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于一身。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所以新课标的修订,不仅提高了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例,而且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教师座谈时也明确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所以,无论是放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还是立足完成语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学科任务,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都不容置疑。
笔者近三年来听了几十节古诗文欣赏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依然选择师本化课堂模式。由于自身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不足,他们大多崇拜串讲,追求知识批发的所谓效率,简单地选择以讲代学、以讲代读、以讲代品、以讲代悟,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省事且高效,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抑制停顿状态,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沦为学习活动的旁观者。逐字逐句的串讲,看起来字字落实,很实在,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品味,造成了整体目标的架空与低效。
为了还原以“读”为中心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生本化,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自主先学掌握文言知识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阅读首先存在文字理解的障碍。怎么解决这一障碍,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师讲生记”的疏通形式,以期达到字、句落实的效果。其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这一要求,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先学、疏通文意。开放自学通道,利用“导学案”对学生提出词意和翻译要求,让他们利用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主探究词意、通译课文,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生有疑难自查资料可解决的教师不讲,有疑难同学讨论可解决的也不讲。课堂上侧重呈现两个环节:一是质疑,有疑无法解决的,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二是展示,将自主学习成果与同学、老师交流。
几年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些所谓的难点,在学生的自学中都没有成为难点。“及反,市罢”“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反”和“被”都无法讲通,学生查工具书发现应为“返”和“披”,掌握了通假现象;“何陋之有”借助注解翻译“有什么简陋呢?”比较中掌握了倒装句型;“山行六七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山”不能译为“琅琊山”,而应译成“在琅琊山上”,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梁以此奇藉”,学生发现“奇”译为“奇异”句子不通,而应译为“认为……奇异”,掌握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为自主先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不但感到了探究有得的学习愉悦感、成功感,而且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更为持久。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展示阶段都会有很积极的表现。而质疑阶段,往往只有极少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学生无法确定“虽”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生共同比较分析,明确应译为“虽然”。古诗翻译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译和美译的区别,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诗歌翻译的方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为“雎鸠鸟在水中陆地上关关地叫着”为通,而译为“雎鸠和鸣关关地唱,就在水中小洲上”则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译为“水中荇菜长短不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摘”则通,译为“长长短短的荇菜哟,忽左忽右来采摘”则美。
有了美译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改古诗为散文。品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窗前,我点亮了红烛,柔和的烛光立刻溢满了我的小屋。家书上,你清秀的文字一如离家时你的容颜……”咀嚼“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我鼓励他们不仅诵之于口,更要发之为文:“三月,长安,花正开,草正长。踉跄的脚步,破烂的青衫,稀疏的白发。一腔忧思的你,只能憔悴着叹息,无奈地在荒凉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课堂实践让我体会到:教师大胆的放手,学生能走得更好;有了教师的信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文言知识;还给他们自主探究权,学生的积极性将成为学习的最大助力。
二、酣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古诗文的诵读。其实,酣畅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汉语的节奏,增强语感,更有助于在抑扬顿挫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摒弃串讲,给人物贴情感标鉴,而是选择引导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悟读。先读通,后读懂,先读进,后读出,让学生在酣畅的诵读中自然地品味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坚持以读悟情,以读赏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远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读出欣赏与赞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心所欲,畅意闲游,读出从容与惬意;“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给上联“舟行碧波上”,学生对下联“人在画中游”,读出闲适与陶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出惊喜与愉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读出感慨与惆怅。反复诵读中,学生将吴均的文字读成了自己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读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龟虽寿》一诗,我首先给出“建安文学”的风格“苍凉”(悲哀、悲伤、悲壮、悲楚、悲愤、悲凉),要求学生在诵读品味后,选词填空,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反复诵读品味,豁然开朗,选出了“悲壮”。“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突出生命之悲。因为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是人类的终极悲伤,所以要将“寿”“竟”“雾”“为”四字拖长,读出悲伤和无可奈何;下面四句诗则一反消极的情感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充分写出了曹操作为一代伟人面对生命无奈时豪壮的呐喊,所以重读“千里”“不已”,读出豪壮之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积极面对,所以要重读“不但”“永年”,读出释然和自信。 如此,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风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讨论深化主旨理解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鲜明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难以挣脱传统观念束缚,依然选择省事的满堂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激情,而且能在合作讨论中将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体验到成长、提高、豁然开朗的快乐。
