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横坎头乡村振兴再出发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yu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坎头村
  梁弄镇位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总书记的回信,振奋了这个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力迅跑的革命老区,浙江省市县(镇)村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掀起学习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热潮。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绿草如茵。记者在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市史志办同志的陪同下到达横坎头村实地采访,一睹横坎头村的崭新风貌。

红色基因代代传


  记者脚下的这片红色土地,曾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此浴血奋战,被人们称为“浙东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锻造了这片土地,绵延70多年的红色故事,历久弥新。
  1943年4月23日梁弄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后,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以何克希为司令员的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而横坎头村,正处于根据地的核心位置。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广大军民,与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战绩,部队从900余人发展壮大到10000余人,为抗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粉墙黛瓦,红廊飞檐。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红色旧址便坐落于横坎头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经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产等都做出了一定成绩。”浙东区委书记谭启龙曾这么说过。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2003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视察到访过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当时那里是仅有一个主展厅的纪念馆。从2004年起,余姚市、梁弄镇两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通过拆迁,对旧址周边环境作了改造提升;同时,还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红色旅游产业进一步壮大。2015年,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余姚市委、市政府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新一轮改造提升,对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进行了重新布展,新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总序厅、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整个旧址群的展陈更加完善、方式更加多样。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是横坎头村村民的共识。村里利用旧址群等红色资源,创建了全市首个红色村史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弘扬红村文化”为主题的村落文化艺术节。村里的“道德讲堂”,多次邀请梁弄“红色之光”宣讲团成员为村民作道德讲座。
  去年11月11日,为了宣传红色文化,余姚梁弄红色电台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個红色电台,以传统媒介的怀旧方式,结合新的媒体传播渠道,每周一期,每期都有不同内容。其中,每周的周三、周五、周六,游客可以来到直播间,朗诵红色诗歌,分享对红色文化、红色记忆的感受。
  红色基因,深植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中,为这片土地的振兴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横坎头村位于梁弄镇南首两公里,由原横坎头、牛轭丘、大岭下、半山、紫溪、百丈岙等6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3亩,山林6266亩。全村现有871户,2473人。
  横坎头村特色农业
  本世纪初,横坎头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15年来,横坎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横坎头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余姚市、梁弄镇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村里红色旅游景点增加了3倍,游客从以前每年3万人次增加到现在每年50万人次。随着游客增多,人气旺了,老百姓收入也提高了。
  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一亩田只有几百元收入。”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与此同时,该村还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引导村民种植了150亩茶园和120亩杨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农家”的旅游、农业、经营发展道路,有效加快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近年来,横坎头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红色旅游、绿色农业,把发展农家乐作为促进乡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通过建立农家乐协会、举办厨艺培训、创新餐饮服务,引导农家乐亮点改造、品牌提升,真正把村特色农家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横坎头村百丈农家老板黄彭勋说:“开农家乐前,我们夫妻月收入2000元左右,家里四口人住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家里办了农家乐,年收入达60余万元,生活条件好了,很开心。”
  梁让大溪
  横坎头村文化礼堂
  15年风雨兼程,横坎头村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如今,该村已经从本世纪初的贫瘠之地,蝶变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革命老区前列。2017年,横坎头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26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

