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叶澜教授从生命意义的高度,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而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我个人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思维观念,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才能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做法及肤浅认识。
一、让学生自己讲解新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若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僵化”。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时要重视让学生讨论、讲解、探索,自己得出解答方法,将知识结构逐渐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高年级的百分数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再启发学生小组讨论怎么理解“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每个学生互相说一说,提高独立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然后再请学生进行交流。甲生说:“它表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乙生讲:“它表示把原计划造林的面积看作单位‘1’”……听,学生说得多好啊!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列式,从而自己解答出来。在讨论、讲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立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既长智慧又长知识。新大纲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推导出来。”
例如,在教学中年级的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指出1毫米的长度,强度这就是1毫米,并要求学生进行识记;再让学生自己数出3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请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再数出10毫米,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原有1厘米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了“10毫米长其实就是1厘米长”的结论。这样,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还牢记了“厘米是比毫米较大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体验领悟中学习,在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充裕、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
三、让学生自己总结新知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实践活动的抽象和概括。让学生在讨论、讲述、探究中自己发现。总结新法则、规律,从而学到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在讲解例1“24×13”与例2“212×34”后,我并不急于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而是让学生回顾刚才的算法及步骤,并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有的学生就说:“首先要先用个位去乘,再用十位去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得数加起来。”而有的学生则说:“这样说不太严密,应该是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师再问:“这么说完整吗?乘得的数分别放在哪个位置呢?”这时,又有学生说:“应该这样说‘用乘数个位去乘得的得数的末位要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而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的得数的末位要与乘数的十位对齐。’”这位同学刚说完,全班同学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了,整个课堂洋溢在热烈的气氛中。最后再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决方法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自己质疑新知
学贵有疑。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质疑新知。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或见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可贵体现。学生能提出问题,老师心里才有“底”,教学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新课刚学完,一个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而不把被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先不急于作出“裁决”,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然后出示三个算式(①1.2÷2.4 ②0.12÷2.4 ③1.2÷0.24),启发学生讨论,当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样?有的说:如果被除数化成整数,也就是把“1.2”和“0.24”同时扩大10倍,那么除数仍是一位小数(2.4),必须继续把“2.4”化成整数才能计算。有的说:“被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还是小数,不能运用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更明确了必须把除数先化成整数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缔造一个学生乐学的环境,使他们的表达、思维等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让学生自己讲解新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若只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僵化”。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时要重视让学生讨论、讲解、探索,自己得出解答方法,将知识结构逐渐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高年级的百分数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再启发学生小组讨论怎么理解“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每个学生互相说一说,提高独立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然后再请学生进行交流。甲生说:“它表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乙生讲:“它表示把原计划造林的面积看作单位‘1’”……听,学生说得多好啊!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列式,从而自己解答出来。在讨论、讲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立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既长智慧又长知识。新大纲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推导出来。”
例如,在教学中年级的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指出1毫米的长度,强度这就是1毫米,并要求学生进行识记;再让学生自己数出3毫米、7毫米、9毫米,并请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再数出10毫米,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原有1厘米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了“10毫米长其实就是1厘米长”的结论。这样,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还牢记了“厘米是比毫米较大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体验领悟中学习,在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充裕、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
三、让学生自己总结新知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实践活动的抽象和概括。让学生在讨论、讲述、探究中自己发现。总结新法则、规律,从而学到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在讲解例1“24×13”与例2“212×34”后,我并不急于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而是让学生回顾刚才的算法及步骤,并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有的学生就说:“首先要先用个位去乘,再用十位去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得数加起来。”而有的学生则说:“这样说不太严密,应该是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师再问:“这么说完整吗?乘得的数分别放在哪个位置呢?”这时,又有学生说:“应该这样说‘用乘数个位去乘得的得数的末位要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而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的得数的末位要与乘数的十位对齐。’”这位同学刚说完,全班同学不由自主的鼓起掌来了,整个课堂洋溢在热烈的气氛中。最后再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决方法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自己质疑新知
学贵有疑。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质疑新知。人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或见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可贵体现。学生能提出问题,老师心里才有“底”,教学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新课刚学完,一个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而不把被除数化成整数来计算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先不急于作出“裁决”,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然后出示三个算式(①1.2÷2.4 ②0.12÷2.4 ③1.2÷0.24),启发学生讨论,当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样?有的说:如果被除数化成整数,也就是把“1.2”和“0.24”同时扩大10倍,那么除数仍是一位小数(2.4),必须继续把“2.4”化成整数才能计算。有的说:“被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还是小数,不能运用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更明确了必须把除数先化成整数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缔造一个学生乐学的环境,使他们的表达、思维等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