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及物质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电视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及壮大。现阶段,世界的脚步已经逐步的走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为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和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及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我们的技术尽快与世界接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数字电视标准草案。目前为止,我国全部的地区和省份均有自己的卫星数字通讯,同时也加速了我国数字电视时代的全面到来。
关键词:数字化 广播电视技术 优势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87-02
1前言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新时代,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优化网络技术及电视广播传输的作用下,数字广播节目、互动数字电视盒收发广播电视的传输实现了技术上的提高。本文首先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起源、发展及优势进行介绍,接着从技术角度阐述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2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节目,图像的传输、产生及接受等都是模拟信号,采用的方法都是时间轴取样的方法进行的,传输的方式是幅度调制。为了为人们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接收,通常分为奇、偶两个场。但是以这种形式产生的电视信号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包括色度的畸变、噪声的积累等都影响了接受的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模拟体质信号已经被数字体制信号电视所替代。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数字广播电视的研究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的享受;1984年,日本首次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清晰度研究方案,1988年试播。
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信号的特点是通过代表信息的物理量以数据组来表现的,其中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离散性。数字化电视技术的本身也含有诸多的优点。首先是数字信号在传输和处理中,可以抗干扰和保真性,使得图像的质量不受到任何影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实时处理也是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优势,改善了二维滤波、图像质量等。在传输中可以实现半音信号及图像信号的重复使用,现实出其优越性。
3数字化
3.1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化是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的主要包括取样、编码和量化。奈奎斯特定理中指出,想要从信号取样中恢复原信号,就必须要使取样的频率保持在信号带宽的2倍以上,而PAL制电视信号则是在采用的副载波的四倍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字化频率取样。为了避免因差拍而导致的干扰,所取频率的样品必须与副载波是连锁的,以便于增加图像复原时的噪声。利用提取样本的方式,将模拟电视的信号转变成时间轴上离散脉冲的信号,时间轴上脉冲信号的幅度都是模拟出来的,想要通过数码来表示幅度值,必须还要对模拟的幅度进行离散处理,根据级别的不同对幅度值进行划分,在划分的过程中要遵守舍零取整的规则,而这个过程就叫量化。经过量化后的信号,频率转变为数字编码脉冲,这个过程过程被称之为编码,然后利用二进制比例表示出经过量化的取样值。在二进制中,每一个字节都有其相对应的量化值,最后经过排列重组得到由二值脉冲所组成的数字信息流。
3.2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在电视系统中,图像与声音是同时传送的,所以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实现,在数字化实现的总体中也是非常重要。相对于动态范围和信杂比的要求与图像信号而言,由于声音信号与图像信号的频率取样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声音信号的带宽与之相比有很大差别。另外,由于电视的伴音在与视频单通道传输时运用的是时分复用的方式,所以在对声音频率进行选择性取样参数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与图像信号的场频、扫描行频的取样频率关系。
在取样频率的情况下,基带的宽度过大,会造成频谱重叠,是基带中的频率与取样频率的交错现象。交错现象会使还原后的模拟音听起来悦耳。所以音频信号取样频率在奈奎斯特取样定理中是这么规定的,在模拟基带信号输入到变换器之前增加一个低通滤波器,所截频率需要的大小必须要低于取样频率的一半,以避免交错的现象发生。对取样信号进行处理,将模拟的信号通过转化,成为时间上的脉冲信号。然而此时的脉冲信号仍然是模拟的,所以必须要将脉冲信号经过离散化处理,其中数码分值的过程,称为量化。数码率是随着抽样频率和量化的比特数所决定的,如果抽样的频率相对较高,那么量化的比特数也就会相应的增大,数码率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而这时所需要传输设施的宽带要比平常更宽。
4信号的传输流程
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较为复杂的过程,最后才能够使用户正确的接受到数字的信号。
4.1 码率的复用
为了更加方便信号的传输,我们将部分数量的低速信号复接为高速率的信号,这也提高了传输速率,实现了传输的容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数字速率系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码率服用,满足不同的需求。
4.2 QAM调制
