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代表《重访巴比伦》,通过探讨人物的象征蕴意来揭示作者对“梦国美”的深刻反省以及迷惘的一代由此流露出的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心灵回归的渴望。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重访巴比伦》 象征 迷惘的一代
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具有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耐人寻味的对话语言、深沉的思想内涵。本文从小说中人物的象征蕴意入手,分析作者“忆往昔之不足”而着眼当下,试图在重访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进而重织残破不堪的美国梦,并流露出迷惘的一代对故土的眷恋及心灵回归的渴望。
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上流社会“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绝非仅仅是娱乐读者,深刻的社会性、思想性也蕴于其中,“象征主义”正是其表现手法之一。《重访巴比伦》中的每一人物形象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主人公查理是当时美国社会的象征,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心理变化都表现出复杂性。从工作勤恳的小职员,到股票市场上的获利者,随后急转之下直至破产,再到经过努力重获成就;从物质财富缺乏时的生活幸福、精神饱满,到物质财富丰足时的挥霍无度、精神空虚,再到经历妻离子散、财聚财空后看透灯红酒绿的虚假、明白真情与信念的可贵。这种复杂性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小说情节的形式在文本中的生动再现。财富的聚集使人们尽情沉迷于物质享受中。在挥霍资本后,繁荣走到尽头,美国开始从狂热中安静下来,转而寻求生命中的真善美。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治疗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创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照来看,查理是美国社会的人化,美国社会是查理的现实化。比象征迷惘的一代更加适合地,小说的主人公查理象征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群体-----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
与一贯认为查理象征迷惘一代的观点不同,本文笔者认为,象征迷惘一代的是小女孩霍诺丽娅。首先,霍诺丽娅有着与迷惘一代的相似经历,远离祖国、旅居海外。其次,二者有着相似的情愫。迷惘一代对祖国时时都有着深切的关注,而霍诺丽娅更是对父亲思念有加。再次,二者有着相似的才智。迷惘的一代聚集着文学艺术的天才,正如仍处幼年的霍诺丽娅表现出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和应变能力。最后,二者有着相似的迷茫。迷惘一代和小女孩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迷惘于过去、迷茫于未来。因此,笔者认为立足文本,霍诺丽娅更能象征迷惘一代,反映了他们的经历和心理。
除此之外,该小说的其他人物也都充满着浓郁的象征色彩。例如,罗瑞恩、邓肯对美国传统道德的象征;海伦对“美国梦”的象征等。
读者发现,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巴黎,然而“美国”一词时有出现。正如迷惘的一代,他们远离祖国,又心系祖国,笔下描摹的仍然是祖国的人和事。另外,小说文本始于里茨酒吧又终于里茨酒吧。有读者认为这是查理梦想再次破灭、毫无进展的状态在地理位置上的体现。然而,本文笔者认为:小说的结局虽然以查理的失败而告终,但并不能将其理解为梦想的破灭,而是其重拾梦想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有收获的,是前进之路的螺旋式上升。笔者认为起于里茨酒吧终于里茨酒吧,反映的是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里茨酒吧是一间“美式酒吧”。以前常在此逗留,说明查理怀念祖国的生活;重访依然到了这里,说明查理在异域环境里只有依靠这间“美式酒吧”。始于里茨酒吧,可以告诉我们,这是查理的出身,他是美国人;终于里茨酒吧,我们可以了解,这是查理的归宿,他必将回归故里。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迷惘的一代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心灵回归的渴望没有溢于言表,却无声无息地渗透在了文本的字里行间。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是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力象征和深刻描摹。然而,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那一时代而延伸到今天并将继续延伸。在当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里,盲目地追逐金钱和沉迷享受而忽视人性的美好是得不偿失的。物质文明怎可以缺少精神文明?这是中国给予世界的启示,也是《重访巴比伦》留给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卢春华.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西奥多·德莱塞[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徐平.由菲茨杰拉德看二十年代美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引自菲茨杰拉德《重返巴比伦》, 《英美短篇小说荟萃》,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重访巴比伦》 象征 迷惘的一代
