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精神:彰显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道德力量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共产党员尤其领导干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出生在山东聊城的孔繁森给出了答案。他两度进藏,在西藏工作10年,为当地经济发展、教育提升、医疗改革、生活改善,鞠躬尽瘁,舍身忘己,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精神,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荣获“模范共产党员”“改革先锋”“优秀领导干部”光荣称号。由其言行凝结而成的孔繁森精神——信念坚定、献身使命的忠诚品质,心怀百姓、求真务实的人民立场,生能舍己、死亦无畏的牺牲精神,创新进取、担当作为的开拓意识,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而“老西藏精神”的核心正是奉献牺牲精神。
  信念坚定、献身使命的忠诚品质
  青年时代,孔繁森就以雷锋为榜样,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走上领导岗位后,更是认真学习和践行邓小平理论,自觉锤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坚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领导能力。他在回顾成长经历时说:“我1966年入党,参加工作以来,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改变过,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自己都坚信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1979年,为支援西藏建设,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動报名并被组织批准。
  这是他首次进藏工作,被任命为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到任伊始,他写信给原先当兵时的老班长臧秀启:“这里实在是太艰苦了,全县只有一棵树,既然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打退堂鼓,决不当逃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是孔繁森的豪迈誓言,他的确做到了。一入藏便是3年,时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恰巧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牧区推广的关键时期。他几乎跑遍全县的乡村牧区,宣讲政策、访贫问苦,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修水利,到处都留下忘我工作的身影。
  1988年,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是山东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组织上考虑到他政治成熟,又有藏区工作经验,准备让他带队,再次进藏。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他心里明白,如今自己家里有不少难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年迈的老母亲生活无法自理,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还动过几次大手术,3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人照看。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肩上。他无法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妻子一人在操劳。有一天,她去刨地瓜,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每每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太对不起妻儿,但还是鼓起勇气告诉妻子,组织上将安排自己再次进藏。话还没说完,妻子的眼泪就落下来。看着妻子如此难过,他的心里也一阵阵发酸,但为了党和人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临行前,他默默站在母亲面前,轻轻为她梳理着稀疏的白发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不去不行吗?”年近九旬的母亲不舍地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他的声音哽咽了。“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情,“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磕头。为了党的事业,他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信念坚定、献身使命的忠诚品质,是他工作、生活的鲜亮底色,也是孔繁森精神的精髓。作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干部楷模,他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潮流之中。在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严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考验面前,勇担当,诚尽责,光明磊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坚持不懈地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广大干部要以孔繁森为楷模,牢固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恪守共产党员信仰,秉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心怀百姓、求真务实的人民立场
  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时就知道那里地广人稀,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农牧区缺医少药。恰巧他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服役时学过医学知识,所以每次下乡都会随身携带药箱,装满自费买来的医药用品。当工作结束后,他身边总会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牧民,问诊、把脉、打针、发药……他为数以千计的群众看过病、送过药。他很少往家里寄钱,工资都用来给当地群众买药、买营养品,不够时甚至还要搭上妻子、表弟寄来的钱。身边同事看到他如此辛苦,经常劝他多注意休息,别未给人看病就先倒下了。可他总说:“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自己着急、于心不忍啊!”第二次进藏工作期满后,他没选择回山东而是留任,奔赴艰苦落后的阿里任地委书记。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他常年把关心人民疾苦、改善当地医疗条件当作天职。在阿里任职近两年,他紧抓医疗卫生网点建设,改善乡村医务人员待遇,大力推广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方法。他深知西藏地区底子薄,仅靠自己的药箱不能彻底解决群众就医难题,但依然执着地带着药箱顺道为群众看病。时间长了,群众中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委有个会治病的大干部!”