数字的调制的种类很多,数字化广播电视使用的通常是MQAM调制,它可以将载波的振幅和相位同时进行数码调制的形式。在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的范畴中,将模拟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适用于微波和光缆等传输设施的频域。
4.3 机顶盒
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它和数字卫星机顶盒原理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信号传输的介质不同。数字有线电视的机顶盒可以支持任何广播和交互式的多媒体应用,其中包括电子节目指南、数字电视广播接受等等。
5网络广播技术的实现 首先要根据因特网的特性建立一个特殊的广播服务器,在广播服务器中建立网页服务器,在网咯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属于每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链接,对于用户所发来的请求,广播服务器可以随时侦听,并根据所接受的请求,马上将用户所点播的节目发送到用户请求的客户端,再经由用户端展示播放给用户。这样用户只需要在计算机上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运行客户端软件,随时访问自己感兴趣的广播电台的服务器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在服务器的客户端总也包括广播文件的监控系统与制作工具。制作工具的可以将已经录制好的视频文件压缩城广播数据文件上传至服务器,再通过服务器将应答反馈给客户。客户端软件通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接受服务器所发送的广播电视内容,并将起播放出来。网络广播台站的建立必须要经过以下几步:(1)对广播的音频源和播放的内容惊醒甄选与确立,然后根据所选内容确定网上播放所需要的带宽;(1)准备网络广播所需要的服务系统软件;(3)建立一个独立的广播服务器;(4)在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广播”链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成功的建立一个广播站点。
6结语
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不但需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阔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在不断优化的网络技术在电视广播传输中的作用下,使得互动数字电视盒收发广播电视的传输、数字广播节目的管理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提高。数字音频网络广播电视是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结合建立起的一套完整、崭新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抓住机遇 整体构建 狠抓落实 我国广电数字化势在必行——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在第八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电视技术,2003(9):4-5.
[2] 花云,孙雪成.网络化数字化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建设和使用[J].电视技术,2009,33(10):66,69.
[3] 张博.浅谈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10-110.
[4] 张晓辉,李勇.对数字视频网络的分析与展望[J].电视技术,2002(2):61-67.
[5] 罗晓东.硬盘播出系统的应用与维护[J].中国有线电视,2011(9):1107-1108.
关键词:数字化 广播电视技术 优势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87-02
1前言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新时代,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优化网络技术及电视广播传输的作用下,数字广播节目、互动数字电视盒收发广播电视的传输实现了技术上的提高。本文首先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起源、发展及优势进行介绍,接着从技术角度阐述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2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节目,图像的传输、产生及接受等都是模拟信号,采用的方法都是时间轴取样的方法进行的,传输的方式是幅度调制。为了为人们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接收,通常分为奇、偶两个场。但是以这种形式产生的电视信号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包括色度的畸变、噪声的积累等都影响了接受的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模拟体质信号已经被数字体制信号电视所替代。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数字广播电视的研究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的享受;1984年,日本首次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清晰度研究方案,1988年试播。
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信号的特点是通过代表信息的物理量以数据组来表现的,其中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离散性。数字化电视技术的本身也含有诸多的优点。首先是数字信号在传输和处理中,可以抗干扰和保真性,使得图像的质量不受到任何影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实时处理也是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优势,改善了二维滤波、图像质量等。在传输中可以实现半音信号及图像信号的重复使用,现实出其优越性。
3数字化
