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广东省电力學校“双元制”教改的初步实践,提出了破解当前职教困境的行之有效的“双元制”教改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柏吉宽(1965-),男,江苏扬州人,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王超(1966-),男,河南泌阳人,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高级讲师。(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74-02
一、“双元制”教改的背景
1.“双元制”教改的现实背景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教(师)”轻“学(生)”。这种“在教室里学开机器,在黑板上学种田”的职教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实用、耐用的技能型人才的。这种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当前,“技工荒”已成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严重瓶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珠海时提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作为技术密集型、安全可靠性要求及其严格的电力企业,其生产技能人员数量性缺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高技能生产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明确要求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广东省电力学校”)教育要转向一线班组,转向实用技能和操作,转向表单,转向企业所需。广东省电力学校本着对“广东电网公司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主动求变,找准着力点,大胆探索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
2.“双元制”教改的政策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切实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坚持“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基本制度。
由此可知,必须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双元制”职教模式就是职教改革的最佳实践方式之一。
3.“双元制”教改的经验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法宝,更是解决就业的根本。
所谓德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中“一元”为企业,“一元”为学校,其主要特点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教育与实际应用、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技能培养结果的一致性。
因此,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双元制”教改探索
1.“双元制”教改的指导思想
广东省电力学校目前是广东电网公司的直属单位,学校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和运作。根据广东电网公司“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广东省电力学校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指导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广东省电力学校转变办学方式的工作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校企合作作为广东电校办学的基本制度,突出校企合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于是,广东省电力学校开展了“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为广东电网公司属下的供电企业培养“实用、耐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为县级供电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一线员工和农电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双元制” 教改模式构建及运作
“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将原教学时段划分成“学校2或1(年)”和“企业1(年)”两段。“学校2或1”为学校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1”为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式的实操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实践。其模式及运作如图1所示。
三、“双元制”教改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1.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广东省电力学校现已与广东电网公司及有关电力企业就人才培养开创了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和“生产实训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种技能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令性定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2.招生模式改革
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电力学校进行了招生模式的改革。传统招生模式仅由学校自主招生,企业只管等学生毕业后来招工。现在进行招生改革,根据企业岗位特性,从源头开始把关,招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招生,共同进行基本知识能力测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身体和性格测试(由中介公司完成)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公开招生,学生毕业时企业择优录用;二是由企业自主招生,学校配合完成招录手续,学生毕业时学生随即转化为企业“准员工”,经1年见习期实践锻炼、考核合格后录用。这两种招生方式,企业充分参与其中,为后续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技能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进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一体化教师,采用一体化教材,在一体化教室里同时进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
(1)“教材一体化”修编。针对供电企业的技术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紧贴实际,将相对独立且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进行模块式设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修编教学大纲,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同时融入电网新设备、新技术等最前沿的知识。一体化教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是一本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最佳组合式教材。
(2)“教室一体化”改造。为了配合模块式一体化教材的使用,将传统的理论课室、实验室、实训室整合为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将知识与实验、实操联系起来教学,学生可以先体验、再学习,后操作,充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实践。
(3)“教师一体化”培养。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熟悉实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指导者。因此,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的教师。在学校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在企业能对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提高培训。即将传统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最后达到“三师”型的复合人才。一体化师资培养流程如图3所示。
4.毕业实习方式创新和人才评价方法改革
(1)毕业实习方式创新。广东省电力学校2011届毕业学生毕业实习,采用先到电网公司各供电单位实训基地由企业内训师按照生产作业表单进行工种项目实训,检验学校操作技能的培养水平,同时进行生产技能的再提高,通过企业考核合格后,再去生产一线班组跟班学习,进行职业实践、培养技能,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2011届毕业生的实践效果可以看出,“双元制”模式下的新实习形式效果良好,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2)人才评价方法改革。广东省电力学校的学生培养及人才评价纳入广东电网公司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建立校、企、政(劳动厅技能鉴定站)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由学校评定,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各供电局实习点)评定,最后通过劳动厅授权的电网公司各局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技能鉴定,三者最后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定优秀毕业生和推荐学生到供电企业就业的主要依据。
在校学习成绩和毕业实习成绩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
四、结束语
“双元制”教学改革即是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进行最优的结合,是职教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双元制”教学改革在广东省电力学校才刚刚起步,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寻求“双元制”教改的最佳实践方式。相信通过新模式的最佳实践,一定能实现电网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前移,达成企业新进就业人员“一年会干,两年干好,三年成才”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为公司技能人才资源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利群,黄日强.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朱智美.对技工院校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几点思考[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0,(11).
