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带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开始自己的人生之旅。
六零年代出生,七零年代成长,八零年代初期成为师范生,九零年代成为研究生,二十一世纪初年成为深圳特区一名中学教师——漫漫人生路,竟与读书有缘,以教书为业,于忙碌中从容地享受着岁月给予我的每一份馈赠,在读书、教书和研究中快乐前行。
孤独中的不寂寞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距离县城最远的中学教语文,当班主任,还教音乐课。学校环境简陋,校舍就是山岗上两排低矮的房屋,上下课的铃声,来自挂在教室边的那个锈迹斑斑的金属块。窗户没有玻璃,全是纸糊的,北风袭来,呼呼地响,手指一捅,就是一个洞。
在这所学校工作生活了一年,也有过孤独。好在读师范时培养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系统地阅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体会过古代圣贤和天涯孤客的寂寞,像这样虽贫却很自在的生活便也不觉其苦。从每月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来订阅《诗歌报》《文学报》和《文史知识》,一边读书报,一边写日记,心中的寂寞便化成了纸上的文字。清晨或傍晚,去山谷里跑步,顺便采些鲜花回来,桌上的瓶子里便也时常飘出山花的香味。这段时间虽只短暂一年,但山中平静的生活,却给了初为人师的我从容淡定的起点,在宁静中学会思考,于我,将有益终生。
一年后,我被调回本乡的中学,由此告别了那段十分孤独却又不乏诗意的时光,同时收获了伴我一生并给我幸福的爱情。从此,我的人生路上有了伴侣,孤独有人分享,寂寞有人分担,在学业和事业上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漫步人生之路。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回到母校——我工作的第二所学校,这里环境条件比第一所学校好了许多,我还住进学校新盖的小楼房。那时爱人在南京读书,我独自在家,除了教书,就是读书,心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梦想——考研,便开始自学英语。
工作之余,安静读书。考研的梦想就像暗夜的星光,时而远,时而近,时而清晰,又时而迷茫。爱人毕业时,我们有了孩子。他在大学教书,我便再一次工作调动——进了大学附小,成为小学教师。从中学到小学,学生年龄层次变了,我也必须随之适应小学的教学环境。不管是低年级的拼音识字,还是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我都积极向前辈请教,不断完善语文课堂。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为我后来研究境外母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我的工作经历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个过程,从小学识字开始,直至高中毕业考试。
生活日渐安定之后,考研梦又浮上心头,尤其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减当年的时候,我决意要努力实现它。那时,爱人又去另一城市读博士,只有周末在家。我带着孩子,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自学。读书,学习,没有太多的名利奢求,只为提升自己,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每当周末,爱人在家带孩子,我就背着书包,和大学生同坐一室,我比他们少了年少的轻狂和浮躁,学得更踏实,更沉静。两年多的时间,我通读完大学公共英语教材,自学完全部要考的中文专业课程,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全日制研究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让我想起奥运会主题歌: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然而,就像旅行者不在乎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美丽的风景一样,读研究生也不是我人生旅程的最终目标,读研过程中,能够欣赏到先前未曾见过的风景,学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养,这才是追逐梦想的意义所在。
非宁静无以致远
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与交流中,我对过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段读书与教学经历,为我后来做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教学与研究的视野也渐渐开阔了。
毕业后,为了家庭和孩子,我别无选择地来到深圳,再次做回中学教师,尽管为没做成大学教师而心有不甘。幸运的是,2001年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有幸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教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南山区教研员唐建新老师,他带着全区中学语文教师做课改,上课,评课,录像,写教学案例,组织编写教学辅导资料,于忙碌中体会到做中学教师的充实与快乐。两年后,我的《课改:实践的探索与理性的思考》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2004年经学校推荐,我被深圳市教育局派往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察。出国前,我去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初步了解美国教育概况,为赴美考察做好思想准备,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尽可能睁大眼睛看美国,搜集所有能够得到的课程资料。带着课改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困惑出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每一天,我都倍加珍惜,除了听课学习和去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其余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里,读教材,读美国教育资料,摘抄,复印,做笔记,直到晚上闭馆时间才背着书包离开,每天如此。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用一个语文教师的眼光来观察了解美国的母语教育,通过第一手资料,向语文同行客观地介绍美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
这段经历,更加拓宽了我研究的视野,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能够站到另一个平台上,比较研究中美语文教育的问题。这段经历,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一个悠闲的中学教师,不再只是做一份教书的工作,而是,在忙碌,在思考,在耕耘,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从美国到英国,再到港澳台两岸三地,希望借助我的文字,让更多语文同行看到各地语文教学的真实面貌,以此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该往何处去。
