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注重辅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如辅导员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即将成为学生工作从业人员的必要条件。是不是具备了这些技能和素质就一定能够做好辅导员工作呢?具备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坏事,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不该被我们遗忘呢,比如说我们辅导员的爱校意识……
关键词:爱校意识;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校,辅导员不但具有特殊的身份特征,而且还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辅导员往往是同学们步入大校以后所认识的第一位老师,同时还是同学们在大学里朝夕相处、相伴四年并交往密切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因此,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情绪、为人风格、处事方式等一言一行都会对同学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近年来相关部委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注重辅导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拓展辅导员的工作技能,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辅导员本人的爱校意识必须强化。
何谓爱校意识?简单地说,爱校意识应包含对学校发展历史的深刻铭记,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密切关注,对学校发展蓝图的坚定信心。一位教师的爱校意识,会体现在他对这所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中,会体现在他为这所学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行动上,会体现在他对这所学校声誉的珍视和维护中。
具体到河南师范大学,辅导员的爱校意识应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辅导员要对师大传统有基本的理解和认同。师大迄今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为学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师大的优良传统大都可以归结到孔子的这句话上来,也就是“师范”特色,这是师大传统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教师,这是我们师大起家的源头、立家的根本、发家的命脉;“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这就决定了师大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要求不同于或更严格于别的其他类型的高校,同时也就影响和格化了学校毕业学生的气质和形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就成了师大传统的孜孜追求和奋斗目标。师大的辅导员必须对这一师大传统有所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辅导员积极融入师大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学校放眼四海招揽人才,大批一腔热血满腹才华的外内校优秀博、硕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可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而这些不适应大都可以归结为对师大传统的理解和认同上来。
摆脱和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就要求辅导员持续深化对师大传统的理解和认同,要立足师大传统来适应师大,要立足师大传统来开展学生工作,要将师大传统与自己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融为一体,辅导员要力争成为同学们认识、理解和认同师大传统的效仿对象和学习榜样,成为实现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从而真正地共同达成“校兴我荣”的高度共识。
其次,辅导员要对师大精神有忠实的继承和发扬。师大精神是什么?这是所有年轻辅导员都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所有年轻辅导员都应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师大精神包括师大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当然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师大的办学理念,也是师大辅导员继承和发扬师大精神必须要清楚的一点。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被刻在了石头上,“明德、正学、倡和、出新”被挂在了大门口,“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学风还经常被印在考察学生校情常识的试卷上;可问题是,师大的教职工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地有效地理解和践行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具体的工作中,即如何办学。一言以蔽之,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科学研究、如何服务社会,师大给出的答案是:建设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既是师大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更好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有效路径。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既充分尊重师大的历史、立足于师大的现在,同时还着眼于师大的未来,这是对师大精神最忠实的继承和发扬。
至于辅导员的工作,要立足于斯、服务于斯,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同时,兼顾起高校的另外两大职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培养出类拔萃的综合型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技术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对师大文化有一定的繁荣和创新。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师大文化具有着大学文化的共性,比如保障大学规范运行的制度文化,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学术文化,具有隐形育人功能的环境文化,折射师生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动态的行为文化,以及被称为大学文化标识的形象文化等。凡此种种,皆无定式,以上每一种文化形式无不留有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使得繁荣和创新师大文化有了较大的可能。
以占位现象为例。每一位辅导员几乎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学生有时候会因占不到座位而焦灼不安,有时甚至还会因抢位而发生“肢体碰撞”。面对这种情形,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心态,“但有阳关处,皆可去读书”,不要因一座一位之得失而坏了学习的心情。师大勤政楼后面、中心花园里、东区湖畔……不都经常见到很多读书的身影吗?这不正是“占位文化”的延伸吗?事实表明:辅导员的因势利导是有效果的。
再以追问现象为例。在当前的学习氛围下,辅导员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帮助他们养成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问无可问的“追问性格”;有的辅导员还私下采取“奖励办法”,只要能“问倒”了老师或是解决了老师的疑惑,就以赠书相激励和答谢。
