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是我国为促使全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与辅助下,使我国偏远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实现了社会资源与尖端人才的共享,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不断扩增壮大,使其更加富有经济活力。文章从介绍“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述入手,分析了在当前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以此为依据结合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讨论其持续繁荣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区域经济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21
随着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使其逐渐在更大的领域和层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在社会应有领域,互联网技术已基本实现对各行各业的覆盖;其次,在经济建设领域,互联网技术对经济信息的捕捉与分析能力已能很好地帮助从业者预判其未来的走势,降低风险;最后,在国家建设与技术发展方面,互联网技术既是其他各项技术的基础,又反向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国家建设供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1.1 “互联网+”背景内涵
(1)内涵:“互联网+”是“互联网+X”的简称,指的是将互联网技术资源与传统或实体行业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态势,“X”代表着各种传统与实体行业。[1]这种技术与行业的“相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渗透到行业的生产、运营与发展等各环节和方面中,提高从业者的效率,在同等时间、劳力付出及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收获更多效益。
(2)“互联网+”背景的主要特点[2]可总结为:其一,开放性强,可实现跨界融合。互联网技术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无论是发展百年的传统行业,还是新出现的新型产业都能借助该技术得到发展。该包容性具体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员与产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协作,不断拓宽技术在行业中运用的新方面,重塑产业结构和模式,达到提高产能和效率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群体智能得到了彰显,使研发到生产的路径越发垂直;其二,创新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产业的思路、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及技术上。在发展产业的思路上,产业掌舵者逐渐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求变求革新;从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来看,客户与投资者、产业建设者的身份界限已逐渐淡化,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渐参与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中。在生产技术的变革上,互联网技术使生产变得更为“智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工;其三,重塑性。互联网技术不仅是表面上的技术融和,更是深层次的结构重塑,在产业发展方面打破了地域、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了交易往来的自由。举例来说,即是由A地产的商品可以不局限于当地的销售,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辐射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国外,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的表现即是增大了民众的话语权和创新了政府管理市场的模式;其四,共通性。在互联网与不同产业、文化、国家融合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相同的技术特性和发展思路,使其在保留特异性的同时向着同一方向前进,如不同国家在设立虚拟网络管理法律时保有原则上的一致性。
1.2 区域经济内涵
(1)内涵:区域经济指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经济发展范围,以当地经济特征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异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3]区域经济优劣易受当地文化、地理资源、风俗人情等内在地域特征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差异性。如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人才资源较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
(2)区域经济的特点:[4]其一,长期性。区域经济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对当地条件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过去和未来,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模式;其二,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区域发展要顺应全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借助环境的力量和内在的地区优势发展而来,因此具有一致性;其三,稳定性。地域经济具有复杂性,想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必须按照计划稳步实施和前行。
2 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速度上,西快东慢。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进口贸易,当前由于国际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使得东部地区相应受到了影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5]对国际经济的依赖较小,加之开发力度小、物资丰富和国家推行的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等,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由此,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呈“西快东慢”的特征,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保持不变。
(2)布局上,国家新区有计划地分布建立。现阶段,我国共设立了18个新区,7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3个在东北。[6]这种以区域特征与全国總体形势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体现,既能发挥地区地理人文优势,又使全国整体经济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避免了管理与发展的僵化。据数据显示,新区成立发展后,其CDP值得到了显著提高。
(3)发展上,第一,新兴产业受到重视和发展。新兴产业是相较于传统产业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依靠现代技术和研究成果立业的社会部门和行业,如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电子等,需要新进的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具有一定的包容性。[7]在自身不断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能够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使其也得到了发展。如纺织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带动了传统服装制造业的繁荣,又如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创新了教育、银行等行业的模式,使其向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二,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被凸显出现。要扭转我国“劳力密集型”的发展形式,必须坚持创新和研发本国核心技术,利用技术带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背后,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不少区域对高校重点人才在落户、购房等方面实现了政策的倾斜,俗称“抢人”策略,已充分彰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由“劳力”向“智力”转变,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2.2 “互联网+”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总结为:①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出现转变。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新兴产业的带动和传统产业的稳定护航才能实现良好的进步。“互联网+”背景下两种产业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如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信息提高其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降低经济损失;传统产业为其提供发展经验和物资支持,为其成长供能;②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互联网技术的通信功能,使贸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产地商品扩展了其消耗的范围,不再只依靠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促使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这为区域建设吸纳了更多人才,创造了更多商机;③区域间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互联网技术拓宽了区域发展空间,增加了不同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往来,完善了各地贸易反馈与调节机制,加上“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资源的分配得到了优化,缩小经济差异。