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具有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耐人寻味的对话语言、深沉的思想内涵。本文从小说中人物的象征蕴意入手,分析作者“忆往昔之不足”而着眼当下,试图在重访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进而重织残破不堪的美国梦,并流露出迷惘的一代对故土的眷恋及心灵回归的渴望。
作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上流社会“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绝非仅仅是娱乐读者,深刻的社会性、思想性也蕴于其中,“象征主义”正是其表现手法之一。《重访巴比伦》中的每一人物形象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主人公查理是当时美国社会的象征,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心理变化都表现出复杂性。从工作勤恳的小职员,到股票市场上的获利者,随后急转之下直至破产,再到经过努力重获成就;从物质财富缺乏时的生活幸福、精神饱满,到物质财富丰足时的挥霍无度、精神空虚,再到经历妻离子散、财聚财空后看透灯红酒绿的虚假、明白真情与信念的可贵。这种复杂性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小说情节的形式在文本中的生动再现。财富的聚集使人们尽情沉迷于物质享受中。在挥霍资本后,繁荣走到尽头,美国开始从狂热中安静下来,转而寻求生命中的真善美。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治疗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创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照来看,查理是美国社会的人化,美国社会是查理的现实化。比象征迷惘的一代更加适合地,小说的主人公查理象征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群体-----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
与一贯认为查理象征迷惘一代的观点不同,本文笔者认为,象征迷惘一代的是小女孩霍诺丽娅。首先,霍诺丽娅有着与迷惘一代的相似经历,远离祖国、旅居海外。其次,二者有着相似的情愫。迷惘一代对祖国时时都有着深切的关注,而霍诺丽娅更是对父亲思念有加。再次,二者有着相似的才智。迷惘的一代聚集着文学艺术的天才,正如仍处幼年的霍诺丽娅表现出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和应变能力。最后,二者有着相似的迷茫。迷惘一代和小女孩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迷惘于过去、迷茫于未来。因此,笔者认为立足文本,霍诺丽娅更能象征迷惘一代,反映了他们的经历和心理。
除此之外,该小说的其他人物也都充满着浓郁的象征色彩。例如,罗瑞恩、邓肯对美国传统道德的象征;海伦对“美国梦”的象征等。
读者发现,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巴黎,然而“美国”一词时有出现。正如迷惘的一代,他们远离祖国,又心系祖国,笔下描摹的仍然是祖国的人和事。另外,小说文本始于里茨酒吧又终于里茨酒吧。有读者认为这是查理梦想再次破灭、毫无进展的状态在地理位置上的体现。然而,本文笔者认为:小说的结局虽然以查理的失败而告终,但并不能将其理解为梦想的破灭,而是其重拾梦想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有收获的,是前进之路的螺旋式上升。笔者认为起于里茨酒吧终于里茨酒吧,反映的是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里茨酒吧是一间“美式酒吧”。以前常在此逗留,说明查理怀念祖国的生活;重访依然到了这里,说明查理在异域环境里只有依靠这间“美式酒吧”。始于里茨酒吧,可以告诉我们,这是查理的出身,他是美国人;终于里茨酒吧,我们可以了解,这是查理的归宿,他必将回归故里。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迷惘的一代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心灵回归的渴望没有溢于言表,却无声无息地渗透在了文本的字里行间。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是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力象征和深刻描摹。然而,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那一时代而延伸到今天并将继续延伸。在当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里,盲目地追逐金钱和沉迷享受而忽视人性的美好是得不偿失的。物质文明怎可以缺少精神文明?这是中国给予世界的启示,也是《重访巴比伦》留给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卢春华.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西奥多·德莱塞[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徐平.由菲茨杰拉德看二十年代美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引自菲茨杰拉德《重返巴比伦》, 《英美短篇小说荟萃》,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