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提琴表演艺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的创作与演奏都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有了新的飞跃。在小提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浪潮中,弗里茨·克莱斯勒这位划时代的人物,开创了独一无二的演绎风格,“复活”了小品艺术,展现了音乐高于一切的内涵,他的演奏与创作对20世纪之后的小提琴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以下简称“小品)艺术的介绍,阐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后世演奏家关于演绎艺术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艺术;演绎艺术
一、古典音乐表演之“小品”
小品,即小型的艺术作品。在音乐表演范畴,通常指演奏(唱)时长短则数分钟、长约十分钟左右的单乐章结构音乐作品。按照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类别,分为小品与协奏曲、奏鸣曲、无伴奏作品等,都是常见的曲目类型。在现今的古典音乐会中,小品常作为正式曲目出现在节目单中。但更多时候,小品被用于音乐会正式曲目演奏(唱)结束后的返场演出,即演奏(唱)者演出结束后,应观众要求再次上场表演。演员依据音乐会的内容、现场的氛围,选用小品作为加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可”(法文“encore”的音译)。因此,这些小品也被大家习惯称之为“安可曲”。
小品虽篇幅短小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且雅俗共赏,是技巧性与音乐性的高度提炼,也是艺术性与欣赏性的完美结合。音乐会返场的安可曲,犹如饭后清汤,餐后甜品,别有一番风味。演奏者乐此不疲,听众意犹未尽,可以说是整场演出的点睛之笔。在音乐会的尾声,作为返场演出,小品的点缀,加上演奏者不乏个性却又恰到好处的演绎,足以让听者回味无穷,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二、小品演绎的黄金时代——“小品”之王
提到小提琴的小品,有一位是公认的大家。就连同行们都连连称赞的老一辈演奏大师对他也有着至高无上的评价。这位几乎让所有爱乐者尊敬和喜爱的人就是小提琴界的超级明星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
克莱斯勒的音乐人生是独特而丰富的。1875年,克莱斯勒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是被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音乐神童,12岁便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巡演的天才少年。15岁的他出人意料地进入医学院学习,又在一年后参军服役。在结束了军队生活后,作为音乐家的克莱斯勒又重返乐坛,开始了周游世界的音乐活动。不幸的是1941年他遭遇车祸,却在一年后年奇迹般地康复了,并恢复了演出。在历经磨难,几经辗转后,他加入了美国国籍,定居纽约,直至1962年去世。克莱斯勒个性风趣、为人随和,精通数国语言,也热爱美术和文学。当然,最为人们敬佩的还是他在小提琴上的成就和贡献。
谈到“克莱斯勒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他的小品。克莱斯勒是一位集演奏、创作于一身的人才。早年由RCA公司出品过一套“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珍稀历史录音全集”(11CD),让乐迷们领略了他的王者风范。专辑中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小品,有克莱斯勒原创的,也有改编自名曲的小提琴独奏版本。尽管早期录音技术有限,通过现代技术处理仍然不能百分百还原克莱斯勒的琴声,但他演绎之动人足以征服听者的心灵,令人印象深刻。他演奏的小品真挚而温馨,不仅是技术流畅性和掌控力的体现,更是情感的流露,毫无造作之感。
克莱斯勒不仅对小品艺术持续关注、深度研究、积极推广,他对演奏手法的革新、音乐演奏风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探索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启示作用。他的演绎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表现方式(技术手段)与个性演绎(音乐表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揉音与旋律。克莱斯勒扩大了揉音的表现力:不仅用于抒情的旋律部分,在快速音型段落也密集的使用揉弦,使揉弦持续贯穿于演奏之中,从而增加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他的揉音不是偶尔为之,已然成为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表达音乐的技术手段。(2)运弓与音色。克莱斯勒的运弓和音色也是很与众不同的。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曾说:“克莱斯勒在运弓方面有意和自己同时代的人各走各的路。”他的运弓靠近指板,音色柔和却丰富多变;弓子拧得很紧,运弓短小却声音结实。他对音色的认识突破了原先单一的概念,大大增强了音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3)指法与滑音。大量运用滑音是克莱斯勒演绎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指法的安排中运用滑音,借助滑音的效果为旋律增添“表情”,起到了独特的装饰效果。这种滑音带给人甜美迷人、柔和委婉的感受,是小提琴声乐化表达的创新。