3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先进的技术需要有人才驾驭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加之“互联网+”背景本身就是基于现代化技术构建而成,因此为了使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复合型人才是联通新旧产业的桥梁,其能将掌握的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直接根据现实生产的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避免了沟通上的障碍,提高了创新速度;其次,复合型人才能够促使传统行业的更快转型,如掌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能的人才,能够利用该技术对过往企业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处理,分析出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作出的调整,使其内部管理更为现代化,由内而外带动企业转型;最后,复合型人才能够明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浪费,提升研发的速率。
3.2 使信息更加透明
“互联网+”促使社会信息更加透明,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弄虚作假”的可能,也有助于本区域人员更好地了解其他区域的发展情况,汲取经验。首先,互联网技术可使在区域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经济活动留有痕迹,方便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和收税,避免“偷税漏税”的可能;其次,信息透明有助于区域加强对企业和当地市场的监管,降低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概率,及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和刺激;最后,信息透明有助于各区域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方便向其他区域同类型企业借鉴和学习。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通信设施和先进设备的支持,[8]因此用技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支持设施建设:其一,政府需要对区域内部进行规划。将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建设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区域前沿技术人员从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两个角度制订基础设备建设发展计划,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其二,加大基础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其工作运行的速率,维持稳定发展;其三,定期对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设施进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其四,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在互联网上的各项经济活动,当出现经济犯罪时能根据具体条例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
4 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内部动力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背景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区域经济谋求发展的关键,既可在内部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能在外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渗透及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HJ0.9mm〗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6):26-27.
[2]刘康.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460.
[3]宋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特征及推動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9(27):42-43.
[4]胡霞.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集聚的影响及溢出效应——以海岸带城市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157-160.
[5]解再兴.“互联网+”特色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2):21-22.
[6] 何汝群,高幸.基于“互联网+特色经济”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智富时代,2018(8):50.
[7]欧琳.“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01-102.
[8]陈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J].纳税,2018,12(35):221.
[作者简介]武超龙,男,汉族, 河北邢台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21
随着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使其逐渐在更大的领域和层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在社会应有领域,互联网技术已基本实现对各行各业的覆盖;其次,在经济建设领域,互联网技术对经济信息的捕捉与分析能力已能很好地帮助从业者预判其未来的走势,降低风险;最后,在国家建设与技术发展方面,互联网技术既是其他各项技术的基础,又反向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国家建设供能。
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1.1 “互联网+”背景内涵
(1)内涵:“互联网+”是“互联网+X”的简称,指的是将互联网技术资源与传统或实体行业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态势,“X”代表着各种传统与实体行业。[1]这种技术与行业的“相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渗透到行业的生产、运营与发展等各环节和方面中,提高从业者的效率,在同等时间、劳力付出及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收获更多效益。
(2)“互联网+”背景的主要特点[2]可总结为:其一,开放性强,可实现跨界融合。互联网技术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无论是发展百年的传统行业,还是新出现的新型产业都能借助该技术得到发展。该包容性具体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员与产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协作,不断拓宽技术在行业中运用的新方面,重塑产业结构和模式,达到提高产能和效率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群体智能得到了彰显,使研发到生产的路径越发垂直;其二,创新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产业的思路、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及技术上。在发展产业的思路上,产业掌舵者逐渐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求变求革新;从参与人员的身份转变来看,客户与投资者、产业建设者的身份界限已逐渐淡化,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渐参与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中。在生产技术的变革上,互联网技术使生产变得更为“智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工;其三,重塑性。互联网技术不仅是表面上的技术融和,更是深层次的结构重塑,在产业发展方面打破了地域、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了交易往来的自由。举例来说,即是由A地产的商品可以不局限于当地的销售,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辐射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国外,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的表现即是增大了民众的话语权和创新了政府管理市场的模式;其四,共通性。在互联网与不同产业、文化、国家融合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相同的技术特性和发展思路,使其在保留特异性的同时向着同一方向前进,如不同国家在设立虚拟网络管理法律时保有原则上的一致性。
1.2 区域经济内涵
(1)内涵:区域经济指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经济发展范围,以当地经济特征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异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3]区域经济优劣易受当地文化、地理资源、风俗人情等内在地域特征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差异性。如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人才资源较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
(2)区域经济的特点:[4]其一,长期性。区域经济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对当地条件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过去和未来,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是一种长期性的发展模式;其二,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区域发展要顺应全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借助环境的力量和内在的地区优势发展而来,因此具有一致性;其三,稳定性。地域经济具有复杂性,想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必须按照计划稳步实施和前行。