教学中,我常常精心设计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苏轼,会作出哪些选择?闲居赏月是不是他的真正追求?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苏轼也有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的梦想:修成栋梁材,献与帝王家,所以被贬放闲非心之所愿。但是,他又有过人的宽阔胸襟,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不是选择激愤或消沉。合作讨论,让学生们感受了一个立体的苏轼。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我问学生:前句极写西山之浩大壮美,后句突然写颓然就醉,怎么理解?同学们结合柳宗元的处境和对西山的描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原来,山与人有着相同的境遇。西山傲然不群,无人欣赏;作者满腹才华,无人重用。莽莽群山君傲立,漫漫宦海我超然,柳宗元见西山如遇知己,所以情不自禁“引觞满酌”,以致“不知日之入”。合作交流,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近了作者。听《曹刿论战》一课,下课时,我让一个学生说说曹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爱国”。我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答不上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只是给人物贴上性格标签,忽视了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我请他合作学习文章第一段 “十年春……乃入见”部分,一起探究: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的与众不同?品读交流中,他收获了很多:“请见”说明他身在市井却关心国事,其境界非同一般;面对国难,以百姓身份求见国君,其勇气非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对权贵认识深刻,远见非比寻常;“乃入见”写出他国难当头时,既没有慨叹无人赏识,也没有选择逃避逍遥,而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其精神也远非常人可比。这样的合作讨论,不仅课文学活了,人物也立体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再流于标签化,课堂就有了语文的味道。
四、通古融今熏染提升情志
温习经典,是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果拘泥于文本,就事论事,就文讲文,就会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如果在课堂上巧设平台,提供条件,学生就会展开思维之翼,穿越时空,在融古通今中趣学经典,熏染情志。于丹先生《〈论语〉心得》、易中天先生“智品三国”就是极为成功的范例。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模仿第一段写法,概括一个人物事迹作为论据,来证明伟大的思想总是被不同的时代一再验证。学生踊跃异常,答案精彩纷呈:周文王被囚拘推演《周易》,司马迁遭宫刑著成《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最终登台拜将,刘备起于贩席终得三分天下、范仲淹四岁而孤终成一代文豪……二是抛弃直接展示主旨的教法,让学生拟写一句凡人名言表达与作者类似的思想。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或引用或撰写,用凡人名言表达了和孟子同样的思想:阳光总在风雨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检票口;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没有遭遇断崖,生命就无法铺展出壮观的瀑布……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情志得到了提升。
学习《岳阳楼记》,我问学生:“如果滕子京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劝慰?”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见,只要我们给学生创建一个融古通今的平台,学生就一定有表达的愿望。学习《与朱元思书》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这封不完整的书信补上首尾。目的是让学生在资料查阅中领略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并评出了最佳补写:
虽然文辞与原作相差天壤,但也算有模有样,表现出他们亲近作品、参与创作的快乐。
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古诗文教学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可谓“不朽之盛事”,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坚持建构生本化课堂,让学生自主先学中掌握文言,在朗朗书声中体会情感,在合作讨论中深化理解,在融古通今中熏染情志,才能不负民族文化传承这一神圣使命。
笔者近三年来听了几十节古诗文欣赏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依然选择师本化课堂模式。由于自身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不足,他们大多崇拜串讲,追求知识批发的所谓效率,简单地选择以讲代学、以讲代读、以讲代品、以讲代悟,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省事且高效,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抑制停顿状态,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沦为学习活动的旁观者。逐字逐句的串讲,看起来字字落实,很实在,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品味,造成了整体目标的架空与低效。
为了还原以“读”为中心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生本化,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自主先学掌握文言知识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阅读首先存在文字理解的障碍。怎么解决这一障碍,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师讲生记”的疏通形式,以期达到字、句落实的效果。其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这一要求,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先学、疏通文意。开放自学通道,利用“导学案”对学生提出词意和翻译要求,让他们利用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主探究词意、通译课文,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生有疑难自查资料可解决的教师不讲,有疑难同学讨论可解决的也不讲。课堂上侧重呈现两个环节:一是质疑,有疑无法解决的,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二是展示,将自主学习成果与同学、老师交流。
几年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些所谓的难点,在学生的自学中都没有成为难点。“及反,市罢”“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反”和“被”都无法讲通,学生查工具书发现应为“返”和“披”,掌握了通假现象;“何陋之有”借助注解翻译“有什么简陋呢?”比较中掌握了倒装句型;“山行六七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山”不能译为“琅琊山”,而应译成“在琅琊山上”,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梁以此奇藉”,学生发现“奇”译为“奇异”句子不通,而应译为“认为……奇异”,掌握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为自主先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不但感到了探究有得的学习愉悦感、成功感,而且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更为持久。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展示阶段都会有很积极的表现。而质疑阶段,往往只有极少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学生无法确定“虽”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生共同比较分析,明确应译为“虽然”。古诗翻译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译和美译的区别,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诗歌翻译的方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为“雎鸠鸟在水中陆地上关关地叫着”为通,而译为“雎鸠和鸣关关地唱,就在水中小洲上”则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译为“水中荇菜长短不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摘”则通,译为“长长短短的荇菜哟,忽左忽右来采摘”则美。
