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妇女儿童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迁建项目占地面积67127m2,规划建筑面积135000m2,编制床位1150张。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81219m2,设置床位650张,共19层,其中地下3层,地上16层,由门诊部、医技中心、手术中心、住院部组成。
一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尊重城市地域特征及地形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争取自然通风、采光,以形成舒适的医疗环境,塑造生态型新型医院。同时,针对婴儿、儿童与妇女、产妇这些特定人群的心理特点,以保证患者身心健康为宗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治疗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重。该项目于今年6月竣工。
医院布局: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医院要求以人为本,分区明确,流线分开、快捷。为保证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联系,院方根据地块特质以及儿童和妇女的行为、心理、病种的差异性,将整个医疗核心区分为门诊医疗区、急诊急救区、医技区、住院区、保健康复区、传染区等几大功能区块。
医院院区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到北落差接近23m,设计时将人流最大的门诊医疗区布置于院区南侧,急诊、急救区位于院区东侧。同时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关系,将各功能分区入口与地形有机结合。急诊、急救入口和住院部入口位于东南侧地下一层,儿童门诊医疗区入口位于中部一层,妇产门诊医疗区入口位于西南侧地下一层,各功能入口分层设置,通过垂直和水平交通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有机结合。
医技部作为医院的核心,越来越表现出扩大化和集约化的趋势。设计中将医技区布置在儿童医疗区、妇产医疗区、住院区和急诊急救区之间,与几者形成平面上的上下叠错关系、空间上的纵向叠错关系,成为医院的核心区,从而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
引入现代医院中“医院街”的理念,院方将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块用一条贯穿建筑的公共空间串联在一起。医院街中既有共享空间,又有室外庭院,从顶部采光天窗倾泻而下的阳光使得整条医院街开敞明亮,整个候诊区环境优雅宜人,成为建筑中一处趣味盎然、亲切宜人之所在。“医院街”同时成为建筑群体的主轴,各单体建筑分列于医院街两侧,整个建筑群体表现出在主轴控制下的稳定、均衡感。
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部集中布置在一个完整紧凑的建筑群体内,各区之间通过空中连廊及绿化庭院进行联系和分隔,布局合理,联系便捷,有利于体现规模优势。
在垂直交通方面,在满足交通负荷要求的前提下,使洁污分流、医患分流。
楼内共设置了26部垂直电梯、8部扶梯,用来输送人流和物流。
由于儿科是感染性的,妇产科是非感染性的,所以不共用电梯厅。
在住院部设置了两个电梯厅,一个是家属用的,一个医用。医用电梯厅带门禁系统,刷卡进入。
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之间设计了一洁一污两部专用电梯。
急诊和手术室之间也有电梯相联系。
另外,整个院区内的建筑和装饰均采用比较活泼的色彩,大楼外立面使用橘红色进行点缀,有效缓解了建筑带给人们的冷峻、死板印象。
病房布局:“凸”字形结构,96%的病床靠窗
病房楼沿地势而建,超过90%的病房为东南向,近96%的病床有自己的外窗。病房楼中每一个单元均为“凸”字形模式,病床布置结合平面构造,确保每一个入院的人都能够临近窗口。
在四人间为主的病房中除有交流、聚心性的公空间外,还可独立划分自己的独立私密空间。每张病床都有可以将其围合起来的帘子,只要拉上帘子,便形成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空间,而且,这个小空间大多有一个专属的小窗户,使大多数患者能躺在床上看见外面的风景。
在病房内,窗帘的颜色柔和,上面有小动物的图案;柜子分为不同的颜色,使得小患者根据颜色就可以找到自己使用的柜子,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四人的标准病房都有“干式”和“湿式”两个卫生间,“湿式”卫生间里有淋浴喷头和座便器,“干式”卫生间里有蹲便器。
病房采用双廊通道,医用走廊比较窄,患者的走廊比较宽。医生用的更衣室、示教室、学术活动室等均布置在北侧,南侧、东侧和西侧的空间均留给患者使用。病房楼每层的中间区域是功能区。
