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考试依然是择优选才的标准,升学、就业、求职、升迁等都离不开考试。现在各种考试中作弊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向群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只有对考试作弊现象进行深入、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人人尽责,考试作弊现象才能够得到有效制止。
关键词:现象 特点 成因 对策
考试作弊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目前对考试作弊现象的研究着眼点狭窄,治理措施不系统。本文把考试对象放大到社会各类考试人员,从全社会着眼,力求找到综合治理考试作弊现象的办法,以遏制考试作弊现象蔓延的势头,营造良好的考试秩序。
考试作弊是指在考查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或谋取某种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一个人一生可能要经历无数场考试,如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外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社会的职称考试等。但从考试作弊的总体情况看,升学考试、各类外语考试、成人考试是作弊的重灾区。
一、考试作弊现象呈现的特点
近些年来,几乎每次考试包括国家级考试都会爆出作弊的丑闻,且愈演愈烈,考试环境十分严峻,并且逐步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考试作弊从极个别现象发展到较突出的现象
考试作弊在许多地方、在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尤为突出:如2000年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2001年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石家庄市和沧州市共查出作弊学生1600多人、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作弊,大有考试不息、作弊不止之势。
(二)考试作弊从考场内发展到考场内外协同作弊
考试舞弊已不限于考场作弊这一个环节,而是延伸到考试命题、试卷保管、考试资格审查、座位编排、阅卷评分等整个考试的各个环节。目前作弊的形式由过去的考生个人作弊发展为考务人员与考生、社会非法组织与考生在考场内外共同作弊,甚至发展到大范围、有组织地作弊。
(三)考试作弊从“小考”发展到“国考”
考试作弊已经从在学校里的各种测验,如期中期末考试发展到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考试,司法考试,会计师、经济师考试,职称外语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托福、GRE考试等。
(四)考试作弊从隐蔽发展到公开
在网络时代,作弊的手法也搭上了信息的快车。在网上,有传授考试作弊技巧的内容,有代人考试的“枪手”广告,有“买方”的身影。在高校中,小到学期考试,大到四六级英语考试、出国托福、GRE考试,高价聘请“枪手”的小广告比比皆是,联系方式、电话号码赫然醒目,肆无忌惮。
(五)考试作弊从个人发展到多人甚至集团化
某些考试作弊已经从考生个人发展到家长、同学、朋友、学校、教师、考务管理部门、国家干部乃至个别社会组织机构共同参与。2003年高考期间,在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团体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传抄试题、完成答案、传递答案一条龙服务,参考者只需坐在考场抄答案即可。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就是十多名教师共同策划的。“一些不法公司和商人利令智昏,为牟取暴利,置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于不顾,非法兜售所谓的试题、答案以及高科技作弊工具,为考试作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邪念”。[1]
(六)考试作弊从“业余”发展到“职业”化
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为考生提供作弊服务,以此谋取利益而生存的一些组织或个人,如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和专门为考生提供替考服务的“枪手”等。“枪手”一般特指专门替人考试、帮人作弊者,大多来自在校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学业成绩较好,都有“一技之长”,如外语、计算机等。尤其是在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找“枪手”替考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七)考试作弊从低级手段发展到利用高科技手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的手段愈来愈现代化和高科技化,考场也成了一个新技术的竞技场,比如利用手机、电子辞典、掌上电脑、小型复印机、摄像头、网络等;一些书店畅销“口袋书”、“掌中宝小抄”、“手风琴”之类的作弊专用“书”;制造假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等,跟真的一样;还有人“发明”了考试作弊专用的如隐形作弊笔、微型照相机、微型录像机、对视眼镜、无线电接受器等,都为考生作弊创造了便利条件。更有甚者,近年在台湾发生了“千奇古怪”而又惊心动魄的考场电子间谍战。
(八)考试作弊从道德问题发展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国际问题
“2004年5月7日,美国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被逮捕的学生大多数是花钱请人代考或者是专门为他人考试的“枪手”。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中说,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排除是为了避免恐怖分子假借学生身份进入美国”。[2]在柬埔寨,由于高考作弊现象太严重,柬警察增加了一项特殊任务:打击中学生考试作弊。2004年高考时,数百名警察,甚至包括警察精锐“飞虎队”专门在各考点外面把守。考试作弊已经不是单单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危害甚巨的社会问题乃至国际问题。
二、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一)考试作弊的原因
1.从主观因素讲
(1)考生学习上的迷失。有的考生缺乏学习动力;有的考生虽说学习很努力,但方法不当,学习效果很差;还有的考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于是,一部分考生就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和手段,投机取巧。
(2)考生道德认知的弱化。如今,青年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严重脱节。这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行为抉择明显地呈现成人化、世俗化、实惠化的倾向,导致个体道德水平的降低和是非标准的模糊,面对是非对错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3)考生诚信行为的缺失。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背弃诚信,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和是非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在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严重脱节,许多考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不欺、不瞒、不说谎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真真假假,对人和对己实行“双重”标准。考试中暴露出的诚信缺失,或许应该到考试之外去找回吧。