克莱斯勒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曲家。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有旗帜鲜明的勃拉姆斯(JahannesBrahms)、马勒(GustavMahler)、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有独树一帜的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也有着强烈民族特征的亚纳切克(LeosJanacek)、巴托克(Ban 6 k B 6laViktor Ja nos)。克莱斯勒的个性创作才华也大放光彩。他的一生创作和改编了包括小型歌剧、舞剧、声乐、器乐作品等小型作品和一些名作的改编与校订版本,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他为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华彩乐段也为人所津津乐道。19岁的他便完成了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之后又为帕格尼尼协奏曲以及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写下华彩乐段。伊萨依特地将自己的第四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他;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也把自己的鸿篇巨著——《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他,并亲自指挥由克莱斯勒首演。而由克莱斯勒创作或改编的一系列极具风格的小品更是传世佳作,尤为人们所喜爱和熟知的有: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花鼓》颇具吉普赛风格的《茨冈少女》爱情姊妹篇《爱的欢乐》和《爱的忧伤》原味维也纳风格的《维也纳随想曲》和《美丽的罗斯马琳》以及改编自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经典选段的《旋律》和德沃夏克的声乐歌曲《母亲叫我的歌》等等。而克莱斯勒本人也多次将这些小品灌录唱片,每一个时期的演绎完全不同,但都各具特色。克莱斯勒还独创性地在自己的音乐会中,安排了分量相当的小品演奏时间。这些在过去只有听众要求返场才演奏的小品正式地出现在了节目单上,这些“小曲子”进而搬上了音乐会的大舞台,这种观念的突破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爱乐者的喜爱,演奏家们也以此为例纷纷效仿。在他的带领下,小品艺术“复活”起来,从而塑造了一个小品艺术的辉煌时代。 克莱斯勒的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也潜移默化推动着音乐风格发展的多样性。尽管每一时期的音乐表演都有其特色和方向,每位演奏家的演绎或多或少都存留着时代烙印,但克莱斯勒风格所带来的“重演绎、音乐性,高品位、独特性”的音乐审美观为后世演奏家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三、小品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20世纪不仅是器乐作品创作的盛世,也是小提琴演奏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克莱斯勒的晚辈,一直被视作小提琴界标杆的雅沙·海菲兹,他的出现在当时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音乐界都引起了轰动。“众所周知,海菲兹在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20世纪中,可以称得上是技巧最为精湛和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在这方面,他天才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伟大前辈伊萨伊和克莱斯勒等人所流传下来的杰出成果,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把它们演变成为了一种高度科学和完善的技术体系。”的确,说到小提琴演奏的“硬”技巧,海菲兹以其挥洒自如的技术和信手捏来的精准度一直为后辈们所向往。而这位大师的偶像正是克莱斯勒。他曾说:“克莱斯勒是我的偶像,我年轻时极力模仿他的演奏风格。”海菲兹本人从不炫技,并始终将演奏技术服务于音乐表现中。事实上,真正做到了“技巧应为音乐服务”,除了上述提到的克莱斯勒,另外一位当属海菲兹。
从他留下的大量试听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非凡能力不仅仅是演奏技巧。他的演奏从无伴奏到重奏、独奏到室内乐、小品到协奏曲,形式多样、曲目广泛。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海菲兹拥有如此高超的演奏技术,却没有因此将炫技作为夺人眼球的表演,也几乎没有录制过炫耀技巧但内涵相对缺乏的作品。可以说,海菲兹之所以至今仍是爱乐者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是由于他的艺术感染力,他做到了技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单纯机械式的技术堆砌。尽管与前辈克莱斯勒的风格迥异,但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却如出一辙。