3.1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化是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的主要包括取样、编码和量化。奈奎斯特定理中指出,想要从信号取样中恢复原信号,就必须要使取样的频率保持在信号带宽的2倍以上,而PAL制电视信号则是在采用的副载波的四倍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字化频率取样。为了避免因差拍而导致的干扰,所取频率的样品必须与副载波是连锁的,以便于增加图像复原时的噪声。利用提取样本的方式,将模拟电视的信号转变成时间轴上离散脉冲的信号,时间轴上脉冲信号的幅度都是模拟出来的,想要通过数码来表示幅度值,必须还要对模拟的幅度进行离散处理,根据级别的不同对幅度值进行划分,在划分的过程中要遵守舍零取整的规则,而这个过程就叫量化。经过量化后的信号,频率转变为数字编码脉冲,这个过程过程被称之为编码,然后利用二进制比例表示出经过量化的取样值。在二进制中,每一个字节都有其相对应的量化值,最后经过排列重组得到由二值脉冲所组成的数字信息流。
3.2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在电视系统中,图像与声音是同时传送的,所以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实现,在数字化实现的总体中也是非常重要。相对于动态范围和信杂比的要求与图像信号而言,由于声音信号与图像信号的频率取样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声音信号的带宽与之相比有很大差别。另外,由于电视的伴音在与视频单通道传输时运用的是时分复用的方式,所以在对声音频率进行选择性取样参数时,必须要考虑到其与图像信号的场频、扫描行频的取样频率关系。
在取样频率的情况下,基带的宽度过大,会造成频谱重叠,是基带中的频率与取样频率的交错现象。交错现象会使还原后的模拟音听起来悦耳。所以音频信号取样频率在奈奎斯特取样定理中是这么规定的,在模拟基带信号输入到变换器之前增加一个低通滤波器,所截频率需要的大小必须要低于取样频率的一半,以避免交错的现象发生。对取样信号进行处理,将模拟的信号通过转化,成为时间上的脉冲信号。然而此时的脉冲信号仍然是模拟的,所以必须要将脉冲信号经过离散化处理,其中数码分值的过程,称为量化。数码率是随着抽样频率和量化的比特数所决定的,如果抽样的频率相对较高,那么量化的比特数也就会相应的增大,数码率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而这时所需要传输设施的宽带要比平常更宽。
4信号的传输流程
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较为复杂的过程,最后才能够使用户正确的接受到数字的信号。
4.1 码率的复用
为了更加方便信号的传输,我们将部分数量的低速信号复接为高速率的信号,这也提高了传输速率,实现了传输的容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数字速率系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码率服用,满足不同的需求。
4.2 QAM调制
数字的调制的种类很多,数字化广播电视使用的通常是MQAM调制,它可以将载波的振幅和相位同时进行数码调制的形式。在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的范畴中,将模拟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适用于微波和光缆等传输设施的频域。
4.3 机顶盒
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它和数字卫星机顶盒原理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信号传输的介质不同。数字有线电视的机顶盒可以支持任何广播和交互式的多媒体应用,其中包括电子节目指南、数字电视广播接受等等。
5网络广播技术的实现 首先要根据因特网的特性建立一个特殊的广播服务器,在广播服务器中建立网页服务器,在网咯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属于每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链接,对于用户所发来的请求,广播服务器可以随时侦听,并根据所接受的请求,马上将用户所点播的节目发送到用户请求的客户端,再经由用户端展示播放给用户。这样用户只需要在计算机上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运行客户端软件,随时访问自己感兴趣的广播电台的服务器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在服务器的客户端总也包括广播文件的监控系统与制作工具。制作工具的可以将已经录制好的视频文件压缩城广播数据文件上传至服务器,再通过服务器将应答反馈给客户。客户端软件通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接受服务器所发送的广播电视内容,并将起播放出来。网络广播台站的建立必须要经过以下几步:(1)对广播的音频源和播放的内容惊醒甄选与确立,然后根据所选内容确定网上播放所需要的带宽;(1)准备网络广播所需要的服务系统软件;(3)建立一个独立的广播服务器;(4)在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广播”链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成功的建立一个广播站点。
6结语
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不但需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阔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在不断优化的网络技术在电视广播传输中的作用下,使得互动数字电视盒收发广播电视的传输、数字广播节目的管理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提高。数字音频网络广播电视是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结合建立起的一套完整、崭新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抓住机遇 整体构建 狠抓落实 我国广电数字化势在必行——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在第八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电视技术,2003(9):4-5.
[2] 花云,孙雪成.网络化数字化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建设和使用[J].电视技术,2009,33(10):66,69.
[3] 张博.浅谈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10-110.
[4] 张晓辉,李勇.对数字视频网络的分析与展望[J].电视技术,2002(2):61-67.
[5] 罗晓东.硬盘播出系统的应用与维护[J].中国有线电视,2011(9):11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