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过时空隧道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慕大海域遇险
  
  2007年7月,“健康”号货轮正在大西洋百慕大水域航行,实习学生小徐在甲板实习时被一个无情的大浪打到海里,这惊险的一幕正好被驾驶台当班的三副和船长看个正着,船长指挥值班水手,调整方位,命令三副将一只气胀式救生筏火速抛到海中,船员们是看着小徐爬上救生筏的。正当船长调整航线准备救人时,一个大浪打来,那只在汪洋中漂浮的救生筏转眼间就失去了踪影。
  小徐15岁,是某海事大学附中初二的学生,品学兼优,是被特批到远洋船上实习的,当见习水手。他凭着良好的游泳技术,很快就爬上这只无动力的救生筏,大口喘着气,惊魂未定,一个大浪打来,再回头张望,哪里还有母船的影子。他挺直身子,前后左右仔细搜寻。海面上除了大浪,什么也看不到。他清楚这里是航海界有名的魔鬼三角区百慕大水域,风大浪高,过往船只少,神秘莫测,人一旦落水,将是九死一生,只能怀着渺茫的希望等待着救援,因为他知道,救生筏是船上放下来的,这证明船上的人知道他落水,不可能见死不救。
  当务之急是保持体力,想到海上求生的知识,他就强迫自己安静下来躺在筏中。没有食物,没有淡水,太阳落下又升起,昏沉沉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悠悠醒来,耳畔响着哗哗的涛声,救生筏却平稳地滑行着,一点也没有摇晃的感觉。奇怪,他挣扎着爬起来,感到莫明其妙,两边是透明的水墙,只闻涛声,不见浪花,各种鱼类在水中清晰可见,自由自在游动。而自己的救生筏却在一条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透明空洞中向前缓慢滑行。小徐不知道是梦还是现实,他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感觉到了疼,这不是梦。
  
  进入时空隧道
  
  小徐手腕上的日产自动防水防震精工表停在了2007年7月13日9时,他不知道这是遇险第几天了,更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他自己猜想,莫不是自己要下地狱?不对,地狱应该有牛头马面小鬼,据说一个个面目狰狞可怖,可我还是在救生筏上啊。啊!不是要到龙宫去吧,可龙宫都是人们虚构的,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啊?就在胡思乱想之际,前方也有一艘似船似船,似车似车的交通工具挡住了他的去路,救生筏也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不动了。近距离观察那物体,没有救生艇、救生筏的橘红色,而是水蓝色,要不是近距离观察,你根本不会想到海里还会有这样的交通工具。
  两个交通工具相持片刻,对方终于忍耐不住了,探出头来。小徐一看,对方头大,眼大,面无表情,活脱脱一个机器人。小徐突然想到,这很可能就是人们传说的海底人。据说海底人是陆地人类的一个分支,远古时代,由于某种原因地球变迁,被留在海底。经过无情的岁月,活下来的人渐渐适应海底生存条件,不断繁衍生息,海底人就有了高超的生存本领和陆地人类不可知的高科技。不过海底人从来不主动攻击陆地人类,也避免与陆地人类接触,同样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却互不干扰。这些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消息就这样在小徐脑海中翻腾着,他知道自己前途未卜,生死由不得自己了。
  对方见小徐面容憔悴,嘴唇干裂,就将交通工具向前靠了靠,然后举起一个圆圆的物体,小徐傻愣愣地看着,不知何物。那个“人”做了一下打开并喝的动作,小徐明白了,那里面装的是水,小徐是第几天没吃没喝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见到水,小徐下意识舔舔自己干裂的嘴唇。对方举起那圆圆的物体,向小徐这边抛来,小徐伸出手去接。奇怪,这东西在空中是飘过来的,而且还是那么准,正好落在小徐的手中,就像这物体自己要找目标,又像小徐的手中有磁铁吸引这个物体过来一样。
  小徐拿到手,向对方投去一个微笑,对方还是面无表情,但示意小徐可以喝了。小徐打开,闻了闻,没有异味,就壮着胆子喝了几口,简直就如久旱逢甘露,他向那个“人”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
  那“人”又扔过来一个苹果,不过这个海底苹果比陆地上的南瓜还要大,小徐来了精神,食欲大开。他抱着苹果咬了一口,哪里咬得动。他苦笑着向对方望了一眼,对方做了一个切的动作,小徐向腰间一摸,还好,落海时水手刀未曾丢失。他取刀切果,那苹果皮厚,但果肉特甜。他想要是将这种水果带到陆地上培育成活,那得增加果农多少收入啊。接着海底人又用过一块面包,似黑面非黑面,口感既香又甜。小徐深知,海底人没有恶意,海底人指着自己身后的路,向小徐打手势,小徐经过分析,海底人意思是那里不能去了。小徐想,那里一定就是海底人的一个定居点,很可能怕秘密泄露,不让陆地人类进人。也可能对方是出于好意,进去了,你就再也出不来了。
  