海菲兹同自己的偶像克莱斯勒一样,除了小提琴演奏,创作领域也成果丰硕。他原创的一些极富个性特色的小品和专为小提琴演奏而作的改编曲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他改编的小提琴独奏版本就有几十首之多。其中《霍拉舞曲》《美丽黄昏》《野蜂飞舞》《深深的河流》《希伯来旋律》和《金发的珍妮》等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此外,海菲兹对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数首经典声乐、器乐小品进行了小提琴版本的改编,最耳熟能详的便是那首《不必如此》。
回顾与海菲兹同时代的前苏联小提琴界,在国际乐坛已占有一席之地。克莱斯勒的音乐风格也蔓延到了那片广阔的土地。被人们称为“那个时代最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表演者”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可以说是苏联小提琴学派中的领袖。而他也是一位克莱斯勒迷,在艺术上深受克莱斯勒的影响。奥伊斯特拉赫曾回忆自己1955年访问美国的经历:“克莱斯勒在场使我感到特别激动。我终于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小提琴家。他在聚精会神地听我拉琴,然后站起来向我鼓掌——这一切都好像在奇妙的梦中。”在青年时代,奥伊斯特拉赫就学习克莱斯勒的演奏风格,模仿克莱斯勒独特的演奏手法,演奏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小品。他将丰富细腻的音色、自如从容的姿态、如叙事般的表达方式借鉴到自己的演奏中,使之进一步发展成奥伊斯特拉赫式的演绎。经过岁月的锤炼,奥伊斯特拉赫已是一位全面演绎古典和现代作品,特别是擅长演奏苏联小提琴作品的大师。从他庄严宏大的演奏中仍能感受到醇厚温润、自然真挚的情感。这足以说明克莱斯勒的音乐风格已融入他的内心。
四、小品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在当今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的行列中,有几位演奏家的演绎艺术是特别值得提到的。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被称为是现代小提琴家中的领军人物。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他是活跃的音乐家,与此同时,也是一位受到人们喜爱和尊重的艺术家。众所周知,帕尔曼儿时的病痛让他终身只能依靠轮椅和拐杖,而他并没有因此畏惧,用艺术之手创造了辉煌,到达了难以攀登的艺术高度。虽然拥有着令人惊讶的高超演奏技巧,但难得的是他透过乐器把内心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演奏总是那样饱含深情,极富歌唱性,从中能体味到人性最为丰富和温暖的精神世界。帕尔曼曾四度录制钟爱的小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处于演奏黄金时期的他灌录了一套双CD小品集《ItzhankPerlman Violon Encores》。1993年又出版了克莱斯勒小品集《MyFavourile Kreisler Perlman》向这位大师致敬。在同辈演奏家中,在着重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一点上,帕尔曼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在人才辈出却以男性演奏家为主力的国际乐坛,有一位来自亚洲的女性演奏家格外惹人关注。她就是与帕尔曼师出同门的韩国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Kvung Wha Chung)。欣赏过郑京和演奏的人也许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她的演奏,既体现了东方人的含蓄细腻,又包含西方人的直率热情;既有女性的柔美抒情,又见男性的利落潇洒。她勤奋坚持的艺术态度、激情投入的演奏状态、谦虚坦诚的个性,感染了很多爱乐者,在20世纪后期的国际乐坛直至今日在小提琴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85年,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郑京和录制了《Con Amore》小品集,充分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鲜明见解以及把握不同作品的超凡功力。这张唱片至今仍被誉为郑京和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五、一点思考
受到克莱斯勒音乐感染的远远不只是上述提到的四位。在英国作家罗宾·丹尼尔斯编著的《梅纽因谈话录》中,梅纽因曾这样说道:“我敬慕克莱斯勒演奏中的亲切感,他演奏时那种令人难以捉摸的魅力,把我带到了当时从未接触过的优美境地和浪漫世界。”而在推崇演绎个性、树立独特风格的当今乐坛,克莱斯勒音乐的魅力始终不减。希拉里·哈恩曾说:“我知道克莱斯勒一直影响了作品的演变。我如此演奏是站得住的。我成长过程中听过许多克莱斯勒……我的耳旁一直都有点他的声音。”在音乐会中,小品的演奏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环节,演奏家们也难掩对它的偏爱,在自己的专辑中加入小品或录制小品专辑。 在众多的小提琴文献中,与那些结构复杂、严肃庄重的大型作品不同,小品的味道总是那样特别。短短数分钟的小品,倾注了作曲家对细腻感情的抒发与描绘:或诗意柔美,或奔放热情,或动人心扉,或灿烂明媚。那一首首艺术精品就像一粒粒精致优雅、圆润质感的珍珠,又如一幅幅精细生动、个性立体的微雕艺术,闪耀着属于她的独特光芒。
