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论”考证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南宋,其画幅构图已由北宋“高堂大轴”转为“边角山水”,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天”山水形式代表着这一时代山水画作的主要面貌。从绘画形式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从“高堂大轴”到“边角山水”,反映了艺术审美的转变。但是,自元朝始,后人对“边角山水”的创作原因产生了误解,常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半壁江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当时画家有感于国破山河,愤而为之,“残山剩水”论从此被后世代代演绎。本文拟对“边角山水”产生之因作一粗略考察,对后人“残山剩水”论之偏见加以考证,为读者拨开迷雾,同时将触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南宋“边角山水”的产生有正确的了解。
  关键词:残山剩水论;边角山水;马一角;夏半天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瓦解了赵宋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地位。然而,王室南渡,于江南重新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仍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美术的发展,以李、刘、马、夏为主的“院体”即代表着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面貌。南宋“院体”山水画,就其“经营位置”而言,以边角构图形式为主,时称“边角山水”。然而,这一面貌自元朝始,常被后人以“残山剩水”论之。
  一、“残山剩水论”的由来及论证
  南宋“边角山水”被后人定为“残山剩水”,此观点的产生由来已久,至于其产生原因,后世多认为是南宋画家有感于中原地区沦陷,江山半壁,国不成国而作之。此一观点最早在元代就已出现,至明代似成定论,且至后世便不相更改。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引陆完诗:
  “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很显然,从明末郁逢庆引用陆完的此句诗词来看,他与明中期致力研究、收藏书画的陆完的观点一致,即认为南宋画家不愿描绘中原沦陷之地的景色,其因是惟恐君王因画触景伤怀。当然,将南宋“边角山水”定为“残山剩水”,其确切记载还有明初期的资料叙述,叶盛《水东日记》载:
  “范启东言,长陵于书独重云间沈度,于画最爱永嘉郭文通。以度书丰腴温润,郭山水布置茂密故也。有言夏圭、马远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何取焉。”
  叶盛《水东日记》给“残山剩水论”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历史背景:明初,永乐皇帝在绘画方面看重郭文通“布置茂密”的山水,对大臣呈贡的“马、夏‘边角山水’”以“残山剩水”的观点进行排斥。试分析,郭文通的“布置茂密”山水在此看来即为“全景”山水,象征着国土完整、权力统一,朱棣对其极力推崇,自然是符合帝王的心理需要。自古以来,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就被统治者赋予了“助教化,成人伦”的宣教作用。明朝永乐年间,国土辽阔、疆域完整是君王的共同心志,而马、夏乃至南宋的“边角山水”自然能使永乐皇帝联想到南宋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社会政治状况,这就显然不符合帝王的政治心理,所以这也就成为永乐皇帝排斥马、夏山水的客观原因。
  朱棣从自身心理出发,将南宋马、夏“边角山水”视为“残山剩水”,其因难免有牵强附会之意。那么,南宋“边角山水”真的是当时画家有感于国破山河而作,还是画家客观现实描绘的结果,在此,笔者查阅了一条南宋建筑史料:
  “中兴以来,名园闲馆,多在西湖。”《淳熙安志·园馆》
  靖康之难后,宋金双方战事久持不下,局势逐渐趋于缓和,在此情况下,君臣懈怠战备,又开始耽于嬉戏,宫廷王室于临安附近对湖山胜境进行大面积开发和营建,一时亭台水榭遍布都城湖山之地。在宋代绘画“技法写实,注重生活美,艺术美”的创作原则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影響着南宋时期的画坛。那么,这些临安的楼阁在当时的画家眼中又是怎样面貌呢?西湖附近地貌类似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南宋画家以西湖为景,其视线或为仰视,或被湖对岸的群山遮挡,在这视角下,取“边角”以绘,有着独特的蕴味。这种地理环境,不同于北宋李成所写烟林平远的齐鲁之景,也异于范宽所写巍峨雄壮的关陕风貌,所以南宋画家取“边角之势”,与其受到客观环境与视线限制有密切关联。
  当然,以绘画形式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也可作为研究南宋“边角山水”的一个切入点。艺术自有其客观发展衍变的规律,这些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北宋初始,山水画作多“高堂大轴”,经过近200年的发展与积淀,一旦改朝换代,时代环境不同了,艺术形式也亟需变换面貌,无论是画家还是观者,当从习惯于创作、欣赏“高堂大轴”转为“边角山水”时,画幅形式发生了巨变,人在视觉上为之一新,审美即发生了改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山水画自身发展在构图形式上由“全境”转为“边角”,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二、关于南宋“边角山水”说法的相对性
  以上篇幅,对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论”的由来及其非客观性作了粗略考察及论证。其实,南宋山水在“边角山水”之外,也存在全景之作,北宋山水并非都是“高堂大轴”与全景,也有“边角”山水。也就是说,北宋与南宋,其山水画分别以“全景”与“边角”进行区分,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
  北宋“边角山水”方面,以北宋郭熙的代表画作之一《窠石平远图》为例,“鬼面”石及类似于“蟹爪”的树枝是郭氏山水画中绘制树石的典型面貌,但是此作近处山石树木突兀,远山朦胧,在画面布局上已采取边角形式,画面重心完全处于下半部,上半部留白,衬出整幅画面的空灵之感。与此同一时代画家赵令穰,其山水画《湖庄清夏图》在构图上也出现了明显的边角趋势。南宋“全景山水”方面,以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为例,属于长幅巨制,与后世留存下来的“边角”“半天”之作迥然有别。再以南宋赵芾《江山万里图》为例,此图同样也属于“全景”之作。所以,南宋山水画不能一概以“边角山水”而论,后人的“残山剩水”论也就更加没有十足的证据。
  就“边角山水”最早出现的历史而言,前文已用两幅北宋画作来证明“边角山水”构图形式要早于南宋。那么,“边角山水”构图是否在宋以前就可能出现了?据敦煌研究院所公布的资料,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小幅水月观音存在(已无图画留存)。而从目前所掌握的西夏时期敦煌榆林2窟的水月观音像来看,其背景山水已具备边角构图样式。那么,这种边角样式,是在和宋同时期的西夏时期才出现,还是在其之前,目前没有确凿的图画史料能证明,如果以后能找到 “边角山水”构图趋势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的相关作证材料,那么“残山剩水”论的观点就将被进一步推翻。
  三、结语
  关于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论”的考证,对它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是关键,艺术时代背景理清了,例如宋金两国战事缓和下来后南宋宫廷的客观生活原貌,宫廷画家生活地域、环境,以及当时艺术形式自身转变特点等等,才能对“边角山水”的由来进行客观还原。对于艺术史某些观点的考证,有确切史料作为客观依据,这是撇清错误,认清事实,进行一切考证的前提,否则容易受到后世的主观臆断,进而产生歪曲。本文中,对于南宋山水画由“全境”转为“边角”,其转变过程认为是绘画史上一次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限于文章篇幅,暂且叙述到此。拟今后有新的资料依据,再作专文叙述。
  参考文献:
  [1]张新龙.马一角夏半天与南宋残山剩水[J].文史杂志,1997(1).
