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克明老师是我认识的历史同行中最值得谈起的人之一,而这个“之一”或许也可省略。他是江苏省历史教研员。这是个重要的工作,职能是组织和指导全省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其工作层级还有众多的市、县、区教研员和数量更多的历史教师,他则居于这个指导网络的中心。
对他的本职工作,我了解不多,而对他的业余爱好至少是某方面的爱好,还是比较了解的。说起这个业余爱好,实则是他本职工作的延伸,脱不开历史的门庭。他的这一爱好是踏访古迹,在祖国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寻觅传统文化的血脉。他这样寻寻觅觅踏访的动力来自对祖国历史文化深沉的爱。他在《寻古闲谭》一书中这样说:“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些摄人心魄的印痕,引导笔者走入历史的深处。这印痕里,有良将的丹心,有文臣的执着,有名家的书香,有战场的悲歌,有仙人的传奇,有祠庙的巍峨。”
对生活于这片土地的国人来说,了解祖国悠久历史的方法有多种:最主要的是读书,读历史古籍,也可读后人写的书;再者是观赏可移动的文物,主要在博物馆中进行;还有比较费力的是去实地考察,查访各种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遗迹。克明老师最为爱好的是最后这种,访古寻幽,如同顾炎武所说的“行万里路”,这是与“读万卷书”一样浩繁的胜业。实地考察比读书要费力得多,其中有不少可以想见的辛苦。这在《寻古闲谭》中也有记述,他要去的地方,“绝大部分很荒僻,不是在僻静的山间,就是在遥远的山村,难走难找。许多时候,为了寻找一个细小的遗迹,笔者要花上一整天,原定计划因此常常无法完成。花费的不仅是精力和体力,还有宝贵的时间,笔者的休息日基本上都是在寻访中度过的。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笔者常常饿着肚子跋山涉水。但不管多么辛苦,笔者始终坚守这样一条编写的原则: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并留下照片的地方不写。考察途中,尽量不找导游讲解,笃信一颗虔诚的心,便是自己最好的导游。唯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并将实景照片奉献给读者。”
由上文的叙述可见,他为自己探访历史下了天大的愿力,虔敬地行走在路途,用探求的眼光凝視前人留下的点点印痕。不过,在寻访途中他也获得了无穷的欢悦。“寻踪的感觉就像读到一本好书,让人割舍不下。寻踪的体验让人觉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几行字句,而是能够体验和感知的。许多不起眼的遗迹,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奇景,就是一段生动历史的再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实物实景可以带来真切的感受。当然这并非贬低文字,学习历史本来就门径多多,而且克明老师在踏访前还做足了案头功夫,将文字描述与实地考察有机结合,践履着学者们所说的“二重证据”。
有着教育癖好的克明老师没有将寻访的欢悦满足于自乐,而是下笔成文让大家可以众乐。继前两年他写的《历史寻踪》问世后,最近他又写了《寻古闲谭》,内容也有变化,增加了“闲话说仙事”一编,写到嫦娥、八仙,虽是神话仙境,但附会在人间也有踪迹,读来趣味多多。尽管两本书的内容有些变化,“但编写的宗旨却始终如一,即选择那些重要但被人们日益忽视的历史内容,选择那些曾经兴盛但逐渐消亡的历史遗存,选择那些最具中国传统特色,但被悄悄淡忘的历史经典”。书中有许多作者实拍的照片做插图,图文并茂,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本有看头又养眼的读物。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版图书种类最多的国家,还有无数的电子读物可供选择,所以在当今读书已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读者推荐《寻古闲谭》,理由有几点:首先,这是作者倾心撰著的一本好书;其次,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血脉;再次,从实际角度看也有用处,比如外出旅游,可以用它做高级的游览指南;最后,该书还有打发时光(killing time,英文“杀时间”)的妙用,既能广见识,也可自怡悦,长夜漫漫,与有的消遣比,读克明老师的书应该更加有益。
上面说了些近乎广告的话,文章结尾最好有些总结的文字。由克明老师的新作《寻古闲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人一生最好能有点爱好。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的确如此,人若没有爱好,生活就会少了情趣。二是爱好最好是有益的爱好,或对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有益,或对人世的和谐安康有益。三是爱好能与自己的工作有关则更好,这可使日常工作与业余生活浑然一体,人们也就会更热爱自己的职业。克明老师的爱好与这几点相符,故而我向大家推荐他的这种生活方式。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