克莱斯勒带来的全新风格突破了之前固有的音乐演绎模式,启迪演奏者重新审视音乐表达的初衷,思考演奏的意义。听克莱斯勒的演奏,技术悄然躲在了音乐的背后,呈现的不再是炫耀杂技式的技巧或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所有的音符化作了内心的诉说,如叙事般娓娓道来。克莱斯勒在小提琴上做到了真正的“随心所欲”,这是需要何等的技巧境界和高深的音乐修养!这一点也正是实践技术表现音乐原则的最高典范。正是由于他的演绎风格,赋予了小提琴艺术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小品艺术的发展。
面对着数不胜数的经典小品,各有各的不同,各是各的美。它们通俗易懂,是音乐爱好者的入门首选;它们绚丽夺目,是音乐舞台上的一抹亮色。然而,看似简单、短小的作品,演奏好它并不容易。这是许多演奏者甚至演奏家都可能碰到的情况。试着去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1)相比较大型作品的演绎,例如协奏曲,通常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写作(常规的奏鸣曲式有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过多个阶段几十分钟的酝酿和累积,音乐的开始、铺垫、发展、高潮,自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更加符合情感发展的规律,演奏者也顺应着音乐阐述的逻辑和方向演奏,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相对都更加容易传达或感受音乐的情绪。而演奏小品,看似短小,却要在有限的几分钟里描绘出一个完整且生动丰富的故事。有时更是非常具有戏剧性或幻想性的,这不能不说是对演奏者音乐表达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要做到令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就更加不易了。(2)我们注意到,一般来说小品的内容都有所指向——有明确的形象或标题。因此小品的演绎要围绕所要传达的艺术形象展开,而不是漫无目的、不知所云的机械式操作。(3)音乐艺术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的,而吸引人的音乐也是充满了变化和趣味。但若只关注技术的难度而忽略了音乐的表达,那么演奏就有可能变成了音符简单枯燥的反复和旋律毫无意义的重复,这样千人一面的演奏又怎会打动人心!
因此,真正想攀登艺术高峰的人,小品的掌握不可小觑。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小品的演绎也是必不可少的“养分”,应成为演奏者的重要一课。通过演奏小品,我们感受不同民族的性格,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演奏小品,提高音乐表达能力以及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通过演奏小品,我们学习倾听自己的声音,领会连贯、歌唱的意义;学习思考音乐的条理,认识呼吸、分句的重要性;探索变化万千的音色与揉音的可能性。
“小”作品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大”魅力。
【关键词】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艺术;演绎艺术
一、古典音乐表演之“小品”
小品,即小型的艺术作品。在音乐表演范畴,通常指演奏(唱)时长短则数分钟、长约十分钟左右的单乐章结构音乐作品。按照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的类别,分为小品与协奏曲、奏鸣曲、无伴奏作品等,都是常见的曲目类型。在现今的古典音乐会中,小品常作为正式曲目出现在节目单中。但更多时候,小品被用于音乐会正式曲目演奏(唱)结束后的返场演出,即演奏(唱)者演出结束后,应观众要求再次上场表演。演员依据音乐会的内容、现场的氛围,选用小品作为加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可”(法文“encore”的音译)。因此,这些小品也被大家习惯称之为“安可曲”。
小品虽篇幅短小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且雅俗共赏,是技巧性与音乐性的高度提炼,也是艺术性与欣赏性的完美结合。音乐会返场的安可曲,犹如饭后清汤,餐后甜品,别有一番风味。演奏者乐此不疲,听众意犹未尽,可以说是整场演出的点睛之笔。在音乐会的尾声,作为返场演出,小品的点缀,加上演奏者不乏个性却又恰到好处的演绎,足以让听者回味无穷,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二、小品演绎的黄金时代——“小品”之王
提到小提琴的小品,有一位是公认的大家。就连同行们都连连称赞的老一辈演奏大师对他也有着至高无上的评价。这位几乎让所有爱乐者尊敬和喜爱的人就是小提琴界的超级明星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
克莱斯勒的音乐人生是独特而丰富的。1875年,克莱斯勒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是被著名的维也纳音乐学院破格录取的音乐神童,12岁便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巡演的天才少年。15岁的他出人意料地进入医学院学习,又在一年后参军服役。在结束了军队生活后,作为音乐家的克莱斯勒又重返乐坛,开始了周游世界的音乐活动。不幸的是1941年他遭遇车祸,却在一年后年奇迹般地康复了,并恢复了演出。在历经磨难,几经辗转后,他加入了美国国籍,定居纽约,直至1962年去世。克莱斯勒个性风趣、为人随和,精通数国语言,也热爱美术和文学。当然,最为人们敬佩的还是他在小提琴上的成就和贡献。