  1992年7月,墨竹工卡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3名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以及5岁的贡桑。鉴于灾后当地民政部门收养能力有限,他便把孩子带回拉萨抚养。一名藏族干部看他负担太重,便主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那个年代,他每月工资也就1000多元,收养孤儿后,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可他从未向组织叫过苦。每月的工资都会用信封分成3份:一份是曲印、贡桑的,一份是两位孤寡老人的,最后才是自己的。常常不到半个月,自己那份就所剩无几了,没有钱交食堂伙食费,他就白饭配榨菜、开水泡方便面。援藏10年,没人能统计出他究竟送给藏族同胞多少钱、多少药,有时工资不够了,就把家人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也搭上一并送给藏族老人、孩子。他常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   心怀百姓、求真务实的人民立场,是孔繁森奉行的准则,在他身上深刻体现出了国家干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根基和动力源泉。广大干部要以孔繁森为楷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焕发出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生能舍己、死亦无畏的牺牲精神
  孔繁森把一腔热血献给了西藏人民,献给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烈誓言。他是藏、汉民族的好儿子,更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第二次进藏时,他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刚一上任他就到市教育局全方位了解全市教育发展状况,不但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更牢牢记在心。随后下基层实地考察,短短数月跑遍拉萨所属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的乡、村办小学,走访了600多名教职员工。1991年,一次车祸导致他颅骨骨折,高烧昏迷。苏醒后,他不顾高烧和伤情,赶到学校处理问题。在他的带领和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拉萨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勤俭节约、甘于奉献是孔繁森的生活作风与工作作风。一身76块钱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原来他平时舍不得买,用的都是最便宜的洗衣粉。他对自己处处节约,对群众却很大方。1989年7月,妻子带着小女儿孔玲到拉萨探亲。一心忙于工作、许久未见家人的他很是高兴,答应抽空带娘俩逛逛。可妻女进藏半个月,他不是开会就是下乡,根本没空履行承诺。经过商量,他让人开车载着她们到墨竹工卡,陪他看望受灾后的两位困难老人波拉、姆拉。出发前他还专程到商店买了些食品。见老人衣着单薄,他就把外套脱下来给老人穿上,还对妻子说:“庆芝,把你这件外套也送给姆拉吧!”
  在他眼里老百姓是不能受苦的。他下乡时只要遇到困难人家,都会将口袋里的钱送给他们,有多少就给多少。即使寒冬腊月,只要看到老百姓衣着单薄,便马上将自己的毛衣毛裤脱下来。在慰问墨竹工卡地震灾区时,他一路上几乎送完随身衣物,零下28℃的严寒天气,只穿着衬衣外加风衣。返程时尽管司机将车内暖气开到最大,他还是冷得直打哆嗦;在阿里下乡时,看到帐篷里的老人穿着破洞的鞋,脚冻得又红又肿,便把老人的脚放在自己怀里,用体温去焐热老人冻僵的双脚。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喉管,十分危急,由于医疗设备有限,他毅然将听诊器的胶皮管伸进老人嘴里,一口一口将痰液吸出来,老人这才转危为安。他笑着说,照顾藏族的老人们,就是给自己的母亲尽孝。
  1994年初,阿里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雪。他立即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在海拔5700米的曲仓乡,气温降到历史最低点,当时他身染痢疾却仍在受灾点连续工作16个昼夜。2月26日夜,他呕吐不止、意识逐渐模糊,偶尔清醒时给警卫员梁福兴留下遗书并嘱咐:“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次日,昏迷一夜的他从死亡线上挺了过来。在西藏工作10年中,这已是他第三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在他的领导下,由于救灾及时,没有一个藏族群众因灾死亡,创造了阿里历史上的奇迹。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发生车祸,以身殉职,年仅50岁。他去世后仅留下3件遗物:8块6毛钱、一个旧收音机和4张“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稿纸——这就是他全部的遗产。
  生能舍己、死亦无畏的牺牲精神,是孔繁森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生命献给了西藏,把不朽的精神留给了西藏。孔繁森身上体现的是共产党人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为工作,为人民,他置个人和家庭于不顾。他大公无私、呕心沥血,不计得失扬正气、赤胆忠心干事业,甘于勇于乐于奉献,甚至奉献出自己的健康与生命,这种奉献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孔繁森的“境界感”。广大干部要以孔繁森为楷模,继承和弘扬他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高贵品质,将为民奉献、为民牺牲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用实际行动诠释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创新进取、担当作为的开拓意识
  孔繁森是一位懂创新、有担当、能开拓的优秀领导干部。抵达阿里的当夜,他便风尘仆仆赶到措勤县委,次日上午就召开县委、县政府干部会议,听取汇报并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通过对措勤、改则和革吉3个贫困落后县的实地调查,他看到当地蕴藏丰富的畜牧和矿产资源优势,兴奋地对同行者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提到阿里丰富的矿产资源他总能兴致勃勃讲个不停。阿里蕴藏着盐、硼、锂、钾、芒硝、铬、铁、锌、银、金、铯、花岗石、玉石等十几种的矿藏。其中,硼砂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仅此一项,改则县1993年的财政收入就增加80万元。日土县班公湖占地面积346平方公里,景色宜人且渔业资源丰富,班公湖银鱼是国际上畅销的鱼骨粉的理想原料。由于该县鱼骨粉加工企业一直不景气,孔繁森与县委书记张孝玉研究后敲定:投资120万元改造设备,增强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打入国际市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孔繁森跑遍阿里106个乡中的98个,风干的牛羊肉和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成了他路途上的餐食。