  奇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人示意小徐跟它前行。只见那交通工具掉了一个方向,前方立即就分开一条通道,水迅速向两边分去,而小徐身后的通道却又涛声依旧了,他想返身回去再也不可能,只好跟海底人前行,其实不是跟,就好像前方那交通工具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将小徐无动力的救生筏吸着前进一样,小徐体会到,海底人的科技比人类要高得多,这一点不容置疑。没走多久,左右出现麦浪,小徐感到惊讶万分,在这大海深处,还有如此多的麦田,它们是靠什么生长,不需要光合作用吗?看来海底人的科学技术陆地人类是无法比拟的。就这样慢慢前行,小徐目睹了海底森林,海底金字塔,海底矿山,各种不知用途的管道,海市蜃楼般的建筑物,人造的太阳,宽广的海底道路,神奇的海底车,偶然可见各种无法形容的海底机械和各种不知名也未曾见过的鱼类,无不让小徐惊叹。海底人还带小徐来到一处被海水污染的水域,那里海水已经不是透明的了,异味扑鼻,水下生物全无,海底人的意思是海中污染是会对海底人造成危害的。小徐虽然听不懂海底人的话,却深知它的良苦用心,是让他将这一信息反馈给陆地,保护好海洋环境不论是对陆地人类还是海底人类都是千秋万代的大事。小徐心想,自己要能活着回去,责任就重大了。小徐也暗自庆幸,要不是海底人也有目的,自己的小命可能早就完结了。倘若自己真的能够活着返回陆地,一定将海底人的用意带给陆地人类,一定要将海底人的文明介绍给人类。不论是陆地人还是海底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两个不同人类共同的家园,一旦海洋持续污染,造成海底人无法生存时,海底人是有能力制裁陆地人的。
  其实,小徐的心理活动都在海底人的掌握之中,这也是海底人过人本领的表现。双方交通工具靠近,海底人扔过来一支口香糖样的食物,小徐已经不再存有什么戒心了,没加思索就打开品尝起来。刚一入口,小徐立即有些发困,知道是着了海底人的道,但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头倒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莫明其妙返回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救生筏左右摇晃将他摇醒,朦胧中他记起海底人,抬头寻找,但见四周是白茫茫真实的海浪,风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涛声入耳,他暗自奇怪,这不是又返回海面了吗?他四处一看,发现不远处有一艘大船正向自己驶来,定睛细看,那船上的人好像也发现了他,因为凭着他所学的航海经验判断,那船改变方向正驶上他的上风处,他惊喜不已,脱下自己的衣服使劲摇起来。
  他迷迷糊糊地被救上船,等他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更是让他大吃一惊。老船长,大副,还有那些熟悉的水手们,这是怎么回事?不是梦吧?快言快语的水手长张晓北说:“是龙王爷送你回来的吧,你落水都一个月了,怎么到这里了?”
  是啊,水手小徐只有拥抱大家喜泣的份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大西洋百慕大海域落水的,而现在船是在太平洋上向国内航行,而且时间整整过去一个月了,他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因为大西洋到太平洋中间有美洲大陆,通过人工监视管理的巴拿马运河才能从大西洋驶往太平洋,就算小徐的救生筏从大西洋底冒出来,通过巴拿马运河时也应该早就被人们发现了啊!而且为什么这么巧,他偏偏还是被自己的船所救呢?真是一个现代航海之谜,没法解释得清。人们问小徐这一个月在哪?他自己一无所知,好像落水不久就被救了。
  (陈妮娜 插画)
其他文献
在冰天雪地的1月,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平常连只猴子的踪迹都难见到。所以,当一个美国家庭在网络上宣称他们在徒步穿越白雪覆盖的树林时,发现了像猿的神秘怪物静静地蹲在树上,并拍下了一段视频时,立即在网上引发种种猜测,甚至有网友认为神秘怪物应该是大脚怪。  这家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他们用摄像机成功捕捉到看上去像猴子一样的动物。几天前,一个用户名为“webtech88”的美国网友将这段视频上传至视频共享网
通过对植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反应中动力学曲线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反应介质、反应参数和羟胺浓度,以三氯甲烷代替乙醚作为植物色素萃取试剂,克服了植物超氧阴离子测定中
针对模型预测控制滚动优化计算量大,很难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业生产过程,提出了带约束和扰动的时变系统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该方法利用离线与在线结合,离线时对带
研究了一类具有3个方程的带局部源的非局部边值条件的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组解的爆破性质,通过构造上下解的方法,得到了方程组解的爆破性与整体存在性。
针对图像特征提取算法-SIFT,特征描述器维数较高,特征匹配耗费时间较长,匹配过程中存在相同图像不能匹配和不同图像能够匹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SIFT算法与KD-tree搜索匹配算法相结合的新方法。采用KD-Tree算法替代传统链表式搜索方法降低特征点匹配时间;把特征点间距离和特征描述子内积同时作为匹配标准,加入相应匹配阈值减少匹配错误率,并通过理论和实验证明采用欧几里德距离作为相似性度量具有更
基于北斗的塔机监控系统应用于对建筑工地塔机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对塔机各项参数实时采集和分析,能够实现安全预警和报警提示功能;为安全生产远程监控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
我与伪科学的恩怨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某一天。当时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论坛——个缩写为ACT的新闻组正处于黄金时代,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在那里张贴文章。ACT在当时吸引了几万名分布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阅读,基督教传教士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宣传阵地,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传教文章。我和大多数ACT读者一样,对这种传教文章一概跳过不读。但是那一天,有人贴了署名“微言”著的《科学与信仰》一书,我还以为是有关科学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