六零年代出生,七零年代成长,八零年代初期成为师范生,九零年代成为研究生,二十一世纪初年成为深圳特区一名中学教师——漫漫人生路,竟与读书有缘,以教书为业,于忙碌中从容地享受着岁月给予我的每一份馈赠,在读书、教书和研究中快乐前行。
孤独中的不寂寞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距离县城最远的中学教语文,当班主任,还教音乐课。学校环境简陋,校舍就是山岗上两排低矮的房屋,上下课的铃声,来自挂在教室边的那个锈迹斑斑的金属块。窗户没有玻璃,全是纸糊的,北风袭来,呼呼地响,手指一捅,就是一个洞。
在这所学校工作生活了一年,也有过孤独。好在读师范时培养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系统地阅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体会过古代圣贤和天涯孤客的寂寞,像这样虽贫却很自在的生活便也不觉其苦。从每月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来订阅《诗歌报》《文学报》和《文史知识》,一边读书报,一边写日记,心中的寂寞便化成了纸上的文字。清晨或傍晚,去山谷里跑步,顺便采些鲜花回来,桌上的瓶子里便也时常飘出山花的香味。这段时间虽只短暂一年,但山中平静的生活,却给了初为人师的我从容淡定的起点,在宁静中学会思考,于我,将有益终生。
一年后,我被调回本乡的中学,由此告别了那段十分孤独却又不乏诗意的时光,同时收获了伴我一生并给我幸福的爱情。从此,我的人生路上有了伴侣,孤独有人分享,寂寞有人分担,在学业和事业上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漫步人生之路。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回到母校——我工作的第二所学校,这里环境条件比第一所学校好了许多,我还住进学校新盖的小楼房。那时爱人在南京读书,我独自在家,除了教书,就是读书,心里渐渐产生了一个梦想——考研,便开始自学英语。
工作之余,安静读书。考研的梦想就像暗夜的星光,时而远,时而近,时而清晰,又时而迷茫。爱人毕业时,我们有了孩子。他在大学教书,我便再一次工作调动——进了大学附小,成为小学教师。从中学到小学,学生年龄层次变了,我也必须随之适应小学的教学环境。不管是低年级的拼音识字,还是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我都积极向前辈请教,不断完善语文课堂。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为我后来研究境外母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我的工作经历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个过程,从小学识字开始,直至高中毕业考试。
生活日渐安定之后,考研梦又浮上心头,尤其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减当年的时候,我决意要努力实现它。那时,爱人又去另一城市读博士,只有周末在家。我带着孩子,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自学。读书,学习,没有太多的名利奢求,只为提升自己,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每当周末,爱人在家带孩子,我就背着书包,和大学生同坐一室,我比他们少了年少的轻狂和浮躁,学得更踏实,更沉静。两年多的时间,我通读完大学公共英语教材,自学完全部要考的中文专业课程,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全日制研究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让我想起奥运会主题歌: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然而,就像旅行者不在乎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美丽的风景一样,读研究生也不是我人生旅程的最终目标,读研过程中,能够欣赏到先前未曾见过的风景,学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养,这才是追逐梦想的意义所在。
非宁静无以致远
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与交流中,我对过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段读书与教学经历,为我后来做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教学与研究的视野也渐渐开阔了。
毕业后,为了家庭和孩子,我别无选择地来到深圳,再次做回中学教师,尽管为没做成大学教师而心有不甘。幸运的是,2001年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有幸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教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南山区教研员唐建新老师,他带着全区中学语文教师做课改,上课,评课,录像,写教学案例,组织编写教学辅导资料,于忙碌中体会到做中学教师的充实与快乐。两年后,我的《课改:实践的探索与理性的思考》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2004年经学校推荐,我被深圳市教育局派往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考察。出国前,我去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初步了解美国教育概况,为赴美考察做好思想准备,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尽可能睁大眼睛看美国,搜集所有能够得到的课程资料。带着课改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困惑出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每一天,我都倍加珍惜,除了听课学习和去中小学校进行教育考察,其余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里,读教材,读美国教育资料,摘抄,复印,做笔记,直到晚上闭馆时间才背着书包离开,每天如此。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用一个语文教师的眼光来观察了解美国的母语教育,通过第一手资料,向语文同行客观地介绍美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
这段经历,更加拓宽了我研究的视野,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能够站到另一个平台上,比较研究中美语文教育的问题。这段经历,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一个悠闲的中学教师,不再只是做一份教书的工作,而是,在忙碌,在思考,在耕耘,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从美国到英国,再到港澳台两岸三地,希望借助我的文字,让更多语文同行看到各地语文教学的真实面貌,以此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该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