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改的推进,一股“预学热”正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预学在中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得较少。预学应始于中低段,教师应尽早发现中低段学生在预学过程中的困惑,正确认识预学的价值,指导具体可行的预学方法与技能,才能持续不断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从而帮助老师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预学;中低段;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得较少,原因是大部分老师认为中低段学生自觉性低、自学能力弱,再者是中低段内容相对简单,预学作用不大。即使有的老师布置了预学任务,也无非是提前认认生字、读读课文,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预习。我深感预学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中低段语文预学过程中的经验空白,使得预学可有可无,从而错过了中低段,特别是二三年级预学指导和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其实,找对了方法,预学也能在中低段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一、激趣先行
我们教中低段的老师对于这一现象深有体会:新学一首诗歌,有的学生因为提前预学,没等老师念完课题,就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大声背起来,如果别的孩子不会,他就更加自豪了;课堂问答中,一个人回答对问题,受到了老师表扬,和他有着一样想法的学生就会遗憾地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中低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的“好表现”,那么我们何不好好呵护孩子求知的热情,不吝惜赞扬,时不时地给“先学”的学生搭建一个表现的舞台,自然,别的学生会羡慕,会争相效仿,会乐于预学。
二、层次朗读
朗读是中低段的重点之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放声初读、读通读顺;深情朗读、理清脉络;边思边读,质疑解惑。但学生因为字词量的积累不足,新的课文到手,往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第一层——读通顺;再者,不同能力的学生达到各个层次的时间又不一样。在上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的第二课时,笔者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由于站起来读的学生熟练度参差不齐,整个过程显得不是那么顺畅,更别说进入角色了,读得不好的学生一下子就气馁了,课堂气氛松散了,之后的问答环节也不尽如人意。这时候,预学时的层次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缩小优学困生之间朗读起点的差距,还能使学生明确心中疑问,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上主次分明、张弛有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明确任务
中低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所以在布置预学时一定要有的放矢。不同的课文要有具体的指导:哪些字要求会认,哪些字要求会写,要解决哪些问题,本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怎么做等,都要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指导也不可过于琐碎,免得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四、形式自由
自由是天性,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也是为预学增加了一味有趣的“料”。预学不再只拘泥于认字词、读课文,也可以勾画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画画文中的美景,说说自己的体会,查查字词的意思,搜搜相关的资料等。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课文《王二小》之前,笔者先在班级询问了一下,发现没有人知道王二小这个人,于是我布置预学任务时,提出可以先认识一下他是谁,形式不限。结果有人找到了影片,有人找到了歌曲,这节课上得特别深情感人。
五、巧用疑问
中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好问”阶段,他们喜欢问问题,更容易被老师的一个问题激起无限的求知欲。在设计二年级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的预学单上,笔者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显然,文中要表现的画家是多面的,所以答案也有很多:著名的、画技了得的、粗心的、谦虚的、知错就改的……但大家回答偏向单一,很少有学生能兼顾多方面。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努力证明着,不少学生开始坚信自己的答案,到后来也认同别人的答案。是的,由于思维发展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但有了预学时的思考,他们的参与意识会特别强烈,课堂上再度一起研读文本,就会发生思维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就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助力。
六、解放时间
预学追求的是高效,这意味着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预学往往放置在课外,经常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這对于中低段学生并不合适,因为中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自觉性、自学能力上的不足。所以我觉得,有些预学可以放在课内,在老师的指导下预学,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课余时间,向课堂要效率,不要让预学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预学才能坚持不懈。
七、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老师对预学结果的了解,是学生对预学成果的展示,没有及时反馈,预学最终还是会变得可有可无,失去价值。中低段的预学反馈,可以有听写、认读、抽查等检验性反馈,也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激励性反馈,更要有改进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等应用性反馈,使预学和课堂紧密连接,坚实学生的预学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预学;中低段;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得较少,原因是大部分老师认为中低段学生自觉性低、自学能力弱,再者是中低段内容相对简单,预学作用不大。即使有的老师布置了预学任务,也无非是提前认认生字、读读课文,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预习。我深感预学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中低段语文预学过程中的经验空白,使得预学可有可无,从而错过了中低段,特别是二三年级预学指导和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其实,找对了方法,预学也能在中低段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一、激趣先行
我们教中低段的老师对于这一现象深有体会:新学一首诗歌,有的学生因为提前预学,没等老师念完课题,就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大声背起来,如果别的孩子不会,他就更加自豪了;课堂问答中,一个人回答对问题,受到了老师表扬,和他有着一样想法的学生就会遗憾地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中低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的“好表现”,那么我们何不好好呵护孩子求知的热情,不吝惜赞扬,时不时地给“先学”的学生搭建一个表现的舞台,自然,别的学生会羡慕,会争相效仿,会乐于预学。
二、层次朗读
朗读是中低段的重点之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放声初读、读通读顺;深情朗读、理清脉络;边思边读,质疑解惑。但学生因为字词量的积累不足,新的课文到手,往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第一层——读通顺;再者,不同能力的学生达到各个层次的时间又不一样。在上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的第二课时,笔者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由于站起来读的学生熟练度参差不齐,整个过程显得不是那么顺畅,更别说进入角色了,读得不好的学生一下子就气馁了,课堂气氛松散了,之后的问答环节也不尽如人意。这时候,预学时的层次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缩小优学困生之间朗读起点的差距,还能使学生明确心中疑问,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上主次分明、张弛有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明确任务
中低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所以在布置预学时一定要有的放矢。不同的课文要有具体的指导:哪些字要求会认,哪些字要求会写,要解决哪些问题,本课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怎么做等,都要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指导也不可过于琐碎,免得削弱学生的积极性。
四、形式自由
自由是天性,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也是为预学增加了一味有趣的“料”。预学不再只拘泥于认字词、读课文,也可以勾画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画画文中的美景,说说自己的体会,查查字词的意思,搜搜相关的资料等。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课文《王二小》之前,笔者先在班级询问了一下,发现没有人知道王二小这个人,于是我布置预学任务时,提出可以先认识一下他是谁,形式不限。结果有人找到了影片,有人找到了歌曲,这节课上得特别深情感人。
五、巧用疑问
中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好问”阶段,他们喜欢问问题,更容易被老师的一个问题激起无限的求知欲。在设计二年级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的预学单上,笔者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画家?显然,文中要表现的画家是多面的,所以答案也有很多:著名的、画技了得的、粗心的、谦虚的、知错就改的……但大家回答偏向单一,很少有学生能兼顾多方面。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努力证明着,不少学生开始坚信自己的答案,到后来也认同别人的答案。是的,由于思维发展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但有了预学时的思考,他们的参与意识会特别强烈,课堂上再度一起研读文本,就会发生思维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就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助力。
六、解放时间
预学追求的是高效,这意味着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预学往往放置在课外,经常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這对于中低段学生并不合适,因为中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自觉性、自学能力上的不足。所以我觉得,有些预学可以放在课内,在老师的指导下预学,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课余时间,向课堂要效率,不要让预学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预学才能坚持不懈。
七、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老师对预学结果的了解,是学生对预学成果的展示,没有及时反馈,预学最终还是会变得可有可无,失去价值。中低段的预学反馈,可以有听写、认读、抽查等检验性反馈,也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激励性反馈,更要有改进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等应用性反馈,使预学和课堂紧密连接,坚实学生的预学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