(4)参与作弊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考试就是一场竞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考试作弊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分数,其实分数背后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谁能在考试中获胜,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考生而言,考试及格与不及格、通过与不通过、考得好与不好往往就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荣誉与耻辱,关乎其升学、就业、求职以及人生前程。对于家长而言,比如中考,往往因为一分之差,孩子要进入某名牌中学就要多付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所谓“建校费”、“借读费”、“培养费”;而对于高考,一分之差就可能名落孙山。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绩大小,关乎学校的声誉与招生,关乎教师的奖金或晋升。对于“助考公司”和“枪手”而言,可谓是牟取暴利:2003年高考期间,在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提供一套答案的价格就是3000元;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十余教师策划舞弊,一次就收取20多万元好处费;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一般会找外语水平较高的在读研究生“枪手”,确保一次成功,费用一般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研究生入学考试“陪考”一门2000元。当然,如果是帮人考托福、GRE等出国考试,那就得“价格面议”了。制作一张假身份证需150到300元,一种便于作弊的无线耳机网上邮购一副500至1000元。由此可见,“考试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产业,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在此找到了发财之路。
(5)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在思想认识的误区。虚荣心在作祟:有的考生是为了获取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入党、当干部等,总想考试取得好成绩;有的为赢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同学们的羡慕与尊敬。“面子”上的压力:为不辜负父母亲朋的殷切期望,不让同学、朋友看扁,考差了不好交差,难为情。讲朋友义气:有些考生不是主动作弊,而是碍于同学友谊、朋友义气为同学提供“帮助”,甚至替考,不惜铤而走险。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的驱使:看到其他人作弊成功了,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并坚信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于是也加入了作弊的行列。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顺利毕业乃至就业问题,事关“生死存亡”,冒再大险也值得。
2.从客观因素讲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弄虚作假、欺骗狡诈、投机取巧、惟利是图、贪污腐败行为盛行,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是这些不正之风的集中体现。
(2)学校德育工作滞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依然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一些教师没有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到实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亟待加强;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德育教育工作已不适应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面作用,使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道德素质严重滑坡。
(3)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中国教育依然是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效果的好坏,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的唯一依据,“一考定终身”,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家长为分数而奔波,社会为考试而旋转,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被简单理解成考场上的竞争、分数上的竞争。为此,有些学生为了考出理想的成绩真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不惜铤而走险。同时,在一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达标率”、“升学率”,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在组织考试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考生作弊,甚至直接参与组织作弊,严重毒化了正常的考场风气。
(4)考试制度与考试管理不科学。考试本身的不科学也是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风建设,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考试制度不健全、考试程序不完善、考试责任不明确、考试制度执行不统一,致使监考教师监考不负责任,监考要求不严,考场管理不到位,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给作弊者有可乘之机;监考教师抓住作弊学生后,不报学校处理,纵容了作弊行为,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产生群体效尤现象。
(5)对舞弊行为查处不力。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不到位,《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考试主办者往往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碍于人情关系,或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和集体荣誉,或经不住学生痛哭流涕的求情,往往对舞弊者查处不力,处理不及时、不准确和不严厉,收不到“惩恶”的效果,起不到社会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最普遍、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和途径,‘平等竞争’是国家考试制度的灵魂,‘公开、公平和公正’是国家考试制度的核心理念,考试作弊就是考试腐败,是社会腐败在考试领域的反映”。[3]考试作弊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国家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和广大诚实应考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公众的诚信理念,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导致学风、教风、校风不正,不利于教学相长,不利于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贯彻执行;
2.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助长了不正之风,败坏了优良的社会风气;
3.导致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公平竞争的平台跨塌,不利于未来人才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4.导致违法乱纪行为大量发生,引发大量社会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及诚信社会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遏止考试作弊的对策
“考试作弊不仅严重损害国家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而且破坏了社会的诚信理念,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4]考试作弊行为考验着我们的考试制度,考验着我们诚实守信的道德防线,也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有效遏止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道考题。
(一) 净化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强化社会责任感
