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行为过程。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手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其一、它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其二、所阅读的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课本。其三、它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
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总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阅读教学现状及时代发展要求
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科学,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方法单一、呆板、单调,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又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文本为媒介,促进学生发展,使其掌握有益于文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现代生活必要的思考力和批判力,不断探索求真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生存发展能力。
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时代发展之要求,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呢?笔者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钻研,通过对从事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认为:
一、“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首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阅读教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是语言学习和阅读理解内容的一种混合物。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训练,学生适当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能切实掌握现代语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教会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法,能使用一般工具书。
1、词汇:辨析词语的意义。
2、理解:理解若干段落或文章片断。
3、学习判断力:运用阅读技巧在字典中寻找恰当的词义,运用部分书籍寻找所需的资料,运用图书馆去选择所需信息的资料。
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优美精彩的句子,富有哲理的语句、片断或是整篇文章,由摘录到背诵,以此来丰富词汇量,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重视文本意义的体验、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独特体验”,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以及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出发,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进行领悟的复杂的生命活动,它是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整合,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所谓“独特感受”,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形成的价值,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不仅受主体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和情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制约,而且受主体的生活经验、世界观、个性特征等特殊条件所制约。
阅读教学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表述初读后的感想。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述自己内心感受和体验的愿望。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样,使读和说结合,读和写结合,使理解和表达“关联”起来。
阅读教学应与听说、写作训练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听、读是人们理解和吸取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说、写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
二、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包含着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教师的对话,还有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关系中,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文本)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创造性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及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事实证明,脱离了以文本为中心的原则,而只剩师生问答式的阅读模式,往往造成比填鸭式教学危害更大也更隐蔽的话语霸权,学生的主体作用永远不可能得到体现。
三、转换教学模式和师生角色
1、教师角色转换。
当今教育改革趋势,有两个十分明显、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二是从义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到重视质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知识构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此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就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从而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时,教师的角色,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点拨者、精神辅导者和人格引路人。由此可以说,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对文本意义进行自我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完善。
2、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生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读文章,写文章。
(1)思维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间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
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
阅读是读者连续不断的思考过程。
阅读训练实质上就是对读者的思维训练。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山的那一边》一文时,首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①“同学们,想一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②“你怎样才能知道山那边的是什么呢?”
当然,这样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如何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层意义,达到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意义呢?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
①山那边的犹如我们生活中的——什么?
板书 大海 == 理想 目标
②为了它的实现,我们又要——怎么样?
板书 爬山 == 奋斗 拼搏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爬山的过程,象征了理想的实现过程,理想的实现就像爬山一样,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奋斗、拼搏的过程。
“学则须疑。”
教学生如何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情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阅读中的有形活动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活动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国古人是很讲究读书的。“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从事一些有形的活动,那对于他们的智力活动是很有帮助的。”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使隐性变得显性,达到对阅读的控制,在阅读中进行以下几项主要的有形活动:
①划线。鲜明地标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以利于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但要用心选择,只在重点内容上作记号。
②标记。在重要段落的书页边空白处画垂线,给重要句子画星号,给作者提出的若干观点标出数字,从内容中选择关键词语写在页边空白处。
③批注。在空白处写问题或评注。对于暂时不理解的内容,有疑问的观点,都在旁边空白处作出记号,写出感想。
④总结。结束阅读后,可在书前书后的空白纸页上,用一两个段落扼要地写出本书的要点。
⑤摘录。边读边作笔记。笔记可以是提纲,也可以是表格。
⑥复述。以自己的体验复述所读内容。
(3)带问题阅读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当然问题要突出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美国的阿普斯在《学习技巧》第三章“提高阅读能力”中指出有四种基本问题可以参考:
①读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读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
③读物的内容是否正确?
④读物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阅读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阅读是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途径,阅读也是他们了解和思索人生的工具。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以利于习惯的养成
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学习新知识的活动,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享受。学校的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经由阅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激发创造的愉快,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重视语感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怎么样才能提高并加强学生的语感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把一种特定的文字体系转变为言语的过程,即从书面形式到口头形式的转换。”“是从记录下的讲话中理解意思的一种手段。”因此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文本的深层底蕴和情感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中得到把握。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其间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三、阅读教学应具有开放的广泛的联系
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能力,它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条件也具有广泛的联系。
首先,阅读教学应与听说、写作训练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之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数学家华罗庚说:“人的一生有三少三多:在校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赞可夫也说:“要重视课外阅读,因为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在课堂上所学的比重是很小的,大部分是在课外靠自己独立去涉猎。”
“课外阅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学生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有人认为课外阅读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之一。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教育作用有多巨大。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认为应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变以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封闭阅读为开放阅读。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注重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思维空间,在阅读中渗透和融合人文因素。掌握阅读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水平,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结合!
