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载体空间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动力。在分析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两者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现代服务业 互动发展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它日益发展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同时,新型城镇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载体空间支持。长期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后发优势地区省份,在“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应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理分析
理论与实践证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是影响城市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比重的重要因素;且在利用城镇化推动服务业发展时,所属省的制度和政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资源、要素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城市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和健全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以及更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环境等软件条件。城市中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的集聚,有助于降低服务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且随着城市及城市群的扩张,资源、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及高效流动,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城市制造业及其集群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市场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益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断提升,进一步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更多的有效需求,如文化旅游、网上商城、养老保健等新兴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动力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作为城镇化后续动力的地位日益显著。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及低污染的特征,如金融、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化再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业可以改造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三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配套基礎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环境及人文风貌等方面得到很大加强。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4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6.0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
从全省范围看,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其中合肥及皖江、皖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快于皖北地区。从2013年城镇化率看,合肥、铜陵、淮南、马鞍山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达60%以上,其中铜陵市最高为77.6%;较低的集中在以资源型工业、农业为主导的皖北地区,如亳州、宿州、阜阳等市,仅达35%左右,其中亳州市最低为34.4%;最高与最低城镇化率相差43.2个百分点。
近些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及对外开放的加快,安徽省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都市圈和城市带。围绕省会城市合肥市发展起来的有合肥都市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大力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皖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打造,其文化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另外,一些小城镇和农村集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源和市场条件。然而,安徽省城市的发展规模偏小,缺乏大能级的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规模效应不足。
(二)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总体规模稳步提升。近些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1001.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818.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尚未成为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内部结构日益优化。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安徽省服务行业门类不断健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兴起并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型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迅速,呈加速增长态势,在2012年增长率达到20.14%。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增长较快,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吸纳就业不断增强。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稳态上升趋势,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261.6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397.7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比重从18.0%上升到24.3%。其中,2013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幅度最大,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32.9万人增长到93.3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也有较大提升。相对来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但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比重不高,服务业就业的拉动能力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吸纳就业能力未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三)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近些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62个百分点。安徽省中心城市发展规模都不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不足,合肥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综合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2014年底,安徽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这将成为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有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
2.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足。安徽省长期实施“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工业占居主导地位。地方政府重视对工业的投资,而对服务业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推进。在近些年来的投资驱动型增长中,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导向更偏好于工业,建设大型工业项目的冲动比较强,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看,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工程在形象上很突出,完成以后容易成为标志性的政绩工程;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大型工业企业上缴的税收很多,而对小型服务业企业征税较困难。
3.发展环境尚不完善。一是观念制约。安徽省部分地方政府官本位的思想较浓厚,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相比,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较差,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对本土的产业创新重视不足,尚未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不利于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存在制度性壁垒。由于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民进城过程中受到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的限制,影响城镇化进程。且部分服务领域的准入制度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在服务行业中仍存在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如银行、通讯等行业。同时,社会资本进入某些领域,不仅面临政策的制约,而且有繁冗的行政审批,比如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三是公共服务、法律制度不健全。如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产品、知识型服务更加需要法律制度提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直接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的意愿,潜在的服务需求无法转变成有效需求,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提升政府服务理念,安徽省各级政府要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理念,处理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地看待政绩、科学地衡量政绩,从实际、从长远出发,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二是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市场经营成本。三是利用网络技术、传媒,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观念,形成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共识和合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安徽省由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的转变。
(二)提升城市基礎设施条件
加强城市规划,鼓励和支持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相互协调发展。积极改善交通、通讯、网络等硬件条件,加快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搜寻成本等直接交易成本,加快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和流通。同时,注重提升服务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加速电子商务的运用和发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载体的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合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产业布局,以及主体功能区、开发区的基础建设与功能定位,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载体城市的功能。
(三)完善制度环境建设
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乡村人口向城镇自由流动。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培育人口向城市有序聚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服务业的市场环境。具体包括:一是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打破通信、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垄断,放宽一些垄断性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制订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破除行业进入壁垒。鼓励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行业,促进中小服务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实现服务业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促进服务业市场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三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服务企业的创新成果。
(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安徽省各地区在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应密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规模的提升,在一定程度内,城市的规模越大,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越显著。城市能级的提升,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对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如合肥都市圈、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安徽省应积极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强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现代服务业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各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显龙.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3,(06):77-81.
[2]郑吉昌,夏晴.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12):49-52.
[3]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1):126-142.
[4]迟福林.“十三五”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14-20.