对他的本职工作,我了解不多,而对他的业余爱好至少是某方面的爱好,还是比较了解的。说起这个业余爱好,实则是他本职工作的延伸,脱不开历史的门庭。他的这一爱好是踏访古迹,在祖国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寻觅传统文化的血脉。他这样寻寻觅觅踏访的动力来自对祖国历史文化深沉的爱。他在《寻古闲谭》一书中这样说:“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些摄人心魄的印痕,引导笔者走入历史的深处。这印痕里,有良将的丹心,有文臣的执着,有名家的书香,有战场的悲歌,有仙人的传奇,有祠庙的巍峨。”
对生活于这片土地的国人来说,了解祖国悠久历史的方法有多种:最主要的是读书,读历史古籍,也可读后人写的书;再者是观赏可移动的文物,主要在博物馆中进行;还有比较费力的是去实地考察,查访各种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遗迹。克明老师最为爱好的是最后这种,访古寻幽,如同顾炎武所说的“行万里路”,这是与“读万卷书”一样浩繁的胜业。实地考察比读书要费力得多,其中有不少可以想见的辛苦。这在《寻古闲谭》中也有记述,他要去的地方,“绝大部分很荒僻,不是在僻静的山间,就是在遥远的山村,难走难找。许多时候,为了寻找一个细小的遗迹,笔者要花上一整天,原定计划因此常常无法完成。花费的不仅是精力和体力,还有宝贵的时间,笔者的休息日基本上都是在寻访中度过的。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笔者常常饿着肚子跋山涉水。但不管多么辛苦,笔者始终坚守这样一条编写的原则:没有经过实地考察并留下照片的地方不写。考察途中,尽量不找导游讲解,笃信一颗虔诚的心,便是自己最好的导游。唯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并将实景照片奉献给读者。”
由上文的叙述可见,他为自己探访历史下了天大的愿力,虔敬地行走在路途,用探求的眼光凝視前人留下的点点印痕。不过,在寻访途中他也获得了无穷的欢悦。“寻踪的感觉就像读到一本好书,让人割舍不下。寻踪的体验让人觉得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几行字句,而是能够体验和感知的。许多不起眼的遗迹,在笔者看来,就是一个奇景,就是一段生动历史的再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实物实景可以带来真切的感受。当然这并非贬低文字,学习历史本来就门径多多,而且克明老师在踏访前还做足了案头功夫,将文字描述与实地考察有机结合,践履着学者们所说的“二重证据”。
有着教育癖好的克明老师没有将寻访的欢悦满足于自乐,而是下笔成文让大家可以众乐。继前两年他写的《历史寻踪》问世后,最近他又写了《寻古闲谭》,内容也有变化,增加了“闲话说仙事”一编,写到嫦娥、八仙,虽是神话仙境,但附会在人间也有踪迹,读来趣味多多。尽管两本书的内容有些变化,“但编写的宗旨却始终如一,即选择那些重要但被人们日益忽视的历史内容,选择那些曾经兴盛但逐渐消亡的历史遗存,选择那些最具中国传统特色,但被悄悄淡忘的历史经典”。书中有许多作者实拍的照片做插图,图文并茂,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本有看头又养眼的读物。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版图书种类最多的国家,还有无数的电子读物可供选择,所以在当今读书已是一件难以抉择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读者推荐《寻古闲谭》,理由有几点:首先,这是作者倾心撰著的一本好书;其次,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血脉;再次,从实际角度看也有用处,比如外出旅游,可以用它做高级的游览指南;最后,该书还有打发时光(killing time,英文“杀时间”)的妙用,既能广见识,也可自怡悦,长夜漫漫,与有的消遣比,读克明老师的书应该更加有益。

上面说了些近乎广告的话,文章结尾最好有些总结的文字。由克明老师的新作《寻古闲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人一生最好能有点爱好。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的确如此,人若没有爱好,生活就会少了情趣。二是爱好最好是有益的爱好,或对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有益,或对人世的和谐安康有益。三是爱好能与自己的工作有关则更好,这可使日常工作与业余生活浑然一体,人们也就会更热爱自己的职业。克明老师的爱好与这几点相符,故而我向大家推荐他的这种生活方式。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