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配以旁白介绍,使学生体验正确的操作,对学生最终学会这些操作提供保证。在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如何更好地利用化学实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是我们要不断深入探索、深入研究的永久性课。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化学教学论.山西科技出版社,2000.8
[2] 杨国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程杰主编.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