2 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1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1)速度上,西快东慢。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进口贸易,当前由于国际整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使得东部地区相应受到了影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5]对国际经济的依赖较小,加之开发力度小、物资丰富和国家推行的优惠政策如“西部大开发”等,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由此,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呈“西快东慢”的特征,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保持不变。
(2)布局上,国家新区有计划地分布建立。现阶段,我国共设立了18个新区,7个在东部、2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3个在东北。[6]这种以区域特征与全国總体形势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体现,既能发挥地区地理人文优势,又使全国整体经济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避免了管理与发展的僵化。据数据显示,新区成立发展后,其CDP值得到了显著提高。
(3)发展上,第一,新兴产业受到重视和发展。新兴产业是相较于传统产业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依靠现代技术和研究成果立业的社会部门和行业,如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电子等,需要新进的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具有一定的包容性。[7]在自身不断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能够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使其也得到了发展。如纺织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带动了传统服装制造业的繁荣,又如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创新了教育、银行等行业的模式,使其向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二,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被凸显出现。要扭转我国“劳力密集型”的发展形式,必须坚持创新和研发本国核心技术,利用技术带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背后,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不少区域对高校重点人才在落户、购房等方面实现了政策的倾斜,俗称“抢人”策略,已充分彰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由“劳力”向“智力”转变,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2.2 “互联网+”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总结为:①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出现转变。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新兴产业的带动和传统产业的稳定护航才能实现良好的进步。“互联网+”背景下两种产业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如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信息提高其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降低经济损失;传统产业为其提供发展经验和物资支持,为其成长供能;②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互联网技术的通信功能,使贸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产地商品扩展了其消耗的范围,不再只依靠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促使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这为区域建设吸纳了更多人才,创造了更多商机;③区域间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互联网技术拓宽了区域发展空间,增加了不同区域间经济贸易的往来,完善了各地贸易反馈与调节机制,加上“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资源的分配得到了优化,缩小经济差异。
3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先进的技术需要有人才驾驭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加之“互联网+”背景本身就是基于现代化技术构建而成,因此为了使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复合型人才是联通新旧产业的桥梁,其能将掌握的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直接根据现实生产的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避免了沟通上的障碍,提高了创新速度;其次,复合型人才能够促使传统行业的更快转型,如掌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技能的人才,能够利用该技术对过往企业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处理,分析出该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作出的调整,使其内部管理更为现代化,由内而外带动企业转型;最后,复合型人才能够明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其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盲目开发而造成的浪费,提升研发的速率。
3.2 使信息更加透明
“互联网+”促使社会信息更加透明,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弄虚作假”的可能,也有助于本区域人员更好地了解其他区域的发展情况,汲取经验。首先,互联网技术可使在区域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经济活动留有痕迹,方便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和收税,避免“偷税漏税”的可能;其次,信息透明有助于区域加强对企业和当地市场的监管,降低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概率,及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和刺激;最后,信息透明有助于各区域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方便向其他区域同类型企业借鉴和学习。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通信设施和先进设备的支持,[8]因此用技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支持设施建设:其一,政府需要对区域内部进行规划。将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建设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区域前沿技术人员从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两个角度制订基础设备建设发展计划,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为未来建设留有余地;其二,加大基础设备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其工作运行的速率,维持稳定发展;其三,定期对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设施进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其四,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在互联网上的各项经济活动,当出现经济犯罪时能根据具体条例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
4 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内部动力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背景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区域经济谋求发展的关键,既可在内部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能在外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渗透及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HJ0.9mm〗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6):26-27.
[2]刘康.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460.
[3]宋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特征及推動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9(27):42-43.
[4]胡霞.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集聚的影响及溢出效应——以海岸带城市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157-160.
[5]解再兴.“互联网+”特色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2):21-22.
[6] 何汝群,高幸.基于“互联网+特色经济”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智富时代,2018(8):50.
[7]欧琳.“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11):101-102.
[8]陈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研究[J].纳税,2018,12(35):221.
[作者简介]武超龙,男,汉族, 河北邢台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