[3]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发,2009,(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柏吉宽(1965-),男,江苏扬州人,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王超(1966-),男,河南泌阳人,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高级讲师。(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74-02
一、“双元制”教改的背景
1.“双元制”教改的现实背景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教(师)”轻“学(生)”。这种“在教室里学开机器,在黑板上学种田”的职教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实用、耐用的技能型人才的。这种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当前,“技工荒”已成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严重瓶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珠海时提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作为技术密集型、安全可靠性要求及其严格的电力企业,其生产技能人员数量性缺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高技能生产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明确要求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广东省电力学校”)教育要转向一线班组,转向实用技能和操作,转向表单,转向企业所需。广东省电力学校本着对“广东电网公司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主动求变,找准着力点,大胆探索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
2.“双元制”教改的政策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切实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坚持“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基本制度。
由此可知,必须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双元制”职教模式就是职教改革的最佳实践方式之一。
3.“双元制”教改的经验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法宝,更是解决就业的根本。
所谓德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中“一元”为企业,“一元”为学校,其主要特点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教育与实际应用、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技能培养结果的一致性。
因此,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双元制”教改探索
1.“双元制”教改的指导思想
广东省电力学校目前是广东电网公司的直属单位,学校按照企业模式管理和运作。根据广东电网公司“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广东省电力学校遵循“校企双制办学、共育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指导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广东省电力学校转变办学方式的工作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校企合作作为广东电校办学的基本制度,突出校企合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于是,广东省电力学校开展了“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为广东电网公司属下的供电企业培养“实用、耐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为县级供电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一线员工和农电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双元制” 教改模式构建及运作
“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将原教学时段划分成“学校2或1(年)”和“企业1(年)”两段。“学校2或1”为学校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1”为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式的实操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实践。其模式及运作如图1所示。
三、“双元制”教改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1.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广东省电力学校现已与广东电网公司及有关电力企业就人才培养开创了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和“生产实训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种技能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令性定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2.招生模式改革
从2011年开始,广东省电力学校进行了招生模式的改革。传统招生模式仅由学校自主招生,企业只管等学生毕业后来招工。现在进行招生改革,根据企业岗位特性,从源头开始把关,招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招生,共同进行基本知识能力测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身体和性格测试(由中介公司完成)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公开招生,学生毕业时企业择优录用;二是由企业自主招生,学校配合完成招录手续,学生毕业时学生随即转化为企业“准员工”,经1年见习期实践锻炼、考核合格后录用。这两种招生方式,企业充分参与其中,为后续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技能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进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一体化教师,采用一体化教材,在一体化教室里同时进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
(1)“教材一体化”修编。针对供电企业的技术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紧贴实际,将相对独立且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进行模块式设计,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修编教学大纲,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同时融入电网新设备、新技术等最前沿的知识。一体化教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是一本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最佳组合式教材。
(2)“教室一体化”改造。为了配合模块式一体化教材的使用,将传统的理论课室、实验室、实训室整合为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将知识与实验、实操联系起来教学,学生可以先体验、再学习,后操作,充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实践。
(3)“教师一体化”培养。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熟悉实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指导者。因此,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的教师。在学校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在企业能对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提高培训。即将传统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最后达到“三师”型的复合人才。一体化师资培养流程如图3所示。
4.毕业实习方式创新和人才评价方法改革
(1)毕业实习方式创新。广东省电力学校2011届毕业学生毕业实习,采用先到电网公司各供电单位实训基地由企业内训师按照生产作业表单进行工种项目实训,检验学校操作技能的培养水平,同时进行生产技能的再提高,通过企业考核合格后,再去生产一线班组跟班学习,进行职业实践、培养技能,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2011届毕业生的实践效果可以看出,“双元制”模式下的新实习形式效果良好,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2)人才评价方法改革。广东省电力学校的学生培养及人才评价纳入广东电网公司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建立校、企、政(劳动厅技能鉴定站)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由学校评定,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各供电局实习点)评定,最后通过劳动厅授权的电网公司各局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技能鉴定,三者最后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定优秀毕业生和推荐学生到供电企业就业的主要依据。
在校学习成绩和毕业实习成绩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
四、结束语
“双元制”教学改革即是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进行最优的结合,是职教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双元制”教学改革在广东省电力学校才刚刚起步,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寻求“双元制”教改的最佳实践方式。相信通过新模式的最佳实践,一定能实现电网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前移,达成企业新进就业人员“一年会干,两年干好,三年成才”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为公司技能人才资源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龚利群,黄日强.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借鉴[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朱智美.对技工院校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几点思考[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0,(11).
[3]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发,2009,(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