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课程优势,让德育走出说教的泥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文以载道”。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要联系统整、树立榜样、链接生活、观照自我等途径,使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程;道德教育;链接生活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要从德育入手。但一味地说教与灌输, 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价值,构建德育和语文教学携手并进的局面,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一、联系统整,在对比中明确人生价值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对处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我们应该规避机械灌输和生硬说教的弊端, 引领学生充分关注教材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元素和生命气息,在统整性的对比中,逐步感悟生命的意义,体悟人生之道,让他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如,苏教版教材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刻画了一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老人形象。 這位老人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并没有退休回家贪享清福,而是在陡峭的山路上从事扫路的工作。他以呼吸武夷山的清新空气、畅饮雪花泉清澈的泉水为幸福。在与作者交谈的过程中,这位老人展示出强烈的生活幸福感,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向往。这样的一种人生状态,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很多学生身上承担着学习的重任和家人寄予的希望,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总是以为自己的生活灰暗而单调,有的 甚至流露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悲观情绪。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位扫路老人的身上汲取人生的正能量。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进行对比。在体会张志和词作中渔翁悠然自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我们的人生,是学习扫路老人,还是学习词作中的渔翁呢?”其实,辩论并不是要让学生在两种生活态度中评选出优劣、甄别出高下,而是在思维介入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这两种生活态度的不同,从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存在的价值。
  在自主认知和联系对比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理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榜样,在膜拜中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的有效方式。如果生命个体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愫,那么他生命是有缺失的,他的人格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爱国教育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实现。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爱国教育路径。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材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对榜样人物的膜拜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主要讲述的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留学国外时,遭到外国同学的羞辱,于是励志学画,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轰动巴黎画界,从而为国争光的事情。徐悲鸿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动力源于他的爱国热情。教学时,教师从课文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徐悲鸿的言行细节, 并思考:“徐悲鸿究竟有哪些地方我们值得学习?”学生纷纷从徐悲鸿放弃节假日临摹训练、省吃俭用购买绘画用品等做法中,感受到他内心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在交流分享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我要向徐悲鸿学习,我要……”这一话题展开表达,真正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并没有讲过多的道理,而是利用课文中的故事,以主人公的言行作为范例,激发学生对名人的膜拜之情,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链接生活,在体验中铸造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确,没有生活的浸润,语文教学就如同是无源之水。同样,品德教育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需要链接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知、体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如,苏教版教材的《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出自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手, 描写了萨沙一家三口周末到森林度假,下雨后雨衣先后经历了爸爸送给妈妈、妈妈留给萨沙、 萨沙最后给蔷薇花的过程,展现了在生活中要照顾弱小者的优秀品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感受萨沙一家三口的言行之后,教师宕开一笔,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并设置了这样三种情境:一是在路上遇到老奶奶推车上坡,二是一只受伤的小鸟躺在地上,三是照料生病的亲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三种情境畅所欲言。这样,借助真实而鲜活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道德品质。
  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更没有实实在在的德育。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就要紧扣教材文本与生活有效勾连的元素,将学生的身心置放在鲜活可感的生活情境中, 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观照自我,在度己中养成健康心理


  品德教育最大的忌讳是将本体完全排除在外,好像整个德育活动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毫无代入感可言的德育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从生本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观照自我,在不断度己的过程中滋养出健康的人格心理。
  如,《“番茄太阳”》一文中的小女孩明明,虽然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童,但她漂亮可爱、善良懂事,尤其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展现出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教学时,教师将关注点聚焦在对明明形象的体悟上,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让明明乐观开朗、善良感恩的品质深深地印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孩子们,课文中的明明双目失明,她什么也看不到。灿烂的日出、鲜艳的花朵、妈妈的笑容,甚至是自己的模样,她都看不到。但是,她没有消沉,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这样的孩子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在明明的身上,你想到些什么呢?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纷纷表示自己被明明健康的心理所折服。这样,在观照自我、度己对应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品德教育必须要观照学生的内心感知和心灵体验。如果不能使学生的认知意识浸润在具体的情境中,那么就意味道德教育是僵硬的、机械,也是无效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强化学生内在的认知过程,巧妙地引领学生紧扣文本与自我生活的实际,在观照自我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
  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巧妙融合,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措施。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文以载道”的古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简述了目前高校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源的类型、特点,指出新形势下高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与对策.
今年9月,日本政府签订购(钓鱼)岛协议,挑衅中国领土主权,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唤起了中国人民对甲午战争以后半个多世纪遭受日本侵略凌虐的屈辱记忆,点燃了奋起抗争的怒火。除了政府发
中国作家英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奖项,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要知道,由于语言的差异,中国人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很难的,但是终于有了突
B教授有一张小椅子。B教授把它放在一个很古朴的装饰柜上。小椅子上放了一盆一品红。说是椅子,其实是一只可以折叠的小凳,形同国人讲的马扎子。在美国多年,我从未见有人坐之
武汉晚报2010年11月16日报道,在14日早上7点半,武汉唐家墩姑嫂树路八古墩中百仓储附近有两名年约15岁的少年双手被反绑跪街示众,原因是在一个小食品店偷窃。无独有偶,近日搜狐网
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北方的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此季节阴气最旺,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数成倍增长。另
<正>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走红,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引人注目,其收视率超过了"超女"和"快男",同时也因出现"宝马女"、"富二代"而备受各界质疑,成为各媒体、观众大张挞伐
家乡原野的路旁及田梗,荒草莽莽,其中一株株苘麻分外夺目,它如鹤立鸡群般地挺立在百草丛中,那阔大的绿叶如梧桐叶子一般,七月,枝头绽开着淡淡的黄花。立秋过后,蒴果成熟,裂开
编辑同志:现如今每逢节假日,家庭出门旅游的计划被不少人列上了日程。我们一家也打算利用假日自驾游,可是我宝宝很容易晕车,每次出游不管是大车小车、火车汽车,坐车没几分钟就
外地人来古城会理,钟鼓楼是第一必看之物。 会理建县已2100多年,没有哪一座古建筑像钟鼓楼这样充满哀宛不屈的历史;会理有许多风景名胜,没有哪一处能像钟鼓楼这样激起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