应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全员化动员、宣传和教育,形成净化社会环境的合力。首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学生的荣辱观、是非观、人生观教育。其次,要严厉打击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廓清社会风气。同时,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疾恶如仇的良好环境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觉抵制并敢于制止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良好社会竞争环境。再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应以身作则,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弘扬正义,敢于同违法乱纪现象和不正当行为作斗争,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树立好榜样。
(二) 加强诚信教育,重塑诚信人生,打造诚信社会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制度,打造诚信社会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从2004年以来,国家普遍实行考试前由考生填写“诚信考试承诺书”的做法,但是作用很有限。单靠道德约束是不能有效规范考试秩序和防止作弊的。应向多数西方国家学习,每个人都有一个伴随其终身的社会诚信号码(相当于信用身份证),记录个人的所有信用表现。同时该记录还被纳入公共信用诚信管理数据库,同个人就业、住房贷款、办理保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挂钩,失信行为一旦被数据库记录,就会留下终生难以抹去的污点,使其明白失信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创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从教育部门的领导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要建立科学、公平、客观、长效的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展现他们各方面的优点和特长,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次,要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中应充分体现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最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提出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条件,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身体锻炼轻心理指导的倾向,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不仅在知识上是一流的,而且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准上更是一流的、健康的。
(四) 加强师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以身示范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和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5]。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提高考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把培养人才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6]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中。当代教育责无旁贷的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引导青年学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引导青年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培养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真正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六) 健全考试制度,加强考风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氛围
尽管考试本身存在各种弊端,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比考试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考试仍然是评价和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深化教育考试改革,创新考试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规范考试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考试工作人员应当在考试管理、组织以及命题、制卷、试卷保管、监考、督考、评卷等工作过程中,认真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工作职责。二是规范参加考试人员的行为。
(七) 采用高科技手段,严防死守,减少作弊机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防范作弊,必须采用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打假”。国家级考试可逐步安装身份证检测器、扫描仪、数码相机,以防止替考现象;考场实行电子监控和电子干扰等。但监考人员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监考人员都能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抱极端负责的态度,尽职尽责,足可以有效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
(八) 加强法纪教育,以德治考,以法抑考
为有效遏止考试作弊行为,必须把“以德治考,以法抑考”结合起来,标本兼治。以德治考,即从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入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引导考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要从弘扬校风、端正学风、严肃考风出发,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增强师生“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自觉性。
由于道德手段的非强制性,法律手段仍然是解决考试作弊问题的最终手段。情节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已经明显地涉嫌犯罪,应当依法制裁。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各个地方甚至学校都自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但它们缺少法律的权威性,程序不全、执行不力、轻重不一,甚至出现考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公正的侵犯,违背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公平原则。从目前的情形看,国家必须加强考试法制建设,从法律制度上净化各类考试作弊赖以生存的土壤,并对现行考试选拔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完善,特别是要尽快制定统一的《国家考试法》。通过法律治理手段对各种考试作弊行为进行及时、准确和严厉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有效遏止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彪.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考试作弊防范[J].河北自学考试, 2007,(2):28.
[2]王忻. 美国怎样防考试舞弊[N].环球时报, 2004年6月28日第24版.
[3][4]李化德,李亦成.治理考试作弊应当纳入法律规范[J].考试研究,2007,(2):17,19.
[5]金昌.教书育人的科学含义及其途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1):117.
[6]王哲平.思想道德教育与“四有”新人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1997,(4):49.