病房楼的护理单元除设5台公共电梯外,还专设3台手术、医护供应梯,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同时,病房楼还直接与医技部相连接,便于得到最为迅速的技术支持。
细节设置:考虑儿童特点,为家长提供便利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尽量考虑到儿童医院的特点。
例如,在每层的大厅均设计了哺乳室,用于保护妇女的隐私;病房、标识牌等使用活泼生动的卡通形象或图画作为装饰;楼梯间的扶手与一般的扶手不同,有高低不同的两个扶杆,大人和小孩均可使用。
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医院还设计了一些辅助设施。
楼内有商业区,内有超市、花店、书店、冷饮等商业设施,为人们购买所需物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病房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洗衣间和晾晒间;在CCU的玻璃窗外设计了一条探视廊,家属可以在探视廊里透过CCU的玻璃看到里面患者的情况,同时,在CCU、NICU、PICU每个病床都安装了摄像头,患者家属在探视间可以探视患儿;在注射室,每张大椅子都配套有一个板凳,这是专为守候小患者的家长准备的;手术室内部设有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的空间,手术室内的医生与手术室外的患者家属通过小窗口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医生需要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时候,就不用频繁换鞋、频繁进出手术室了。
院区交通:因地就势、通而不畅、曲径通幽
院区车行道路采用“因地就势”、“通而不畅”、“曲径通幽”的理念,内部形成车行环路,围绕建筑群布置,连接各个主、次入口,门急诊区、住院部等各功能区串联在主环路上。院区主要道路又与城市道路联结成环,指向明确、系统清晰、交通疏散效率高,共同构筑了完整的车行交通系统。
在车行环路围绕而成的医疗核心区域内则是完全的步行交通空间,不同功能入口分开设置,保证就诊医护人流、后勤人流以及污物流线互不交叉,强调内部道路的通而不畅,保证步行人员的安全性。
门诊主入口考虑儿童和产妇的行动特点,设置了人车分流,人流可通过步行广场到达儿童或妇产门诊入口,车流可按不同道路直达儿童或妇产门诊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院区各主要出入口附近,外来车流可就近进入地下车库,通过指引系统前往各处。
(责任编辑 吕志新)
一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尊重城市地域特征及地形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争取自然通风、采光,以形成舒适的医疗环境,塑造生态型新型医院。同时,针对婴儿、儿童与妇女、产妇这些特定人群的心理特点,以保证患者身心健康为宗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治疗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重。该项目于今年6月竣工。
医院布局: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医院要求以人为本,分区明确,流线分开、快捷。为保证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联系,院方根据地块特质以及儿童和妇女的行为、心理、病种的差异性,将整个医疗核心区分为门诊医疗区、急诊急救区、医技区、住院区、保健康复区、传染区等几大功能区块。
医院院区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到北落差接近23m,设计时将人流最大的门诊医疗区布置于院区南侧,急诊、急救区位于院区东侧。同时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关系,将各功能分区入口与地形有机结合。急诊、急救入口和住院部入口位于东南侧地下一层,儿童门诊医疗区入口位于中部一层,妇产门诊医疗区入口位于西南侧地下一层,各功能入口分层设置,通过垂直和水平交通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有机结合。
医技部作为医院的核心,越来越表现出扩大化和集约化的趋势。设计中将医技区布置在儿童医疗区、妇产医疗区、住院区和急诊急救区之间,与几者形成平面上的上下叠错关系、空间上的纵向叠错关系,成为医院的核心区,从而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
