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2月底,我和其他科研人员从智利坐上了去往南极的科考船。路途漫漫,我们在海上航行了四五天。
航行途中经过了德雷克海峡,它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处在著名的西风带上。南极圈没有陆地的阻挡,西风猛烈地吹,船在行驶过程中不停地摇晃。
天气比较差时,会涌起七八米高的巨浪,船身的晃动也更剧烈。晚上睡觉时,身体会随着船身左右摇晃,甚至被摇醒,睡得很不踏实。吃饭的时候,碗会在桌子上来回移动。如果你正坐在椅子上看电影,有些椅子没有固定住,你就会跟着椅子从这边的墙滑到对面的墙。晚上洗澡的难度更大,花洒的水来回甩动,你需要跟着它移动,有点练杂技的感觉。不过,一两天就能适应了。
我抵达科考站的前一天,船路过第一个南极的岛时,旁边有一块冰川,驾驶室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前面已经可以看到南极了,我赶紧跑到甲板上看冰川。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远处的鸟在高耸的冰川旁边飞着,很震撼,周围的人都在欢呼、拍照。
到达科考站那天的天气不错,天空是明亮的蓝色。科考站紧挨着海边,我上岸后,一扭头就看见旁边是冰川,还有很多企鹅在我身边走来走去。我站在科考站的门口,跟身边新认识的朋友聊着天,恍然意识到自己真的到了原本以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南极,挺不真实的。
帕尔默站的主要建筑是两座楼,包括实验室、办公区域、餐厅和宿舍,还有仓库、车库等。站里满员的时候大概有40多个人,一半是科考人员,他们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有鲸鱼、企鹅、磷虾等生物,还有海洋、大气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另外一半是负责维持站里正常运转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厨师、运输人员等。
帕尔默站所在的南极半岛在夏天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短时间待在室外穿一件毛衣和一件厚外套就够了。夏天的紫外线强烈,实验室门口的走廊上,总会摆放着一些防晒的装备。
刚来站里时,我隐约听到了打雷的声音,后来才发现是冰川上的冰块掉入海里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经常会听到,掉下来的冰块会在海面上砸出波浪,如果站在岸边,过一会儿就会看到水面的波浪,海面上也常飘着碎冰。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随着全球变暖,冰川一直在消退。帕尔默站在1968年选址时为了方便获取淡水建在了冰川旁边,现在科考站位置没变,但冰川已经退到很远了。
我在南极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检测海水是否存在固氮,科研任务非常重,我经常在站内的实验室通宵做实验,做到次日早晨才去睡觉,有时等我起床的时候,大家都下班了,一天也见不到什么人。
有一次,一些研究鲸鱼的同事兴奋地拿着一袋红色的东西回来了,那是他们第一次采集到鲸鱼的排泄物。然后站里开始广播,告诉大家有人采集到一些鲸鱼的排泄物,可以来参观。为了晾干排泄物做实验,工作人员将它摊在实验室后就走了,室内弥漫着一股难以描述的味道。那天我还得留下来通宵做实验,于是一个晚上都很崩溃。
每周我有两天需要出海采集海水样本。出海的前一天,我通常要忙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准备出海要携带的采样工具等。
每次出海,会有3名科研人员和1名船员同行。我们将需要的装备都放到船上,然后在办公室的黑板上登記清楚,向站里相关负责人汇报完毕,就可以出发了。如果去比较远的采样站,大概得坐20分钟的船。
