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连环画报》

来源 :连环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和《连环画报》说几句话,这事让我不平静了。因为我最开始的几件作品就是在《连环画报》发表的。这很重要,那是当时一个“最大的文化生活平台”,它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但对于我来说,留在心里最深的还是和编辑们的感情。
  比如,每一次到编辑部说事情,一坐就得半天,然后就是吃饭时间了,很自然地我又随着编辑走到家里。我们边吃边聊,这是不是很惬意?那种情况下,除了稿子也聊家常 :有谁和妻子吵架,有谁孩子怎样……一位老編辑更有意思,他说 :“我老伴儿烙的饼在北京这一片儿都出名!”我吃的时候,真感觉那就是“名吃”。哈!一切都过去了,但是我全都记得。
  那么,我们建立感情的基础你想到了吗?是因为工作,这也是“老人美”的风格。我不知道今天的朋友怎么看待这种事情,那时候,我是非常愿意把我的作品交给他们处理的。《啊·长城》首次发表就是在《连环画报》上,他们给我送去参加展览,发表各种评论和宣传。是的,那时候就是这种情况。我也知道,今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们没有理由推荐从前的生活,不过是在回忆。但是,曾经温暖总是一种美好,我得记住,带着它,我相信《连环画报》可以走得更远。
  赵奇,1954年生于辽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被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委员会评为中国文联美术界唯一的“世纪之星”。连环画代表作《爬满青藤的木屋》获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嘎达梅林》(合作)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可爱的中国》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三等奖;《啊·长城》获第二届《连环画报》金环奖;《靖宇不死》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
其他文献
《连环画报》创刊于1951年,我是出生于1953年,我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课余时间最喜欢看的书是连环画,也因这一点,连环画常被称为“小人书”,而
期刊
经过数年的努力,七卷本《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出版了,这是一个集体研究、撰述的成果。我有幸参与其中第三卷《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深入(隋唐时期)》部分章节的研究和撰写,收获良多,深感史学批评领域研究的重要,而史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这里,我想结合研究所得,就史学批评的研究、展开和判断三个方面谈几点认识,向师友和读者请教。
在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岁月里,连环画以其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成为几代中国青少年学习知识、增广见闻的好朋友。  1951年创刊的《连环画报》艰难复刊于“文革”后期,并且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本与连环画相关的刊物。据说还是得益于落实周总理对出版工作的指示才有的机缘。在当时文化荒漠中复刊的《连环画报》能够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美术工作者的瞩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首先是它的忠实读者,后又有幸成为它的若干选题的
说起来我和《连环画报》真的很有缘分:首先我和《连环画报》正好同年生,我比它小三个月,我应称它为“哥哥”;其次,我画的第一部连环画是从《连环画报》开始的,是靠“哥哥”的一步步引领,我才在连环画领域里成长起来。在《连环画报》创刊70周年之际,谈下我在《连环画报》的创作之道,算是我给“哥哥”的生日礼物吧!  一是感悟脚本,激动自己。虽然连环画脚本都是别人所作,但我认为只有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才会使绘画更加
64开本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群众中发展最快、流通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大众读物.rn我生于20世纪40年代,那个年代的农民娃没有什么课外读物.我常从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初,每个普通人家里都是没有电话的。《连环画报》通过邮局联系到我,我跑到邮局去接约稿电话。我记得稿件的题目是《千里送京娘》,是由童介眉老师约的稿。这件事我记忆犹新,真让我感动极了。  能有作品在《连环画报》上刊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荣誉,是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希冀与追求。  感谢《連环画报》这个舞台给予我多次“亮相”的机会。而为把“相”亮好,《连环画报》的编辑们为我倾尽心
连环画曾经是全国少年儿童放学后共同追逐的美梦,也是画家寄托梦想、展示才情的共同希望,而《连环画报》绝对是那个时代画家心心念念地托起梦想与希望的最高平台.毫不夸张地
期刊
欣悉《連环画报》创刊 70 周年,真诚地道一声“生日快乐”!  我这一生与《连环画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连环画报》,让我走进了美术的世界 ;因为《连环画报》,使我在摔打中成长 ;因为《连环画报》,让我被全国的读者、同行所熟知。我的知名度是由《连环画报》的影响所赋予的。  近些年,随着自己年纪增长,技艺渐退,已基本不为《连环画报》创作了,但对《连环画报》的关注惦念一直没有减少。《连环画报》如同我
年少时我就爱读报,向往记者职业。万万没想到成人后的就业现实,却把我与大众读物连环画绑在一起。从此,一绑就是一生。  我进入《连环画报》的时段正是画报的“黄金岁月”,销量直线上升,一度成为全国限量征订的“香饽饽”月刊之一。  回望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正值正邪思潮激烈交锋,被十年动乱折磨的人们,也都不由自主地释放深埋已久的郁闷与不平。  《连环画报》适时先后发表的《人到中年》 《人生》 《草原上的
期刊
2014年 12 月《连环画报》刊登了我的画作《晚清重臣李鸿章》,此间陆陆续续我都有画作发表。现在回头看那些画,我认为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绘画的状态左右着作品的高下。一种状态是 :画者在赖以生存的工作之余再投入绘画创作。另一种状态是:画者毕生完全投入绘画艺术之中。我由此想到了两个词 :客串·深耕。为画画不管三七二十一投身于职业的状态,这其中不乏佼佼者。日子是清苦还是滋润,这个不论,但我觉得这才是深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