作者简介:彭玉婷(1985-),女,安徽霍山人,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现代服务业 互动发展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它日益发展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同时,新型城镇化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载体空间支持。长期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后发优势地区省份,在“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应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理分析
理论与实践证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是影响城市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比重的重要因素;且在利用城镇化推动服务业发展时,所属省的制度和政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促进资源、要素集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城市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和健全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以及更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环境等软件条件。城市中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的集聚,有助于降低服务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且随着城市及城市群的扩张,资源、要素得以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及高效流动,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城市制造业及其集群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市场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日益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断提升,进一步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更多的有效需求,如文化旅游、网上商城、养老保健等新兴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动力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作为城镇化后续动力的地位日益显著。一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及低污染的特征,如金融、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化再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业可以改造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新型城镇化。三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配套基礎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环境及人文风貌等方面得到很大加强。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4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6.0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
从全省范围看,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其中合肥及皖江、皖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快于皖北地区。从2013年城镇化率看,合肥、铜陵、淮南、马鞍山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达60%以上,其中铜陵市最高为77.6%;较低的集中在以资源型工业、农业为主导的皖北地区,如亳州、宿州、阜阳等市,仅达35%左右,其中亳州市最低为34.4%;最高与最低城镇化率相差43.2个百分点。
近些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及对外开放的加快,安徽省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都市圈和城市带。围绕省会城市合肥市发展起来的有合肥都市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大力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皖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打造,其文化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另外,一些小城镇和农村集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源和市场条件。然而,安徽省城市的发展规模偏小,缺乏大能级的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规模效应不足。
(二)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总体规模稳步提升。近些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1001.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818.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尚未成为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内部结构日益优化。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安徽省服务行业门类不断健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兴起并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型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迅速,呈加速增长态势,在2012年增长率达到20.14%。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增长较快,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吸纳就业不断增强。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稳态上升趋势,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261.6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397.7万人,占服务业总就业人数比重从18.0%上升到24.3%。其中,2013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幅度最大,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32.9万人增长到93.3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也有较大提升。相对来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但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比重不高,服务业就业的拉动能力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吸纳就业能力未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三)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近些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62个百分点。安徽省中心城市发展规模都不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不足,合肥市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综合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2014年底,安徽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这将成为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有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
2.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足。安徽省长期实施“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工业占居主导地位。地方政府重视对工业的投资,而对服务业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推进。在近些年来的投资驱动型增长中,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导向更偏好于工业,建设大型工业项目的冲动比较强,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看,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工程在形象上很突出,完成以后容易成为标志性的政绩工程;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大型工业企业上缴的税收很多,而对小型服务业企业征税较困难。
3.发展环境尚不完善。一是观念制约。安徽省部分地方政府官本位的思想较浓厚,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相比,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较差,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对本土的产业创新重视不足,尚未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不利于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存在制度性壁垒。由于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农民进城过程中受到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的限制,影响城镇化进程。且部分服务领域的准入制度阻碍了服务业发展,在服务行业中仍存在自然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如银行、通讯等行业。同时,社会资本进入某些领域,不仅面临政策的制约,而且有繁冗的行政审批,比如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三是公共服务、法律制度不健全。如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产品、知识型服务更加需要法律制度提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直接制约了城乡居民的服务性消费的意愿,潜在的服务需求无法转变成有效需求,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提升政府服务理念,安徽省各级政府要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理念,处理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地看待政绩、科学地衡量政绩,从实际、从长远出发,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二是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市场经营成本。三是利用网络技术、传媒,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观念,形成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共识和合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安徽省由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的转变。
(二)提升城市基礎设施条件
加强城市规划,鼓励和支持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相互协调发展。积极改善交通、通讯、网络等硬件条件,加快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搜寻成本等直接交易成本,加快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和流通。同时,注重提升服务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加速电子商务的运用和发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载体的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合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产业布局,以及主体功能区、开发区的基础建设与功能定位,增强服务业的发展载体城市的功能。
(三)完善制度环境建设
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乡村人口向城镇自由流动。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培育人口向城市有序聚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服务业的市场环境。具体包括:一是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打破通信、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垄断,放宽一些垄断性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制订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破除行业进入壁垒。鼓励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行业,促进中小服务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实现服务业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促进服务业市场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三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服务企业的创新成果。
(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安徽省各地区在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应密切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规模的提升,在一定程度内,城市的规模越大,在区域经济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越显著。城市能级的提升,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对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如合肥都市圈、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加强现代服务业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安徽省应积极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强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现代服务业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各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显龙.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3,(06):77-81.
[2]郑吉昌,夏晴.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12):49-52.
[3]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1):126-142.
[4]迟福林.“十三五”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14-20.
作者简介:彭玉婷(1985-),女,安徽霍山人,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