出海采样的小船颠簸得很厉害,一般等我到达采样站点时就已经将早饭“贡献”给了企鹅。采样时需要盯住采水器和采样瓶,人随着船身的无规律晃动很容易会感到不适。还好一起出海的其他两名科考队员可以互相帮助采样,这样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做研究,每位科考队员还需要负责一些科考站的日常工作,每周我们都会通过抓阄进行一次大扫除,抽到的纸条上有指定的任务。在这里,连擦桌子都很有讲究,接触食物的桌子和不接触食物的桌子得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和清洁方法,这都是科考站运营50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科考站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严格。站里有专门负责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将做实验和生活产生的垃圾打包收起来,全部运到智利统一处理,不能丢下任何垃圾。
所有意外丢在外面的东西也要严格登记,比如有人在码头吃饭时掉了一个勺子到海里,要进行登记上报。有一次,我采样时滑倒了,把一个塑料的采样瓶掉进水里,那时已经是下班时间了,站里的同事还是马上开着小船帮我把漂走的瓶子捡了回来。
下班后,我偶尔会跟同事出站去徒步。科考站后面就有一片可以徒步的冰川,但没有路,要先爬过一片碎石,才能到达冰川底下。人们在冰川上用旗子标记了一片T字形的区域,冰川边缘会有裂缝,很危险,所有人只能在两排旗子中间走。冰川很硬,走的时间久了可能会有点硌脚,到最高点之后,可以俯瞰科考站、海和冰川。
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好出海采样,晚上通宵做实验就当“守岁”了,吃了一顿泡面寻找中国味道。我还在红纸上写了一个“福”字贴在实验室里。作为当时站内唯一的中国人,春节期间,我选了一个空闲的周日,带着美国同事一起包饺子吃。
每次有科研人员要坐船离开时,站里的人就会用跳水来告别,这是一个延续多年的传统。科考船渐渐开起来,船上的人站在甲板上挥手,科考站里的人也站在码头上向他们挥手,等船离开码头,伴随着尖叫声,站里的“勇士”跃入水中。
我在南极跳了3次水,第3次跳是为了送别科考船,我从码头上直接跳到水里,大概有两三米高。跳之前穿着短裤在室外觉得很冷,但最冷的还是下水的时候,一头扎下去,整个人都被浸在水中。我从来没有过那么强的求生欲,只想赶紧从水里出来。不过只要出水回到岸上,就一点都不冷了。
不久之后,我也要离开南极,走的那天,许多同事在码头上向我挥手。我凝视着白茫茫的世界,来时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在离开时又变得真切。92个日夜过得飞快,我也只是科考站50多年历史中的过客,但这里已经成为我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行途中经过了德雷克海峡,它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处在著名的西风带上。南极圈没有陆地的阻挡,西风猛烈地吹,船在行驶过程中不停地摇晃。
天气比较差时,会涌起七八米高的巨浪,船身的晃动也更剧烈。晚上睡觉时,身体会随着船身左右摇晃,甚至被摇醒,睡得很不踏实。吃饭的时候,碗会在桌子上来回移动。如果你正坐在椅子上看电影,有些椅子没有固定住,你就会跟着椅子从这边的墙滑到对面的墙。晚上洗澡的难度更大,花洒的水来回甩动,你需要跟着它移动,有点练杂技的感觉。不过,一两天就能适应了。
我抵达科考站的前一天,船路过第一个南极的岛时,旁边有一块冰川,驾驶室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前面已经可以看到南极了,我赶紧跑到甲板上看冰川。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远处的鸟在高耸的冰川旁边飞着,很震撼,周围的人都在欢呼、拍照。
到达科考站那天的天气不错,天空是明亮的蓝色。科考站紧挨着海边,我上岸后,一扭头就看见旁边是冰川,还有很多企鹅在我身边走来走去。我站在科考站的门口,跟身边新认识的朋友聊着天,恍然意识到自己真的到了原本以为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南极,挺不真实的。
帕尔默站的主要建筑是两座楼,包括实验室、办公区域、餐厅和宿舍,还有仓库、车库等。站里满员的时候大概有40多个人,一半是科考人员,他们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有鲸鱼、企鹅、磷虾等生物,还有海洋、大气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另外一半是负责维持站里正常运转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厨师、运输人员等。
