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14页。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新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
(2)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样计算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过程)
2.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柱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
1.请学生拿出圆柱学具,问题一:摸一摸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后。演示圆柱的表面积的展开图。)
问题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加上侧面积。
(教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S表=S底×2+S侧)
[点评:“圆柱表面积怎么求”这个问题的提出。老师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学生在观察圆柱表面展示图就很快地体验到了。知识要点一步到住。]
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底面积我们会求了,那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呢?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积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生小结:(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h
3。试一试。完成练习二第5题(略作修改)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口算:底面周长是16cm,高是100cm。
(2)笔算:底面半径是2dm,高5dm。(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几个量?(底面周长和高)要注意什么?
[点评:怎样计算圆柱侧面积,这一问题是求圆柱表面积的关键,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触类旁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顺利就获得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圆柱的侧面积我们会求了,圆柱的表面积会求吗?
(1)尝试练习,练习二第6题中的一题,求下图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在课堂中请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板演。
(3)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不管哪种解答,一般都有三步:①求侧面积;②求底面积;③把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表面积。
[点评: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圆柱表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还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吗?圆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表面积可不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大长方形呢?
(5)小组探究第二种求法。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利用手中的剪刀、透明胶在小组里实践操作,老师巡堂指导,学生把两个底面圆转化成两个近似长方形,并拼组成下图,老师课件展示转化过程,得出第二种求法:
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S表=C×(h+r)
(6)做一做练习二第6题中的另一题: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是16厘米,求圆柱表面积。学生完成后,比较两种解答方法,哪种简便一些。
[点评:教师并没有满足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切割、拼组方法,运用形变质不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去探索不同的求积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如果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吗?
(1)出示课本例4: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解决,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过程。把一个底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剪成相等的两份。再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下图)。
它们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高+半径÷2)
(3)学生独立完成例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圆柱的三个面或两个面展开,通过切割、拼接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化难为易,解决了较难的问题,很有创意。
[点评:用切割、拼组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尝试,不仅深化了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提升。]
四、巩固反馈
你能用本节课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吗?
1.给笔筒的侧面贴上彩纸,底面周长是25厘米,高是4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彩纸?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一半,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施探究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大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通过观察体验圆柱表面积,尝试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切割、拼组的方法,探索第二种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
(责编 林 剑)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新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
(2)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样计算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过程)
2.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柱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
1.请学生拿出圆柱学具,问题一:摸一摸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后。演示圆柱的表面积的展开图。)
问题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加上侧面积。
(教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S表=S底×2+S侧)
[点评:“圆柱表面积怎么求”这个问题的提出。老师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学生在观察圆柱表面展示图就很快地体验到了。知识要点一步到住。]
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底面积我们会求了,那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呢?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积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生小结:(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侧=Ch
3。试一试。完成练习二第5题(略作修改)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口算:底面周长是16cm,高是100cm。
(2)笔算:底面半径是2dm,高5dm。(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几个量?(底面周长和高)要注意什么?
[点评:怎样计算圆柱侧面积,这一问题是求圆柱表面积的关键,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触类旁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顺利就获得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圆柱的侧面积我们会求了,圆柱的表面积会求吗?
(1)尝试练习,练习二第6题中的一题,求下图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在课堂中请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板演。
(3)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不管哪种解答,一般都有三步:①求侧面积;②求底面积;③把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表面积。
[点评: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圆柱表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还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吗?圆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表面积可不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大长方形呢?
(5)小组探究第二种求法。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利用手中的剪刀、透明胶在小组里实践操作,老师巡堂指导,学生把两个底面圆转化成两个近似长方形,并拼组成下图,老师课件展示转化过程,得出第二种求法:
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S表=C×(h+r)
(6)做一做练习二第6题中的另一题: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是16厘米,求圆柱表面积。学生完成后,比较两种解答方法,哪种简便一些。
[点评:教师并没有满足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切割、拼组方法,运用形变质不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去探索不同的求积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如果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吗?
(1)出示课本例4: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解决,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过程。把一个底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剪成相等的两份。再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下图)。
它们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高+半径÷2)
(3)学生独立完成例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圆柱的三个面或两个面展开,通过切割、拼接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化难为易,解决了较难的问题,很有创意。
[点评:用切割、拼组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尝试,不仅深化了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提升。]
四、巩固反馈
你能用本节课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吗?
1.给笔筒的侧面贴上彩纸,底面周长是25厘米,高是4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彩纸?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一半,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施探究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大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通过观察体验圆柱表面积,尝试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切割、拼组的方法,探索第二种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