谱写民生福祉新篇章


  车子刚拐进横坎头村,未见其村,先闻其声: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整个村庄。顺着溪流蜿蜒而上,一个安静、整洁的横坎头村,慢慢展现出了她的姿容:粉墙黛瓦的农居、造型奇特的盆景园、苍翠欲滴的樱桃园、掩映在竹林里的精品民宿、端庄肃穆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一派田园风光。
  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15年前,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都还是坑坑洼洼的泥路,环境脏乱差。出行还要翻越高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时代。
  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民生实事工程。
  横坎头村投入100万元对紫溪、半山和大岭下等几个自然村的48块废弃杂地进行整理,整治面积12200多平方米,硬化10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3800平方米,村总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绿化率达98%;投入480余万元开展原横坎头、牛轭丘、大岭下、紫溪等4个自然村的村庄提升工程,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43000平方米,新建宣传文化设施3处,停车场10个,公厕15所,生活用水池8个,垃圾箱50只,更换及新装节能路灯160盏,亮化率100%;投入450万完成6个自然村的道路改造,硬化道路面积达47000平方米,道路硬化率100%;投入300万元开展自来水改造工程,使村民喝上放心水;投入1000万元完成梁让大溪内段标准化治理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因此得到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更为便捷。
  同时投入225万元,修缮、拆除无保留价值且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房、危房44户,新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农房22户;投入50万元对村主要区域内的老厂区进行拆建改造,改造面积达1200平方米;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项目建设”,完成桥头堡拆迁面积800平方米,启动改造面积45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开展彩化美化工程建设等等。经过改造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横坎头村以“弘扬红村文化、建设文明新村”为主题,不断创新载体、拓宽途径、提升内涵,2017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建成村落文化宫、农民公园、道德文化长廊、文化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文体健身室等文体阵地,着力打造红村文化阵地。2017年启动文化礼堂建设,深入挖掘本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建造村民的精神家园。
  如今,浙东红村精气神正鼓,和谐文明风更浓。正如横坎头村群眾所言:“这样下去,我们生活更加有奔头啊!”
  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2003年,村里农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现在农民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去年,横坎头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我们就想着向习总书记汇报一下这些年取得的发展成果。今年2月10日,我们以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名义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五年来的发展,没想到2月28日就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这对我们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下一步,我们要把总书记回信的精神贯彻宣传好,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继续艰苦奋斗,把村党委建设成坚强堡垒,带领大家实现乡村振兴。”
  巍巍四明,孕育了红色的种子;青山绿水,阅尽了沧海桑田。新时代的振兴,会传承着这份“红色”再出发!
其他文献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简称新研会)成立于1980年6月,先后由李世农、马长炎任会长。1997年3月,新研会召开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一致通过原省委书记、1993年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王光宇担任会长。王光宇是新四军老战士,对新四军怀有深厚的感情。由此,他倾情致力于新四军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主持安徽新研会工作15年,为安徽新研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谱写了一篇篇亮丽的华章。
期刊
4月2日,江苏通州高级中学880名学生代表来到少年英烈邢法、袁世晃墓碑前舉行纪念活动,敬献鲜花,宣读祭文,介绍英烈事迹,阅读区关工委撰写的碑文等,以表达对英烈的哀思和缅怀。清明节期间,该区有近10万青少年以不同方式开展祭扫活动,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期刊
清明期間,春意盎然。江苏省通州区十总中学校教学大楼前“红色期刊进校园,传承基因进课堂”的横幅分外引人注目。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曾永生说:“学校所在地的十总镇是当年南通地区抗日活动的中心,拥有丰厚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责无旁贷。《铁军》等红色期刊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组织师生学好用好红刊,我们获益良多。”  4月3日下午,十总中学在阶梯教
期刊
本刊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
期刊
庄重  新四军老战士、新华社国内部原副主任庄重,至今仍精心保存着60多年前的三件珍贵文物:记录淮海战役的日记本,1949年1月5日创刊的3期《人民前线画刊》,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的《鲁中吟》4首诗词手迹原件。这些是日前笔者在北京阜城路南小区庄重老人的寓所亲眼所见。1957年庄重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被四次抄家,他的图书资料几乎损失殆尽,惟有这三件珍贵文物却幸运地保存下来,
期刊
100年,一个世纪。  100岁以上老人,就是世纪寿星。  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幸存下来的百岁新四军  老战士,更是生命的强者。他们是人民功臣,民族英雄。在祖国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介绍一批新四军百岁老寿星,以飨读者。  陈瑛,原名朱怀玉。  1918年8月生于南通。  1935年成為南通唐闸大生一厂纺织工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书记、新四军一师一旅司令部指导员兼机关党支
期刊
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是标明了旗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开辟了道路的话,那么近日闭幕的“两会”,则是朝着既定目标,进一步动员了群众、调整了队伍、凝聚了力量,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艰苦奋斗再出发。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次“两会”期间,奋斗成了热议的话题。这都告诉我们,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国家的一切成就,也包括我们家庭、我们个人的一切成果,都是奋斗出来的。过去靠奋斗,今
期刊
张妈妈,本名张素莲,1885年生于泾县云岭乡,家境贫苦,以种田为生。1938年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地区后,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虽然她已年过半百,耕作繁重,但依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中,担负起为部队联络、服务、送信的工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妇抗会主任。她组织妇女参加识字班,学唱革命歌曲,号召妇女们剪发、放脚,做鞋缝袜慰劳新四军伤员和抗日将士。在她的带动下,全家11人中就有8人参加了革命。  皖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联手抗击日军的野蛮侵略行径,谱写了一段国际反法西斯壮丽诗篇。随着时光的流逝,新四军勇救40多名美军飞行员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新四军救援美军飞行员,第一次发生在1944年3月。当时,中美混合航空队第二大队飞行员辛仲连在与日军空战中受伤,跳伞降落在皖中无为县汊江江面,新四军第七师救援并治愈了辛仲连,并将其送至国民党桐城县政府。  其后,七师又接连救护了多位美军飞行员。1944年
期刊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集会上的讲话。同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