关键词:现象 特点 成因 对策
考试作弊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目前对考试作弊现象的研究着眼点狭窄,治理措施不系统。本文把考试对象放大到社会各类考试人员,从全社会着眼,力求找到综合治理考试作弊现象的办法,以遏制考试作弊现象蔓延的势头,营造良好的考试秩序。
考试作弊是指在考查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或谋取某种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一个人一生可能要经历无数场考试,如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外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社会的职称考试等。但从考试作弊的总体情况看,升学考试、各类外语考试、成人考试是作弊的重灾区。
一、考试作弊现象呈现的特点
近些年来,几乎每次考试包括国家级考试都会爆出作弊的丑闻,且愈演愈烈,考试环境十分严峻,并且逐步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考试作弊从极个别现象发展到较突出的现象
考试作弊在许多地方、在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尤为突出:如2000年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2001年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石家庄市和沧州市共查出作弊学生1600多人、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作弊,大有考试不息、作弊不止之势。
(二)考试作弊从考场内发展到考场内外协同作弊
考试舞弊已不限于考场作弊这一个环节,而是延伸到考试命题、试卷保管、考试资格审查、座位编排、阅卷评分等整个考试的各个环节。目前作弊的形式由过去的考生个人作弊发展为考务人员与考生、社会非法组织与考生在考场内外共同作弊,甚至发展到大范围、有组织地作弊。
(三)考试作弊从“小考”发展到“国考”
考试作弊已经从在学校里的各种测验,如期中期末考试发展到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考试,司法考试,会计师、经济师考试,职称外语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托福、GRE考试等。
(四)考试作弊从隐蔽发展到公开
在网络时代,作弊的手法也搭上了信息的快车。在网上,有传授考试作弊技巧的内容,有代人考试的“枪手”广告,有“买方”的身影。在高校中,小到学期考试,大到四六级英语考试、出国托福、GRE考试,高价聘请“枪手”的小广告比比皆是,联系方式、电话号码赫然醒目,肆无忌惮。
(五)考试作弊从个人发展到多人甚至集团化
某些考试作弊已经从考生个人发展到家长、同学、朋友、学校、教师、考务管理部门、国家干部乃至个别社会组织机构共同参与。2003年高考期间,在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团体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传抄试题、完成答案、传递答案一条龙服务,参考者只需坐在考场抄答案即可。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就是十多名教师共同策划的。“一些不法公司和商人利令智昏,为牟取暴利,置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于不顾,非法兜售所谓的试题、答案以及高科技作弊工具,为考试作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邪念”。[1]
(六)考试作弊从“业余”发展到“职业”化
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为考生提供作弊服务,以此谋取利益而生存的一些组织或个人,如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和专门为考生提供替考服务的“枪手”等。“枪手”一般特指专门替人考试、帮人作弊者,大多来自在校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学业成绩较好,都有“一技之长”,如外语、计算机等。尤其是在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找“枪手”替考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七)考试作弊从低级手段发展到利用高科技手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考试作弊的手段愈来愈现代化和高科技化,考场也成了一个新技术的竞技场,比如利用手机、电子辞典、掌上电脑、小型复印机、摄像头、网络等;一些书店畅销“口袋书”、“掌中宝小抄”、“手风琴”之类的作弊专用“书”;制造假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等,跟真的一样;还有人“发明”了考试作弊专用的如隐形作弊笔、微型照相机、微型录像机、对视眼镜、无线电接受器等,都为考生作弊创造了便利条件。更有甚者,近年在台湾发生了“千奇古怪”而又惊心动魄的考场电子间谍战。
(八)考试作弊从道德问题发展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国际问题
“2004年5月7日,美国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被逮捕的学生大多数是花钱请人代考或者是专门为他人考试的“枪手”。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中说,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排除是为了避免恐怖分子假借学生身份进入美国”。[2]在柬埔寨,由于高考作弊现象太严重,柬警察增加了一项特殊任务:打击中学生考试作弊。2004年高考时,数百名警察,甚至包括警察精锐“飞虎队”专门在各考点外面把守。考试作弊已经不是单单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危害甚巨的社会问题乃至国际问题。
二、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一)考试作弊的原因
1.从主观因素讲
(1)考生学习上的迷失。有的考生缺乏学习动力;有的考生虽说学习很努力,但方法不当,学习效果很差;还有的考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于是,一部分考生就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和手段,投机取巧。
(2)考生道德认知的弱化。如今,青年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严重脱节。这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行为抉择明显地呈现成人化、世俗化、实惠化的倾向,导致个体道德水平的降低和是非标准的模糊,面对是非对错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3)考生诚信行为的缺失。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然而,受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背弃诚信,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和是非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在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严重脱节,许多考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不欺、不瞒、不说谎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真真假假,对人和对己实行“双重”标准。考试中暴露出的诚信缺失,或许应该到考试之外去找回吧。
