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还需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有效结合,同时开花、结果。“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更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二者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一、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
1.一首古诗引出同类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后,让学生 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詩意,感悟诗情。
2.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梦圆飞天》一文后,我请学生课后搜集航天英雄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航天英雄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航天英雄的事迹,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3.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有的是一本书中一个精美的片断摘选,有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狐狸和蝉》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学完了《嫦娥奔月》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神话故事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课内阅读为导,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所以学生能否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否以课外促进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如: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讲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佳方法。因为小学生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当孩子们专心听讲,被故事情节吸引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体验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阅读,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要好。
2.巧用精读和略读
一个学生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而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名篇名著 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或寻找某个问题的 答案,就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以活动形式为果,体验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1.读书笔记展评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长期坚持,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平时交流与习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能力。通过班内展评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摘抄的热情。
2.交流读书所得
每周或每月在班内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内容、看法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还可以定期开展其他活动,如:辩论赛、小报评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我适时表扬、奖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掀起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的热潮。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课内阅读使学生得法,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更丰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用课内阅读去扣开课外阅读的大门,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那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安徽省来安县实验小学)
一、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
1.一首古诗引出同类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后,让学生 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詩意,感悟诗情。
2.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梦圆飞天》一文后,我请学生课后搜集航天英雄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航天英雄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航天英雄的事迹,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3.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有的是一本书中一个精美的片断摘选,有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狐狸和蝉》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学完了《嫦娥奔月》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神话故事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课内阅读为导,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所以学生能否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否以课外促进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如: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讲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佳方法。因为小学生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当孩子们专心听讲,被故事情节吸引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体验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阅读,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要好。
2.巧用精读和略读
一个学生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而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名篇名著 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或寻找某个问题的 答案,就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以活动形式为果,体验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1.读书笔记展评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长期坚持,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平时交流与习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能力。通过班内展评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摘抄的热情。
2.交流读书所得
每周或每月在班内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内容、看法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还可以定期开展其他活动,如:辩论赛、小报评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我适时表扬、奖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掀起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的热潮。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课内阅读使学生得法,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更丰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用课内阅读去扣开课外阅读的大门,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那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安徽省来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