虽然艰苦却乐观对待一切,他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在他的努力带动下,本地的商店、饭店、山羊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等相继开张,经济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他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并特意带领相关部门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创新进取、担当作为的开拓意识,是孔繁森藏区工作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使命呼唤担当,广大干部要以孔繁森为楷模,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鼓起勇气挑战困难,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当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时,与之相伴的是更大的责任。只有以身作则,努力践行,才能逐步锻造成为新时代担当有为、开拓进取的领导干部。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虽然“难”,但孔繁森做到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人民公仆,鞠躬尽瘁”的壮丽篇章。他所铸起的民族团结之碑,将矗立在高原之巅;他所谱写的新时期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之歌,将铭记在人民心中。他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的不朽精神,值得传颂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孔繁森正是这样的领导干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孔繁森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孔繁森精神。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传承孔繁森精神,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优秀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助力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责编 唐越)
其他文献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期刊
2013年,中国与韩国双方从人道主义出发,本着坦诚友好、务实合作的精神,开始动议共同推进实施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12月19日,启动烈士遗骸起掘工作。2014年3月17日,双方共同实施了遗骸装殓入棺活动,中方派团出席并举行了悼念仪式;经过认真准备,3月28日,双方正式实施交接(此为第一批,随后每年陆续进行一批交接)。从2014年至2020年,已经连续7年成功交接了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毅然奋起、浴血奋战,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是一个
期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揽全局、视野宏阔,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总结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入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鲜明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代表党中央发出了伟大号召,凝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  回顾伟大奋斗历程,牢记初心使命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及奋斗成就,深刻阐明了党独立自主、实践创造的百年发展规律,科学展望了党开拓进取、迈向未来的百年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七一”重要讲话通篇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讲话坚定重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是由无数杰出共产党人特别是那些伟大的领袖人物,以卓越领导力率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赢得的。其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所具备的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崇高品质,发挥了巨大作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不计个人得失的毛泽东  1928年3月,中共湘南特委代表周鲁到井冈山,传达贯彻党中央的“左”倾盲动政策。他批评指责毛泽东,并把中央撤销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史学习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党史方志人更要学史力行,积极行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史志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攻坚克难上见真章、在担当作为中求实效,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学史力行,要在锤炼
期刊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号召全中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军侵略。无数抗日志士、热血青年、爱国华侨和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第一二九师开赴太行
期刊
周恩来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真实写照。周恩来的奋斗观,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惟人生赖奋斗而存”  奋斗是人生战胜艰难险阻、突破重围、走向成功的不二选择,没有奋斗将一事无成。1946年6月,身处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肩负争取和平使命的周恩来,拒绝了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