帕尔默站所在的南极半岛在夏天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短时间待在室外穿一件毛衣和一件厚外套就够了。夏天的紫外线强烈,实验室门口的走廊上,总会摆放着一些防晒的装备。
刚来站里时,我隐约听到了打雷的声音,后来才发现是冰川上的冰块掉入海里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经常会听到,掉下来的冰块会在海面上砸出波浪,如果站在岸边,过一会儿就会看到水面的波浪,海面上也常飘着碎冰。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受到随着全球变暖,冰川一直在消退。帕尔默站在1968年选址时为了方便获取淡水建在了冰川旁边,现在科考站位置没变,但冰川已经退到很远了。
我在南极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检测海水是否存在固氮,科研任务非常重,我经常在站内的实验室通宵做实验,做到次日早晨才去睡觉,有时等我起床的时候,大家都下班了,一天也见不到什么人。
有一次,一些研究鲸鱼的同事兴奋地拿着一袋红色的东西回来了,那是他们第一次采集到鲸鱼的排泄物。然后站里开始广播,告诉大家有人采集到一些鲸鱼的排泄物,可以来参观。为了晾干排泄物做实验,工作人员将它摊在实验室后就走了,室内弥漫着一股难以描述的味道。那天我还得留下来通宵做实验,于是一个晚上都很崩溃。
每周我有两天需要出海采集海水样本。出海的前一天,我通常要忙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准备出海要携带的采样工具等。
每次出海,会有3名科研人员和1名船员同行。我们将需要的装备都放到船上,然后在办公室的黑板上登記清楚,向站里相关负责人汇报完毕,就可以出发了。如果去比较远的采样站,大概得坐20分钟的船。
出海采样的小船颠簸得很厉害,一般等我到达采样站点时就已经将早饭“贡献”给了企鹅。采样时需要盯住采水器和采样瓶,人随着船身的无规律晃动很容易会感到不适。还好一起出海的其他两名科考队员可以互相帮助采样,这样效率也会更高。
除了做研究,每位科考队员还需要负责一些科考站的日常工作,每周我们都会通过抓阄进行一次大扫除,抽到的纸条上有指定的任务。在这里,连擦桌子都很有讲究,接触食物的桌子和不接触食物的桌子得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和清洁方法,这都是科考站运营50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科考站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严格。站里有专门负责垃圾处理的工作人员,将做实验和生活产生的垃圾打包收起来,全部运到智利统一处理,不能丢下任何垃圾。
所有意外丢在外面的东西也要严格登记,比如有人在码头吃饭时掉了一个勺子到海里,要进行登记上报。有一次,我采样时滑倒了,把一个塑料的采样瓶掉进水里,那时已经是下班时间了,站里的同事还是马上开着小船帮我把漂走的瓶子捡了回来。
下班后,我偶尔会跟同事出站去徒步。科考站后面就有一片可以徒步的冰川,但没有路,要先爬过一片碎石,才能到达冰川底下。人们在冰川上用旗子标记了一片T字形的区域,冰川边缘会有裂缝,很危险,所有人只能在两排旗子中间走。冰川很硬,走的时间久了可能会有点硌脚,到最高点之后,可以俯瞰科考站、海和冰川。
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好出海采样,晚上通宵做实验就当“守岁”了,吃了一顿泡面寻找中国味道。我还在红纸上写了一个“福”字贴在实验室里。作为当时站内唯一的中国人,春节期间,我选了一个空闲的周日,带着美国同事一起包饺子吃。
每次有科研人员要坐船离开时,站里的人就会用跳水来告别,这是一个延续多年的传统。科考船渐渐开起来,船上的人站在甲板上挥手,科考站里的人也站在码头上向他们挥手,等船离开码头,伴随着尖叫声,站里的“勇士”跃入水中。
我在南极跳了3次水,第3次跳是为了送别科考船,我从码头上直接跳到水里,大概有两三米高。跳之前穿着短裤在室外觉得很冷,但最冷的还是下水的时候,一头扎下去,整个人都被浸在水中。我从来没有过那么强的求生欲,只想赶紧从水里出来。不过只要出水回到岸上,就一点都不冷了。
不久之后,我也要离开南极,走的那天,许多同事在码头上向我挥手。我凝视着白茫茫的世界,来时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在离开时又变得真切。92个日夜过得飞快,我也只是科考站50多年历史中的过客,但这里已经成为我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