  [2]韩佳敏.南宋山水画:程式化山水的延续[J].卷宗,2015(7).
  [3]尹大中.从李唐“院体”窥见南宋山水画的发展之路[J].兰台世界,2014(36).
  [4]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5]潘运告.汉魏六朝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07).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2).
  [7]何延喆.中国绘画史[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07).
  作者简介:
  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非遗理论。
  刘光平(1978—),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非遗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的不断泄露,大家在上网的时候特别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以至不愿提供个人信息,或则提供不真实的个人信息。因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从个人、App本身和情境三个因素出发,借助问卷调查法和t检验法,来进一步验证三者对网民注册App时提供个人隐私信息意愿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个人网络隐私顾虑会对个人信息提供的意愿造成一定的负向影响,App本身和情境则是正向影响个人信息提供的意愿,
期刊
摘 要:职业指导是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和促进学生有效就业的教学和辅助过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本文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提出如何强化职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以促进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质量;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职业指导是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
期刊
摘 要:“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是五代时期中国花鸟画领域最显著的特征,并成为当时花鸟画艺术中的两大阵营,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黄家富贵”较之“徐熙野逸”,其画风工整富丽,画法精细,深得宋代宫廷的重视,所以不断被推崇并逐渐发展,在勾线、设色、题材等方面,对宋代工笔花鸟画影响颇深,从而使宋代工笔花鸟画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更为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黄筌;黄家富贵;宋代工笔花鸟;影响与发展  
期刊
摘 要:今天,“笔墨”仍然是作用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因此,我们说,“笔墨”不仅是一种语言方式,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能够敏锐记录创作者情感意绪、准确传达其审美判断的精神载体。近代画家中善于用墨的人,大多能把泼墨、破墨和积墨结合起来,集前代大成,成就突出的首推黄宾红,他用笔一波三折,刚柔得中,浑厚华滋,即在形质之中,又在形质之外。潘天寿则以破墨、泼墨为主,对于破墨有精到的
期刊
摘 要: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契开篇就写道,他的目的是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卢卡契用大量篇幅来讨论艺术模仿的问题,还提出了“特殊性”的范畴,探讨审美与艺术的历史生成、审美反映的辩证唯物机理以及审美结构特殊性范畴等基本的美学问题,立足于唯物史观理论,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立场。本文介绍了《审美特性》的文章内容以及自己对本书的思考。  关键词:审美特性;卢卡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品也是日渐提高,而“衣食住行”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元素,也从原来简单的基本需求,变成现在的生活品质追求,物质需求时代已经逐渐过去,精神追求时代正在来临,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衣”成为了人们对生活更高要求的首选,而想要在这种新的环境中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服饰,又该怎样做呢?中国自古就有丝绸之路的美誉,在服饰上更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围绕书法作品的“美”与“丑”的问题被书法界内外人士所热议。当今关于书法美丑的评价标准不应该停留在是否让人有感官愉悦性的层面上,而应该看其精神性的含量有多少。古人从没有单纯以美丑论书法,今天更不应该。  关键词:书法;美;丑;精神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关于“丑书”的激烈争论,不少曾被视为“丑书”的书法作品经过非议的“洗礼”,最终成为了被后世公认的经典之作。书法艺
期刊
摘 要:本稿从语用学的角度,通过电视剧台词分析了日语母语者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建议言语行为时的差异。笔者通过大量语料总结了意义公式并且比较了各个意义公式在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对比研究;建议言语行为;异同  “建议”是说话者认为对听话者有益而讓听话者实施某种行动的建议言语行为。Brown & Levinson(1987)认为人都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个对立面,而建
期刊
摘 要:彩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人们习惯于称之为“泥人”。它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从里及表,从粗到细的捏塑,涂上艳丽的色彩,加工制作形成的民间艺术品。彩塑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而其中有一支泥塑派别其艺术特点既突显艺术形象的独立鲜明,又注重和谐的整体效果;画面处理虚实相间,夸饰得体,眼、鼻、眉、胡,浓墨重彩,质感极佳。目前全国最出名的泥塑有三大派系,一
期刊
摘 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提供给公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和保证公民的文化基本权利。每个社会的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公共文化权利的道德范畴。是以政府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为实践公民的文化服务权利而提供有效的平台。每个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是平等的,这意味着公民享有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我国在很多情况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