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女儿丽丽23岁了,但半年来她从不敢一人在家又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每次出去都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手抖。还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时常哭泣。每天我都要陪着她,弄得我和她爸爸都没心工作了,整日也愁眉不展,真不知道一直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究竟怎么了。
我们回想了一下女儿的病情,原来就是女儿总担心自己身体有病,几次感到身体异常去医院检查。一次是考完大学等待录取通知书期间,在腹泻了几天后,与同学逛街时出现头晕胸闷,心跳加快,手脚冰凉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另一次是爸爸已为她安排好工作,准备就业期间,得了感冒输液时又出现前一次的症状。这次,小丽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虽然去了几家大医院检查,均没有问题。
女儿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对她非常宠爱。7岁上了小学,才回到我们身边。因为她爸爸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他小时遭过很多罪,不想女儿也像他一样,所以对女儿呵护备至,在学校和家里都享受特权,直到高中毕业。上大学时军训的头两天,她非常不适应,哭着给爸爸打电话。第三天看到有些同学比自己还不适应,自己开始看到适应的地方,慢慢好转起来,直到大学毕业。我们本以为孩子学有所成该放飞让她自己去干事业了,结果没想到她却变成了这样。
鞍山读者 雪宁
丽丽现在的情况比较符合“场所恐怖”的症状表现,而她之所以得这种病,跟她的成长和教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娇生惯养易“恐怖”
所谓的场所恐怖包括对人群拥挤场合、商店、剧场、车厢或机舱等感到恐惧,也包括害怕空旷的地方,害怕离家或独自一人在家。
丽丽从小就是在众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在每次面对新环境时,都会“不舒服”。其实这种身体不舒服,主要是想回避一些即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平时爸爸妈妈什么都给安排好了,就什么也不用想了。可上大学前,要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前,担心社会很复杂,自己不能处理好关系。于是就心生恐惧,有意回避。
大家都骑过自行车吗?刚开始是不是越担心撞人越撞人呢?可是当你已经会熟练地骑自行车了,放眼看到的就都是平坦的地方,这些平坦的地方才是你要去的,这样就不撞人了。在心理学上,当我们把心灵的方向定在哪,我们就会向哪走。比如大学生军训,头两天,当你聚焦在条件恶劣不适应时,你的感觉都围绕着这些。而当你第三天,把这些集中在那些适应性的表现时,你就越来越开心了。
让孩子可以“社会”点儿
被溺爱的孩子实际上是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控制环境,是一种不安全感在作祟。这种不安全感包裹在恐惧、焦虑的外衣后面,实则是在心态上根本没有完成社会化。每个孩子都应学会按照适宜年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两岁以前,会跟妈妈形成亲密关系,开始认识妈妈,想依赖妈妈。此时,如果妈妈由于种种原因要不停的走开,或让人替代,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心理关系紧张。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如生病、哭闹等来控制他所希望依附的那个人。
孩子初次脱离家庭在上幼儿园时,他的要求也许会受到挫败,这时他会识别环境。识别环境是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稳定地在一个社会环境里面和人公平交往,就一点一点的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家人用了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方式,就失去了社会化的机会。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完成社会化,可以在小学至大学期间完成,假如这些机会都失去,那么,最终在工作时也还是要面临的,最终难免会出现问题。有时就因为父母太爱了,反倒会令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也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
我们回想了一下女儿的病情,原来就是女儿总担心自己身体有病,几次感到身体异常去医院检查。一次是考完大学等待录取通知书期间,在腹泻了几天后,与同学逛街时出现头晕胸闷,心跳加快,手脚冰凉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另一次是爸爸已为她安排好工作,准备就业期间,得了感冒输液时又出现前一次的症状。这次,小丽担心自己得了心脏病,虽然去了几家大医院检查,均没有问题。
女儿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对她非常宠爱。7岁上了小学,才回到我们身边。因为她爸爸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他小时遭过很多罪,不想女儿也像他一样,所以对女儿呵护备至,在学校和家里都享受特权,直到高中毕业。上大学时军训的头两天,她非常不适应,哭着给爸爸打电话。第三天看到有些同学比自己还不适应,自己开始看到适应的地方,慢慢好转起来,直到大学毕业。我们本以为孩子学有所成该放飞让她自己去干事业了,结果没想到她却变成了这样。
鞍山读者 雪宁
丽丽现在的情况比较符合“场所恐怖”的症状表现,而她之所以得这种病,跟她的成长和教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娇生惯养易“恐怖”
所谓的场所恐怖包括对人群拥挤场合、商店、剧场、车厢或机舱等感到恐惧,也包括害怕空旷的地方,害怕离家或独自一人在家。
丽丽从小就是在众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在每次面对新环境时,都会“不舒服”。其实这种身体不舒服,主要是想回避一些即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平时爸爸妈妈什么都给安排好了,就什么也不用想了。可上大学前,要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前,担心社会很复杂,自己不能处理好关系。于是就心生恐惧,有意回避。
大家都骑过自行车吗?刚开始是不是越担心撞人越撞人呢?可是当你已经会熟练地骑自行车了,放眼看到的就都是平坦的地方,这些平坦的地方才是你要去的,这样就不撞人了。在心理学上,当我们把心灵的方向定在哪,我们就会向哪走。比如大学生军训,头两天,当你聚焦在条件恶劣不适应时,你的感觉都围绕着这些。而当你第三天,把这些集中在那些适应性的表现时,你就越来越开心了。
让孩子可以“社会”点儿
被溺爱的孩子实际上是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控制环境,是一种不安全感在作祟。这种不安全感包裹在恐惧、焦虑的外衣后面,实则是在心态上根本没有完成社会化。每个孩子都应学会按照适宜年龄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两岁以前,会跟妈妈形成亲密关系,开始认识妈妈,想依赖妈妈。此时,如果妈妈由于种种原因要不停的走开,或让人替代,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心理关系紧张。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如生病、哭闹等来控制他所希望依附的那个人。
孩子初次脱离家庭在上幼儿园时,他的要求也许会受到挫败,这时他会识别环境。识别环境是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稳定地在一个社会环境里面和人公平交往,就一点一点的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家人用了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方式,就失去了社会化的机会。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完成社会化,可以在小学至大学期间完成,假如这些机会都失去,那么,最终在工作时也还是要面临的,最终难免会出现问题。有时就因为父母太爱了,反倒会令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也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