有了美译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改古诗为散文。品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窗前,我点亮了红烛,柔和的烛光立刻溢满了我的小屋。家书上,你清秀的文字一如离家时你的容颜……”咀嚼“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我鼓励他们不仅诵之于口,更要发之为文:“三月,长安,花正开,草正长。踉跄的脚步,破烂的青衫,稀疏的白发。一腔忧思的你,只能憔悴着叹息,无奈地在荒凉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课堂实践让我体会到:教师大胆的放手,学生能走得更好;有了教师的信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文言知识;还给他们自主探究权,学生的积极性将成为学习的最大助力。
二、酣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古诗文的诵读。其实,酣畅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汉语的节奏,增强语感,更有助于在抑扬顿挫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摒弃串讲,给人物贴情感标鉴,而是选择引导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悟读。先读通,后读懂,先读进,后读出,让学生在酣畅的诵读中自然地品味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坚持以读悟情,以读赏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远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读出欣赏与赞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心所欲,畅意闲游,读出从容与惬意;“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给上联“舟行碧波上”,学生对下联“人在画中游”,读出闲适与陶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出惊喜与愉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读出感慨与惆怅。反复诵读中,学生将吴均的文字读成了自己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读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龟虽寿》一诗,我首先给出“建安文学”的风格“苍凉”(悲哀、悲伤、悲壮、悲楚、悲愤、悲凉),要求学生在诵读品味后,选词填空,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反复诵读品味,豁然开朗,选出了“悲壮”。“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突出生命之悲。因为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是人类的终极悲伤,所以要将“寿”“竟”“雾”“为”四字拖长,读出悲伤和无可奈何;下面四句诗则一反消极的情感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充分写出了曹操作为一代伟人面对生命无奈时豪壮的呐喊,所以重读“千里”“不已”,读出豪壮之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积极面对,所以要重读“不但”“永年”,读出释然和自信。 如此,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风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讨论深化主旨理解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鲜明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难以挣脱传统观念束缚,依然选择省事的满堂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激情,而且能在合作讨论中将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体验到成长、提高、豁然开朗的快乐。
教学中,我常常精心设计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苏轼,会作出哪些选择?闲居赏月是不是他的真正追求?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苏轼也有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的梦想:修成栋梁材,献与帝王家,所以被贬放闲非心之所愿。但是,他又有过人的宽阔胸襟,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不是选择激愤或消沉。合作讨论,让学生们感受了一个立体的苏轼。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我问学生:前句极写西山之浩大壮美,后句突然写颓然就醉,怎么理解?同学们结合柳宗元的处境和对西山的描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原来,山与人有着相同的境遇。西山傲然不群,无人欣赏;作者满腹才华,无人重用。莽莽群山君傲立,漫漫宦海我超然,柳宗元见西山如遇知己,所以情不自禁“引觞满酌”,以致“不知日之入”。合作交流,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近了作者。听《曹刿论战》一课,下课时,我让一个学生说说曹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爱国”。我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答不上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只是给人物贴上性格标签,忽视了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我请他合作学习文章第一段 “十年春……乃入见”部分,一起探究: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的与众不同?品读交流中,他收获了很多:“请见”说明他身在市井却关心国事,其境界非同一般;面对国难,以百姓身份求见国君,其勇气非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对权贵认识深刻,远见非比寻常;“乃入见”写出他国难当头时,既没有慨叹无人赏识,也没有选择逃避逍遥,而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其精神也远非常人可比。这样的合作讨论,不仅课文学活了,人物也立体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再流于标签化,课堂就有了语文的味道。
四、通古融今熏染提升情志
温习经典,是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果拘泥于文本,就事论事,就文讲文,就会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如果在课堂上巧设平台,提供条件,学生就会展开思维之翼,穿越时空,在融古通今中趣学经典,熏染情志。于丹先生《〈论语〉心得》、易中天先生“智品三国”就是极为成功的范例。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模仿第一段写法,概括一个人物事迹作为论据,来证明伟大的思想总是被不同的时代一再验证。学生踊跃异常,答案精彩纷呈:周文王被囚拘推演《周易》,司马迁遭宫刑著成《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最终登台拜将,刘备起于贩席终得三分天下、范仲淹四岁而孤终成一代文豪……二是抛弃直接展示主旨的教法,让学生拟写一句凡人名言表达与作者类似的思想。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或引用或撰写,用凡人名言表达了和孟子同样的思想:阳光总在风雨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检票口;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没有遭遇断崖,生命就无法铺展出壮观的瀑布……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情志得到了提升。
学习《岳阳楼记》,我问学生:“如果滕子京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劝慰?”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见,只要我们给学生创建一个融古通今的平台,学生就一定有表达的愿望。学习《与朱元思书》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这封不完整的书信补上首尾。目的是让学生在资料查阅中领略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并评出了最佳补写:
虽然文辞与原作相差天壤,但也算有模有样,表现出他们亲近作品、参与创作的快乐。
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古诗文教学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可谓“不朽之盛事”,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只有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坚持建构生本化课堂,让学生自主先学中掌握文言,在朗朗书声中体会情感,在合作讨论中深化理解,在融古通今中熏染情志,才能不负民族文化传承这一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