谈到“克莱斯勒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他的小品。克莱斯勒是一位集演奏、创作于一身的人才。早年由RCA公司出品过一套“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珍稀历史录音全集”(11CD),让乐迷们领略了他的王者风范。专辑中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小品,有克莱斯勒原创的,也有改编自名曲的小提琴独奏版本。尽管早期录音技术有限,通过现代技术处理仍然不能百分百还原克莱斯勒的琴声,但他演绎之动人足以征服听者的心灵,令人印象深刻。他演奏的小品真挚而温馨,不仅是技术流畅性和掌控力的体现,更是情感的流露,毫无造作之感。
克莱斯勒不仅对小品艺术持续关注、深度研究、积极推广,他对演奏手法的革新、音乐演奏风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探索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启示作用。他的演绎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表现方式(技术手段)与个性演绎(音乐表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揉音与旋律。克莱斯勒扩大了揉音的表现力:不仅用于抒情的旋律部分,在快速音型段落也密集的使用揉弦,使揉弦持续贯穿于演奏之中,从而增加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他的揉音不是偶尔为之,已然成为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表达音乐的技术手段。(2)运弓与音色。克莱斯勒的运弓和音色也是很与众不同的。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曾说:“克莱斯勒在运弓方面有意和自己同时代的人各走各的路。”他的运弓靠近指板,音色柔和却丰富多变;弓子拧得很紧,运弓短小却声音结实。他对音色的认识突破了原先单一的概念,大大增强了音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3)指法与滑音。大量运用滑音是克莱斯勒演绎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指法的安排中运用滑音,借助滑音的效果为旋律增添“表情”,起到了独特的装饰效果。这种滑音带给人甜美迷人、柔和委婉的感受,是小提琴声乐化表达的创新。
克莱斯勒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曲家。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有旗帜鲜明的勃拉姆斯(JahannesBrahms)、马勒(GustavMahler)、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有独树一帜的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也有着强烈民族特征的亚纳切克(LeosJanacek)、巴托克(Ban 6 k B 6laViktor Ja nos)。克莱斯勒的个性创作才华也大放光彩。他的一生创作和改编了包括小型歌剧、舞剧、声乐、器乐作品等小型作品和一些名作的改编与校订版本,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他为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华彩乐段也为人所津津乐道。19岁的他便完成了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之后又为帕格尼尼协奏曲以及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奏鸣曲写下华彩乐段。伊萨依特地将自己的第四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他;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也把自己的鸿篇巨著——《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他,并亲自指挥由克莱斯勒首演。而由克莱斯勒创作或改编的一系列极具风格的小品更是传世佳作,尤为人们所喜爱和熟知的有:以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花鼓》颇具吉普赛风格的《茨冈少女》爱情姊妹篇《爱的欢乐》和《爱的忧伤》原味维也纳风格的《维也纳随想曲》和《美丽的罗斯马琳》以及改编自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经典选段的《旋律》和德沃夏克的声乐歌曲《母亲叫我的歌》等等。而克莱斯勒本人也多次将这些小品灌录唱片,每一个时期的演绎完全不同,但都各具特色。克莱斯勒还独创性地在自己的音乐会中,安排了分量相当的小品演奏时间。这些在过去只有听众要求返场才演奏的小品正式地出现在了节目单上,这些“小曲子”进而搬上了音乐会的大舞台,这种观念的突破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爱乐者的喜爱,演奏家们也以此为例纷纷效仿。在他的带领下,小品艺术“复活”起来,从而塑造了一个小品艺术的辉煌时代。 克莱斯勒的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也潜移默化推动着音乐风格发展的多样性。尽管每一时期的音乐表演都有其特色和方向,每位演奏家的演绎或多或少都存留着时代烙印,但克莱斯勒风格所带来的“重演绎、音乐性,高品位、独特性”的音乐审美观为后世演奏家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产生了广泛的效应。
