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对于考生来说,二十四节气是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应对二十四节气的大体时间、气候特点及相关习俗作适当的了解。
【中考真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试题解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试题涉及文章内容的概括、引用作用的分析、说明语言科学性的分析及其它节气的介绍等方面。
第1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综合概括 能力。要求考生围绕“小满”这一节气,概括出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答题时要逐段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概括出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①小满的时间;
②小满的含义;
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
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第2题考查对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作用的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密切相关,老百性在农业生产中概括出许多体现节气特点的农谚,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农谚引用的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
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第3题考查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特点的分析。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因此准确说明对说明文来说非常重要。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②“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4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试题开放性大,解答此题只要从除了小满外的节气中选择一个作简要介绍即可。熟悉二十四节气,是解答此题的前提,因此备考时要对二十四节气多作了解,答题时可选择熟悉度较高的作介绍。
示例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示例二: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拓展演练】
清秋寒露时节
肖复兴 ①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个连在一起的节气。这3个节气是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以水凝结成露、进而为霜这样三种形态为标志,让一个秋季特别是深秋季节,变得如水墨画一样,可触可摸。在这里,露两次出现,显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与蒹葭或落叶或鸿雁等秋季常出现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别致。如果说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萧瑟感觉,唯独露显示出秋季的晶莹剔透的一面。中国有很多说秋的词汇,其中一个特殊的词,叫做清秋,这个清秋的“清”字,应该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让这晶莹的露变为清冽,透露出季节的严肃与严酷性。
②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许多,这时候的露与马上到来的下一个节气霜降,紧迫得只有一步之遥。过去常用一句诗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也可以这样说:寒露来了,冬天还远吗?寒露时节,能够隐隐听到冬天的脚步声,在霜那边等候,在雪那边整装待发。
③寒露时节,露是主角。尽管它们只是在夜里出现,在清晨的阳光下消失。但是,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在倏忽一闪中,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症候,让开放了整整一个夏季绚烂的花朵尽情凋零,让春天就开始长出的缤纷树叶纷纷飘落,让秋草可以一夜变黄。古诗里说: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说: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说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挡的力量。
④在中国古诗里,有很多这样和节气密切相关的诗句,中国古诗为节气立传,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在向内转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⑤寒露时节,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节气三候里,它们占了两候,说是鸿雁来宾、菊始黄华。它们一为动物、一为植物,一动一静、一天一地,作为这个时节与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落叶纷纷,来年还可以重新绿满枝头,但是落叶毕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飞,来年依然可以飞回来,和落叶的含义本是一样的,却因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飞过冬串门走亲戚一样,让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诗: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飛。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个“新”字,是修饰,也是强调大雁来年飞回时新的生命意义。
⑥菊花在这时候开得最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咏菊的诗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诗中的菊花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情感意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达这个季节里才会有的心态和境界。
(2015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请对本文标题作简要赏析。
2.请任选一角度为文章画线的句子写一个简要的批注。
3.请简要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4.选文最后两段分别介绍了寒露时节的哪两个物候现象?
【参考答案】
《清秋寒露时节》
1.文章标题简洁而精炼,“寒露时节”点明文章所描写的节气,“清秋”点明这一节气的特点。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且饶有趣味地点明寒露来了冬天也就不远了。
3.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如今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有文化的原因。(大意相同即可。)
4.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菊花盛开。
【中考真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试题解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试题涉及文章内容的概括、引用作用的分析、说明语言科学性的分析及其它节气的介绍等方面。
第1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综合概括 能力。要求考生围绕“小满”这一节气,概括出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答题时要逐段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概括出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①小满的时间;
②小满的含义;
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
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第2题考查对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作用的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密切相关,老百性在农业生产中概括出许多体现节气特点的农谚,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农谚引用的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
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第3题考查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特点的分析。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因此准确说明对说明文来说非常重要。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准确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②“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4题是一道拓展延伸题,试题开放性大,解答此题只要从除了小满外的节气中选择一个作简要介绍即可。熟悉二十四节气,是解答此题的前提,因此备考时要对二十四节气多作了解,答题时可选择熟悉度较高的作介绍。
示例一: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示例二: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拓展演练】
清秋寒露时节
肖复兴 ①白露、寒露和霜降,是3个连在一起的节气。这3个节气是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以水凝结成露、进而为霜这样三种形态为标志,让一个秋季特别是深秋季节,变得如水墨画一样,可触可摸。在这里,露两次出现,显示出在秋季位置的重要性,与蒹葭或落叶或鸿雁等秋季常出现的象征物相比,都要格外别致。如果说前者都有些秋季的萧瑟感觉,唯独露显示出秋季的晶莹剔透的一面。中国有很多说秋的词汇,其中一个特殊的词,叫做清秋,这个清秋的“清”字,应该是露所塑造而成的,只是寒露的“寒”字,让这晶莹的露变为清冽,透露出季节的严肃与严酷性。
②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许多,这时候的露与马上到来的下一个节气霜降,紧迫得只有一步之遥。过去常用一句诗是: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也可以这样说:寒露来了,冬天还远吗?寒露时节,能够隐隐听到冬天的脚步声,在霜那边等候,在雪那边整装待发。
③寒露时节,露是主角。尽管它们只是在夜里出现,在清晨的阳光下消失。但是,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在倏忽一闪中,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症候,让开放了整整一个夏季绚烂的花朵尽情凋零,让春天就开始长出的缤纷树叶纷纷飘落,让秋草可以一夜变黄。古诗里说: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说: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说的都是寒露不可阻挡的力量。
④在中国古诗里,有很多这样和节气密切相关的诗句,中国古诗为节气立传,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在向内转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是非常可惜的。如今,如果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⑤寒露时节,大雁和菊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在寒露的节气三候里,它们占了两候,说是鸿雁来宾、菊始黄华。它们一为动物、一为植物,一动一静、一天一地,作为这个时节与露水相配的配角,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落叶纷纷,来年还可以重新绿满枝头,但是落叶毕竟有死亡的特征。大雁南飞,来年依然可以飞回来,和落叶的含义本是一样的,却因为生命的存在,便像南飞过冬串门走亲戚一样,让人有了期盼的情感。孟郊有诗: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飛。他在大雁前偏偏用了一个“新”字,是修饰,也是强调大雁来年飞回时新的生命意义。
⑥菊花在这时候开得最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是秋天的象征。咏菊的诗多如牛毛,如果不算屈原诗中的菊花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情感意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是鼻祖。清淡如菊,淡雅而有味道,是只有人生到达这个季节里才会有的心态和境界。
(2015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请对本文标题作简要赏析。
2.请任选一角度为文章画线的句子写一个简要的批注。
3.请简要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4.选文最后两段分别介绍了寒露时节的哪两个物候现象?
【参考答案】
《清秋寒露时节》
1.文章标题简洁而精炼,“寒露时节”点明文章所描写的节气,“清秋”点明这一节气的特点。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且饶有趣味地点明寒露来了冬天也就不远了。
3.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如今的诗歌讲究自我和内心,如今不知道白露和寒露的差异有文化的原因。(大意相同即可。)
4.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菊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