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课”教师既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又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关键。“两课”教师要强化德育职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挖掘自身的人格魅力,架起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自身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示范作用、塑造作用、主导作用和纽带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两课”教师 高职院校 德育
  [作者简介]杨开红(1971- ),女,河北文安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两课”教学;王进(1975- ),女,河北香河人,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两课”教学。(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13-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德育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主导性目的和高职生的健康成长。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师既承担着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既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又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其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因此,强化“两课”教师职能,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认知风格和行为风范,包括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学术水平等。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引领、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且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德育效能,甚至会关系到德育的成败。
  因此,高职院校“两课”教师在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和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靠高尚的人格魅力示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1.“两课”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应有之义。“两课”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时时处处都起到示范作用,教育和影响着高职生的成长成才。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作风等方面成为高职生的表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
  2.“两课”教师应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师生平等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两课”教师要坚持师生“双主体论”,培养高职生的主体性人格。既要巩固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高职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地位,既要注重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在德育中突出发挥高职生的主体功能,增强高职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内化为德育素质。要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教师要用自己平等、真诚和包容的亲和力对高职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以诚待人,从而消除高职生的逆反心理。
  3.“两课”教师还要树立师爱意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两课”教师要爱学生,就是要尊重高职生、关心高职生、爱护高职生。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两课”教师将无私的、不计回报的、无血缘的、平等的、神圣的爱广泛均匀地撒向高职生的心田,可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造就他们。
  
  二、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塑造作用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人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它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人文素质是高职生诸多素质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冲击,高职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人文精神的弱化日益加剧。一些高职生表现出重专业、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物质、轻精神,重利轻义等倾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两课”教师在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更承担着培养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充分利用教学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高职生的整个教育过程,构建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其人文精神与修养。“两课”教师既要注重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善于将“文、史、哲、经”等基本人文科目的精华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入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实施人文课程教育,增强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还要开设人文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为高职生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提供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高职生切身认识到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两课”的目的和功能是使高职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学会“做人”,其德育功效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切实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两课”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是确立新型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摒弃片面强调“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念,实现教学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移,注重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高职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的新理念,把发挥高职生的主体作用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由重理论转变为重实践;由重统一要求转变为重个性差异,使高职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2.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德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德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即选择最优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两课”是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教法。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单一“师本教学模式”变为“人机互动”的“学本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将丰富的德育资源应用于教学,使枯燥乏味、抽象晦涩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实德育问题,要改变单向性、机械性、强制性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通过辨析思考、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德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课”教学不仅着眼于高职生的知识发展,着眼于高职生的做人,更着眼于高职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人的潜能;只注重分数,忽视人格培养;只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做法,将高职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融入评价内容,坚持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四、架起沟通的桥梁,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纽带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当前,高职院校在德育中倡导“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四育人”并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做法,其目标的实现都依托于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两课”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德育、实施德育的积极性,发挥思想政治大系统教育的整体功能。
  “两课”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教书育人不仅是“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所有教师的天职。“两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德育中地位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应包括课外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上。否则,势必与高职院校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相脱节,影响其在高职院校德育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倡导“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育人思想,共同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在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对高职生施加影响。“两课”教师要利用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加强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的联系,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拓宽育人领域。
  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多地接触、了解学生,利用自身严格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品德规范来教育、影响高职生,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对“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要通过与“两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强化理论指导,掌握高职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分工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两课”教师要利用其工作中的地位,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为德育拓展空间。许多“两课”教师既是教师又是领导,既教书又从事管理工作,因此他们更容易与领导沟通,建立德育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德育格局。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实施德育的相关政策,建立德育工作体制,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广泛发动并组织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促使高职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彼得洛夫.论人民教师的威信[M].北京:作家书屋,1951.
  [2]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In this article,we examine 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English textbooks in senior high school.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has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装饰瓷,具有中国画诗、书、画有机统一的内涵。但青花陶瓷装饰艺术又不是单纯地追求诗、书、画的形式,而是借助这种文人化式的画风,使青花艺术由表现性、工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实际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客观现实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文章从培训相关主体的层面出发,从社会学、经济
“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称CET-4和CET-6),是教育部为评价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所设立的一项全国性的考试。从1987年开考至今,“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单项考试。据统计,到2004年全国参加这项考试的人数已跃升至1100多万,“CET-4&CET-6”(下文统称“四、六级考试”)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参考人数最多的单科考试。然而,每年与涌入考场的滚滚人流如影随形的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
我国传统理念下的民办高等教育运行体制,多倾向于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以自上而下的控制为单一管理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cornerstone of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by modern organizations.In the last 15 years,several business giants have collapse
Data from the Commercial Registry of the Mato Grosso State(JUCEMAT)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bankrupted industries exceeded 16 thousand between 2006 and 2016.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作者简介]董晓惠(1969- ),女,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