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探究 在问题中创新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carm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14页。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新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
  (2)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样计算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过程)
  2.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柱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
  
  1.请学生拿出圆柱学具,问题一:摸一摸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后。演示圆柱的表面积的展开图。)
  


  问题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加上侧面积。
  (教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S=S×2+S)
  [点评:“圆柱表面积怎么求”这个问题的提出。老师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学生在观察圆柱表面展示图就很快地体验到了。知识要点一步到住。]
  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底面积我们会求了,那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呢?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积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生小结:(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Ch
  3。试一试。完成练习二第5题(略作修改)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口算:底面周长是16cm,高是100cm。
  (2)笔算:底面半径是2dm,高5dm。(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几个量?(底面周长和高)要注意什么?
  [点评:怎样计算圆柱侧面积,这一问题是求圆柱表面积的关键,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触类旁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顺利就获得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圆柱的侧面积我们会求了,圆柱的表面积会求吗?
  (1)尝试练习,练习二第6题中的一题,求下图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在课堂中请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板演。
  (3)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不管哪种解答,一般都有三步:①求侧面积;②求底面积;③把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表面积。
  [点评: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圆柱表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还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吗?圆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表面积可不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大长方形呢?
  (5)小组探究第二种求法。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利用手中的剪刀、透明胶在小组里实践操作,老师巡堂指导,学生把两个底面圆转化成两个近似长方形,并拼组成下图,老师课件展示转化过程,得出第二种求法:
  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S=C×(h+r)
  


  (6)做一做练习二第6题中的另一题: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是16厘米,求圆柱表面积。学生完成后,比较两种解答方法,哪种简便一些。
  [点评:教师并没有满足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切割、拼组方法,运用形变质不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去探索不同的求积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如果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吗?
  (1)出示课本例4: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解决,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过程。把一个底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剪成相等的两份。再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下图)。
  


  它们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高+半径÷2)
  (3)学生独立完成例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圆柱的三个面或两个面展开,通过切割、拼接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化难为易,解决了较难的问题,很有创意。
  [点评:用切割、拼组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尝试,不仅深化了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提升。]
  
  四、巩固反馈
  
  你能用本节课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吗?
  1.给笔筒的侧面贴上彩纸,底面周长是25厘米,高是4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彩纸?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一半,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施探究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大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通过观察体验圆柱表面积,尝试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切割、拼组的方法,探索第二种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教学反思的五个维度    杜志强在《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一线教师对教学的反思需要有明确、清楚的反思维度,才能使其反思行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①教学知识维度的反思。反思行为特别强调知识推理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对推理进行评价,并给出推理的理由,这种充满理性的思考是推动教师对教学知识维度作批判性反思的力量源泉。②教学技巧维度的反思。技术维度的反思是对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反思,包括
期刊
融安县共有11所初中、11所中心小学、143所村完小及教学点实施了免费午餐制度,21189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午餐,符合享受免费午餐对象的覆盖率达100%。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安县委、县政府将免费午餐制度作为惠民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在“组织领导,舆论宣传、经费保障、灵活指导、发动群众、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工夫,制定八项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免费午餐制度的实施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由学习调研向分析检查转段的关键时刻,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梧州市蒙山县召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桂东北片区现场会,具有特殊意义。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推动各地各学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义务教育学校常
期刊
成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人的永恒追求。小学教育应为孩子们的人生追求做什么呢?韦武平校长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以下简称《韦文》)做了很好的回答:为学生的成功、幸福、美满“奠基”。怎样夯实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南宁市逸夫小学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    一、牢固树立“奠基”理念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的发展、成功、幸福奠
期刊
教育案例:  周三,我在出黑板报。数学老师走了过来,“梁云这家伙!”  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又咋了?该不是又闯祸了吧?”想到这,心咯噔一下就拔凉拔凉的。  数学老师笑容可掬:“我刚才在检查工作,你猜梁云和我说啥来着?”还在卖关子,我的心早已晾在悬崖上了。  “他说‘黄老师,明儿是端午节,祝你节日快乐。’”  噢——我如释重负,真是捏了一把汗。  “这小子真懂事!”数学老师意欲犹存。  梁云,在班里
期刊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一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这样以感悟美景为
期刊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中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
期刊
时下,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同课异教。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出现一些令人深思的教学现象。她们执教的课文都是《谁的本领大》,经教研员的及时点拨,我们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教师甲(朗读训练)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1-3小节。想想风和太阳第一次比的是什么?  生:他们比的是谁能脱下孩子的表服。  师: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那还不
期刊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位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历尽艰辛、坚持不懈地救援等待生命转机的儿子,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父亲坚持长达8小时的救助,像电影画面般“精彩”。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充分地运用让学生品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解读。    一、品读“父亲”的内心    师:
期刊
下篇:我实践我困惑我思考    数学到底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做题体现出来。新课程教材依据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采用主题图的方式呈现,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主题图给了教师一定的创造空间,但是我发现当前数学练习存在模式化的倾向,学生学习什么就按什么思路考虑问题。不管老师出什么题,不管练些什么,学生都用最近学到的方法去套,十有八九是对的。学生头脑中建构的不是数学的模型,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