三、小品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20世纪不仅是器乐作品创作的盛世,也是小提琴演奏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克莱斯勒的晚辈,一直被视作小提琴界标杆的雅沙·海菲兹,他的出现在当时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音乐界都引起了轰动。“众所周知,海菲兹在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20世纪中,可以称得上是技巧最为精湛和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在这方面,他天才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伟大前辈伊萨伊和克莱斯勒等人所流传下来的杰出成果,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把它们演变成为了一种高度科学和完善的技术体系。”的确,说到小提琴演奏的“硬”技巧,海菲兹以其挥洒自如的技术和信手捏来的精准度一直为后辈们所向往。而这位大师的偶像正是克莱斯勒。他曾说:“克莱斯勒是我的偶像,我年轻时极力模仿他的演奏风格。”海菲兹本人从不炫技,并始终将演奏技术服务于音乐表现中。事实上,真正做到了“技巧应为音乐服务”,除了上述提到的克莱斯勒,另外一位当属海菲兹。
从他留下的大量试听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非凡能力不仅仅是演奏技巧。他的演奏从无伴奏到重奏、独奏到室内乐、小品到协奏曲,形式多样、曲目广泛。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海菲兹拥有如此高超的演奏技术,却没有因此将炫技作为夺人眼球的表演,也几乎没有录制过炫耀技巧但内涵相对缺乏的作品。可以说,海菲兹之所以至今仍是爱乐者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是由于他的艺术感染力,他做到了技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单纯机械式的技术堆砌。尽管与前辈克莱斯勒的风格迥异,但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却如出一辙。
海菲兹同自己的偶像克莱斯勒一样,除了小提琴演奏,创作领域也成果丰硕。他原创的一些极富个性特色的小品和专为小提琴演奏而作的改编曲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他改编的小提琴独奏版本就有几十首之多。其中《霍拉舞曲》《美丽黄昏》《野蜂飞舞》《深深的河流》《希伯来旋律》和《金发的珍妮》等已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此外,海菲兹对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数首经典声乐、器乐小品进行了小提琴版本的改编,最耳熟能详的便是那首《不必如此》。
回顾与海菲兹同时代的前苏联小提琴界,在国际乐坛已占有一席之地。克莱斯勒的音乐风格也蔓延到了那片广阔的土地。被人们称为“那个时代最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表演者”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可以说是苏联小提琴学派中的领袖。而他也是一位克莱斯勒迷,在艺术上深受克莱斯勒的影响。奥伊斯特拉赫曾回忆自己1955年访问美国的经历:“克莱斯勒在场使我感到特别激动。我终于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小提琴家。他在聚精会神地听我拉琴,然后站起来向我鼓掌——这一切都好像在奇妙的梦中。”在青年时代,奥伊斯特拉赫就学习克莱斯勒的演奏风格,模仿克莱斯勒独特的演奏手法,演奏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小品。他将丰富细腻的音色、自如从容的姿态、如叙事般的表达方式借鉴到自己的演奏中,使之进一步发展成奥伊斯特拉赫式的演绎。经过岁月的锤炼,奥伊斯特拉赫已是一位全面演绎古典和现代作品,特别是擅长演奏苏联小提琴作品的大师。从他庄严宏大的演奏中仍能感受到醇厚温润、自然真挚的情感。这足以说明克莱斯勒的音乐风格已融入他的内心。
四、小品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在当今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的行列中,有几位演奏家的演绎艺术是特别值得提到的。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被称为是现代小提琴家中的领军人物。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他是活跃的音乐家,与此同时,也是一位受到人们喜爱和尊重的艺术家。众所周知,帕尔曼儿时的病痛让他终身只能依靠轮椅和拐杖,而他并没有因此畏惧,用艺术之手创造了辉煌,到达了难以攀登的艺术高度。虽然拥有着令人惊讶的高超演奏技巧,但难得的是他透过乐器把内心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演奏总是那样饱含深情,极富歌唱性,从中能体味到人性最为丰富和温暖的精神世界。帕尔曼曾四度录制钟爱的小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处于演奏黄金时期的他灌录了一套双CD小品集《ItzhankPerlman Violon Encores》。