引入现代医院中“医院街”的理念,院方将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块用一条贯穿建筑的公共空间串联在一起。医院街中既有共享空间,又有室外庭院,从顶部采光天窗倾泻而下的阳光使得整条医院街开敞明亮,整个候诊区环境优雅宜人,成为建筑中一处趣味盎然、亲切宜人之所在。“医院街”同时成为建筑群体的主轴,各单体建筑分列于医院街两侧,整个建筑群体表现出在主轴控制下的稳定、均衡感。
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部集中布置在一个完整紧凑的建筑群体内,各区之间通过空中连廊及绿化庭院进行联系和分隔,布局合理,联系便捷,有利于体现规模优势。
在垂直交通方面,在满足交通负荷要求的前提下,使洁污分流、医患分流。
楼内共设置了26部垂直电梯、8部扶梯,用来输送人流和物流。
由于儿科是感染性的,妇产科是非感染性的,所以不共用电梯厅。
在住院部设置了两个电梯厅,一个是家属用的,一个医用。医用电梯厅带门禁系统,刷卡进入。
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之间设计了一洁一污两部专用电梯。
急诊和手术室之间也有电梯相联系。
另外,整个院区内的建筑和装饰均采用比较活泼的色彩,大楼外立面使用橘红色进行点缀,有效缓解了建筑带给人们的冷峻、死板印象。
病房布局:“凸”字形结构,96%的病床靠窗
病房楼沿地势而建,超过90%的病房为东南向,近96%的病床有自己的外窗。病房楼中每一个单元均为“凸”字形模式,病床布置结合平面构造,确保每一个入院的人都能够临近窗口。
在四人间为主的病房中除有交流、聚心性的公空间外,还可独立划分自己的独立私密空间。每张病床都有可以将其围合起来的帘子,只要拉上帘子,便形成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空间,而且,这个小空间大多有一个专属的小窗户,使大多数患者能躺在床上看见外面的风景。
在病房内,窗帘的颜色柔和,上面有小动物的图案;柜子分为不同的颜色,使得小患者根据颜色就可以找到自己使用的柜子,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四人的标准病房都有“干式”和“湿式”两个卫生间,“湿式”卫生间里有淋浴喷头和座便器,“干式”卫生间里有蹲便器。
病房采用双廊通道,医用走廊比较窄,患者的走廊比较宽。医生用的更衣室、示教室、学术活动室等均布置在北侧,南侧、东侧和西侧的空间均留给患者使用。病房楼每层的中间区域是功能区。
病房楼的护理单元除设5台公共电梯外,还专设3台手术、医护供应梯,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同时,病房楼还直接与医技部相连接,便于得到最为迅速的技术支持。
细节设置:考虑儿童特点,为家长提供便利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尽量考虑到儿童医院的特点。
例如,在每层的大厅均设计了哺乳室,用于保护妇女的隐私;病房、标识牌等使用活泼生动的卡通形象或图画作为装饰;楼梯间的扶手与一般的扶手不同,有高低不同的两个扶杆,大人和小孩均可使用。
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医院还设计了一些辅助设施。
楼内有商业区,内有超市、花店、书店、冷饮等商业设施,为人们购买所需物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病房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洗衣间和晾晒间;在CCU的玻璃窗外设计了一条探视廊,家属可以在探视廊里透过CCU的玻璃看到里面患者的情况,同时,在CCU、NICU、PICU每个病床都安装了摄像头,患者家属在探视间可以探视患儿;在注射室,每张大椅子都配套有一个板凳,这是专为守候小患者的家长准备的;手术室内部设有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的空间,手术室内的医生与手术室外的患者家属通过小窗口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医生需要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时候,就不用频繁换鞋、频繁进出手术室了。
院区交通:因地就势、通而不畅、曲径通幽
院区车行道路采用“因地就势”、“通而不畅”、“曲径通幽”的理念,内部形成车行环路,围绕建筑群布置,连接各个主、次入口,门急诊区、住院部等各功能区串联在主环路上。院区主要道路又与城市道路联结成环,指向明确、系统清晰、交通疏散效率高,共同构筑了完整的车行交通系统。
在车行环路围绕而成的医疗核心区域内则是完全的步行交通空间,不同功能入口分开设置,保证就诊医护人流、后勤人流以及污物流线互不交叉,强调内部道路的通而不畅,保证步行人员的安全性。
门诊主入口考虑儿童和产妇的行动特点,设置了人车分流,人流可通过步行广场到达儿童或妇产门诊入口,车流可按不同道路直达儿童或妇产门诊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院区各主要出入口附近,外来车流可就近进入地下车库,通过指引系统前往各处。
(责任编辑 吕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