崔广宇,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其一、它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其二、所阅读的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与体系编写的教材或课本。其三、它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的。
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总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阅读教学现状及时代发展要求
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科学,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方法单一、呆板、单调,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又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文本为媒介,促进学生发展,使其掌握有益于文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现代生活必要的思考力和批判力,不断探索求真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生存发展能力。
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时代发展之要求,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呢?笔者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钻研,通过对从事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认为:
一、“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首先,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阅读教学对初中学生而言,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是语言学习和阅读理解内容的一种混合物。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基本训练,学生适当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达到能切实掌握现代语文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教会理解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句法,能使用一般工具书。
1、词汇:辨析词语的意义。
2、理解:理解若干段落或文章片断。
3、学习判断力:运用阅读技巧在字典中寻找恰当的词义,运用部分书籍寻找所需的资料,运用图书馆去选择所需信息的资料。
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优美精彩的句子,富有哲理的语句、片断或是整篇文章,由摘录到背诵,以此来丰富词汇量,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重视文本意义的体验、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独特体验”,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而生成的切身感受,以及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内心需要出发,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客体之中进行领悟的复杂的生命活动,它是认识活动、情绪和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的整合,是构成个人生命经验的基石,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所谓“独特感受”,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形成的价值,也就是一种由客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不仅受主体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情绪和情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制约,而且受主体的生活经验、世界观、个性特征等特殊条件所制约。
阅读教学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表述初读后的感想。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表述自己内心感受和体验的愿望。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样,使读和说结合,读和写结合,使理解和表达“关联”起来。
阅读教学应与听说、写作训练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听、读是人们理解和吸取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说、写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
二、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包含着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教师的对话,还有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关系中,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文本)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创造性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及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事实证明,脱离了以文本为中心的原则,而只剩师生问答式的阅读模式,往往造成比填鸭式教学危害更大也更隐蔽的话语霸权,学生的主体作用永远不可能得到体现。
三、转换教学模式和师生角色
1、教师角色转换。
当今教育改革趋势,有两个十分明显、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从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二是从义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到重视质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知识构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此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就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从而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时,教师的角色,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点拨者、精神辅导者和人格引路人。由此可以说,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和激励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对文本意义进行自我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完善。
2、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生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读文章,写文章。
(1)思维训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间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95%的时间都用于思维。”
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
阅读是读者连续不断的思考过程。
阅读训练实质上就是对读者的思维训练。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山的那一边》一文时,首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①“同学们,想一想,山的那边是什么?”
②“你怎样才能知道山那边的是什么呢?”
当然,这样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如何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层意义,达到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意义呢?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
①山那边的犹如我们生活中的——什么?
板书 大海 == 理想 目标
②为了它的实现,我们又要——怎么样?
板书 爬山 == 奋斗 拼搏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爬山的过程,象征了理想的实现过程,理想的实现就像爬山一样,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奋斗、拼搏的过程。
“学则须疑。”
教学生如何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情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阅读中的有形活动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活动是学习中的重要因素。”“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国古人是很讲究读书的。“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从事一些有形的活动,那对于他们的智力活动是很有帮助的。”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使隐性变得显性,达到对阅读的控制,在阅读中进行以下几项主要的有形活动:
①划线。鲜明地标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以利于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但要用心选择,只在重点内容上作记号。
②标记。在重要段落的书页边空白处画垂线,给重要句子画星号,给作者提出的若干观点标出数字,从内容中选择关键词语写在页边空白处。
③批注。在空白处写问题或评注。对于暂时不理解的内容,有疑问的观点,都在旁边空白处作出记号,写出感想。
④总结。结束阅读后,可在书前书后的空白纸页上,用一两个段落扼要地写出本书的要点。
⑤摘录。边读边作笔记。笔记可以是提纲,也可以是表格。
⑥复述。以自己的体验复述所读内容。
(3)带问题阅读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当然问题要突出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美国的阿普斯在《学习技巧》第三章“提高阅读能力”中指出有四种基本问题可以参考:
①读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读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
③读物的内容是否正确?
④读物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阅读是青少年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阅读是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途径,阅读也是他们了解和思索人生的工具。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以利于习惯的养成
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学习新知识的活动,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享受。学校的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经由阅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激发创造的愉快,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重视语感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怎么样才能提高并加强学生的语感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把一种特定的文字体系转变为言语的过程,即从书面形式到口头形式的转换。”“是从记录下的讲话中理解意思的一种手段。”因此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文本的深层底蕴和情感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中得到把握。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其间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只有以朗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力形成的质的飞跃。
三、阅读教学应具有开放的广泛的联系
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能力,它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条件也具有广泛的联系。
首先,阅读教学应与听说、写作训练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之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次,重视课外阅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数学家华罗庚说:“人的一生有三少三多:在校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赞可夫也说:“要重视课外阅读,因为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在课堂上所学的比重是很小的,大部分是在课外靠自己独立去涉猎。”
“课外阅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学生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有人认为课外阅读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之一。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教育作用有多巨大。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认为应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变以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封闭阅读为开放阅读。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注重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思维空间,在阅读中渗透和融合人文因素。掌握阅读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水平,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结合!
崔广宇,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