1993年又出版了克莱斯勒小品集《MyFavourile Kreisler Perlman》向这位大师致敬。在同辈演奏家中,在着重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一点上,帕尔曼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在人才辈出却以男性演奏家为主力的国际乐坛,有一位来自亚洲的女性演奏家格外惹人关注。她就是与帕尔曼师出同门的韩国小提琴演奏家郑京和(Kvung Wha Chung)。欣赏过郑京和演奏的人也许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她的演奏,既体现了东方人的含蓄细腻,又包含西方人的直率热情;既有女性的柔美抒情,又见男性的利落潇洒。她勤奋坚持的艺术态度、激情投入的演奏状态、谦虚坦诚的个性,感染了很多爱乐者,在20世纪后期的国际乐坛直至今日在小提琴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85年,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郑京和录制了《Con Amore》小品集,充分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鲜明见解以及把握不同作品的超凡功力。这张唱片至今仍被誉为郑京和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五、一点思考
受到克莱斯勒音乐感染的远远不只是上述提到的四位。在英国作家罗宾·丹尼尔斯编著的《梅纽因谈话录》中,梅纽因曾这样说道:“我敬慕克莱斯勒演奏中的亲切感,他演奏时那种令人难以捉摸的魅力,把我带到了当时从未接触过的优美境地和浪漫世界。”而在推崇演绎个性、树立独特风格的当今乐坛,克莱斯勒音乐的魅力始终不减。希拉里·哈恩曾说:“我知道克莱斯勒一直影响了作品的演变。我如此演奏是站得住的。我成长过程中听过许多克莱斯勒……我的耳旁一直都有点他的声音。”在音乐会中,小品的演奏似乎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环节,演奏家们也难掩对它的偏爱,在自己的专辑中加入小品或录制小品专辑。 在众多的小提琴文献中,与那些结构复杂、严肃庄重的大型作品不同,小品的味道总是那样特别。短短数分钟的小品,倾注了作曲家对细腻感情的抒发与描绘:或诗意柔美,或奔放热情,或动人心扉,或灿烂明媚。那一首首艺术精品就像一粒粒精致优雅、圆润质感的珍珠,又如一幅幅精细生动、个性立体的微雕艺术,闪耀着属于她的独特光芒。
克莱斯勒带来的全新风格突破了之前固有的音乐演绎模式,启迪演奏者重新审视音乐表达的初衷,思考演奏的意义。听克莱斯勒的演奏,技术悄然躲在了音乐的背后,呈现的不再是炫耀杂技式的技巧或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所有的音符化作了内心的诉说,如叙事般娓娓道来。克莱斯勒在小提琴上做到了真正的“随心所欲”,这是需要何等的技巧境界和高深的音乐修养!这一点也正是实践技术表现音乐原则的最高典范。正是由于他的演绎风格,赋予了小提琴艺术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小品艺术的发展。
面对着数不胜数的经典小品,各有各的不同,各是各的美。它们通俗易懂,是音乐爱好者的入门首选;它们绚丽夺目,是音乐舞台上的一抹亮色。然而,看似简单、短小的作品,演奏好它并不容易。这是许多演奏者甚至演奏家都可能碰到的情况。试着去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1)相比较大型作品的演绎,例如协奏曲,通常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写作(常规的奏鸣曲式有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过多个阶段几十分钟的酝酿和累积,音乐的开始、铺垫、发展、高潮,自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方式更加符合情感发展的规律,演奏者也顺应着音乐阐述的逻辑和方向演奏,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相对都更加容易传达或感受音乐的情绪。而演奏小品,看似短小,却要在有限的几分钟里描绘出一个完整且生动丰富的故事。有时更是非常具有戏剧性或幻想性的,这不能不说是对演奏者音乐表达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要做到令人印象深刻、耐人寻味就更加不易了。(2)我们注意到,一般来说小品的内容都有所指向——有明确的形象或标题。因此小品的演绎要围绕所要传达的艺术形象展开,而不是漫无目的、不知所云的机械式操作。(3)音乐艺术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的,而吸引人的音乐也是充满了变化和趣味。但若只关注技术的难度而忽略了音乐的表达,那么演奏就有可能变成了音符简单枯燥的反复和旋律毫无意义的重复,这样千人一面的演奏又怎会打动人心!
因此,真正想攀登艺术高峰的人,小品的掌握不可小觑。在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小品的演绎也是必不可少的“养分”,应成为演奏者的重要一课。通过演奏小品,我们感受不同民族的性格,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演奏小品,提高音乐表达能力以及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通过演奏小品,我们学习倾听自己的声音,领会连贯、歌唱的意义;学习思考音乐的条理,认识呼吸、分句的重要性;探索变化万千的音色与揉音的可能性。
“小”作品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