总之,理解认同师大传统,继承发扬师大精神,繁荣创新师大文化,这都需要辅导员怀有浓烈的爱校意识,无爱则无获,正因有对师大的爱,才能迸发出关注师大发展的激情,而辅导员需要的正是激情,因为学生们喜欢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老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爱校意识;传统;文化;精神
在高校,辅导员不但具有特殊的身份特征,而且还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辅导员往往是同学们步入大校以后所认识的第一位老师,同时还是同学们在大学里朝夕相处、相伴四年并交往密切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因此,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情绪、为人风格、处事方式等一言一行都会对同学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近年来相关部委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注重辅导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拓展辅导员的工作技能,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辅导员本人的爱校意识必须强化。
何谓爱校意识?简单地说,爱校意识应包含对学校发展历史的深刻铭记,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密切关注,对学校发展蓝图的坚定信心。一位教师的爱校意识,会体现在他对这所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中,会体现在他为这所学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行动上,会体现在他对这所学校声誉的珍视和维护中。
具体到河南师范大学,辅导员的爱校意识应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辅导员要对师大传统有基本的理解和认同。师大迄今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为学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师大的优良传统大都可以归结到孔子的这句话上来,也就是“师范”特色,这是师大传统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教师,这是我们师大起家的源头、立家的根本、发家的命脉;“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这就决定了师大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要求不同于或更严格于别的其他类型的高校,同时也就影响和格化了学校毕业学生的气质和形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就成了师大传统的孜孜追求和奋斗目标。师大的辅导员必须对这一师大传统有所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辅导员积极融入师大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学校放眼四海招揽人才,大批一腔热血满腹才华的外内校优秀博、硕毕业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可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而这些不适应大都可以归结为对师大传统的理解和认同上来。
摆脱和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就要求辅导员持续深化对师大传统的理解和认同,要立足师大传统来适应师大,要立足师大传统来开展学生工作,要将师大传统与自己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融为一体,辅导员要力争成为同学们认识、理解和认同师大传统的效仿对象和学习榜样,成为实现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从而真正地共同达成“校兴我荣”的高度共识。
其次,辅导员要对师大精神有忠实的继承和发扬。师大精神是什么?这是所有年轻辅导员都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所有年轻辅导员都应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师大精神包括师大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当然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师大的办学理念,也是师大辅导员继承和发扬师大精神必须要清楚的一点。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被刻在了石头上,“明德、正学、倡和、出新”被挂在了大门口,“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学风还经常被印在考察学生校情常识的试卷上;可问题是,师大的教职工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地有效地理解和践行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具体的工作中,即如何办学。一言以蔽之,如何培养人才、如何科学研究、如何服务社会,师大给出的答案是:建设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既是师大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更好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有效路径。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既充分尊重师大的历史、立足于师大的现在,同时还着眼于师大的未来,这是对师大精神最忠实的继承和发扬。
至于辅导员的工作,要立足于斯、服务于斯,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同时,兼顾起高校的另外两大职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培养出类拔萃的综合型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技术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对师大文化有一定的繁荣和创新。作为大学文化的一种,师大文化具有着大学文化的共性,比如保障大学规范运行的制度文化,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学术文化,具有隐形育人功能的环境文化,折射师生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动态的行为文化,以及被称为大学文化标识的形象文化等。凡此种种,皆无定式,以上每一种文化形式无不留有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使得繁荣和创新师大文化有了较大的可能。
以占位现象为例。每一位辅导员几乎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学生有时候会因占不到座位而焦灼不安,有时甚至还会因抢位而发生“肢体碰撞”。面对这种情形,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心态,“但有阳关处,皆可去读书”,不要因一座一位之得失而坏了学习的心情。师大勤政楼后面、中心花园里、东区湖畔……不都经常见到很多读书的身影吗?这不正是“占位文化”的延伸吗?事实表明:辅导员的因势利导是有效果的。
再以追问现象为例。在当前的学习氛围下,辅导员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帮助他们养成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问无可问的“追问性格”;有的辅导员还私下采取“奖励办法”,只要能“问倒”了老师或是解决了老师的疑惑,就以赠书相激励和答谢。
总之,理解认同师大传统,继承发扬师大精神,繁荣创新师大文化,这都需要辅导员怀有浓烈的爱校意识,无爱则无获,正因有对师大的爱,才能迸发出关注师大发展的激情,而辅导员需要的正是激情,因为学生们喜欢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老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