(4)参与作弊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考试就是一场竞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考试作弊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分数,其实分数背后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谁能在考试中获胜,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考生而言,考试及格与不及格、通过与不通过、考得好与不好往往就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奖励与惩罚、荣誉与耻辱,关乎其升学、就业、求职以及人生前程。对于家长而言,比如中考,往往因为一分之差,孩子要进入某名牌中学就要多付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所谓“建校费”、“借读费”、“培养费”;而对于高考,一分之差就可能名落孙山。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绩大小,关乎学校的声誉与招生,关乎教师的奖金或晋升。对于“助考公司”和“枪手”而言,可谓是牟取暴利:2003年高考期间,在山东潍坊、东营等地出现了所谓的“助考公司”,提供一套答案的价格就是3000元;2004年河南衡阳中考试题泄密案,十余教师策划舞弊,一次就收取20多万元好处费;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一般会找外语水平较高的在读研究生“枪手”,确保一次成功,费用一般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研究生入学考试“陪考”一门2000元。当然,如果是帮人考托福、GRE等出国考试,那就得“价格面议”了。制作一张假身份证需150到300元,一种便于作弊的无线耳机网上邮购一副500至1000元。由此可见,“考试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项产业,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在此找到了发财之路。
(5)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在思想认识的误区。虚荣心在作祟:有的考生是为了获取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入党、当干部等,总想考试取得好成绩;有的为赢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同学们的羡慕与尊敬。“面子”上的压力:为不辜负父母亲朋的殷切期望,不让同学、朋友看扁,考差了不好交差,难为情。讲朋友义气:有些考生不是主动作弊,而是碍于同学友谊、朋友义气为同学提供“帮助”,甚至替考,不惜铤而走险。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的驱使:看到其他人作弊成功了,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并坚信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于是也加入了作弊的行列。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顺利毕业乃至就业问题,事关“生死存亡”,冒再大险也值得。
2.从客观因素讲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弄虚作假、欺骗狡诈、投机取巧、惟利是图、贪污腐败行为盛行,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是这些不正之风的集中体现。
(2)学校德育工作滞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依然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一些教师没有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到实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亟待加强;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德育教育工作已不适应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面作用,使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道德素质严重滑坡。
(3)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中国教育依然是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效果的好坏,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的唯一依据,“一考定终身”,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家长为分数而奔波,社会为考试而旋转,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被简单理解成考场上的竞争、分数上的竞争。为此,有些学生为了考出理想的成绩真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不惜铤而走险。同时,在一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达标率”、“升学率”,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在组织考试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考生作弊,甚至直接参与组织作弊,严重毒化了正常的考场风气。
(4)考试制度与考试管理不科学。考试本身的不科学也是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风建设,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考试制度不健全、考试程序不完善、考试责任不明确、考试制度执行不统一,致使监考教师监考不负责任,监考要求不严,考场管理不到位,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给作弊者有可乘之机;监考教师抓住作弊学生后,不报学校处理,纵容了作弊行为,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产生群体效尤现象。
(5)对舞弊行为查处不力。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及相应的处罚措施不到位,《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考试主办者往往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碍于人情关系,或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和集体荣誉,或经不住学生痛哭流涕的求情,往往对舞弊者查处不力,处理不及时、不准确和不严厉,收不到“惩恶”的效果,起不到社会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
“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最普遍、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和途径,‘平等竞争’是国家考试制度的灵魂,‘公开、公平和公正’是国家考试制度的核心理念,考试作弊就是考试腐败,是社会腐败在考试领域的反映”。[3]考试作弊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国家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和广大诚实应考者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公众的诚信理念,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导致学风、教风、校风不正,不利于教学相长,不利于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贯彻执行;
2.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助长了不正之风,败坏了优良的社会风气;
3.导致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公平竞争的平台跨塌,不利于未来人才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4.导致违法乱纪行为大量发生,引发大量社会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及诚信社会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遏止考试作弊的对策
“考试作弊不仅严重损害国家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而且破坏了社会的诚信理念,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4]考试作弊行为考验着我们的考试制度,考验着我们诚实守信的道德防线,也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有效遏止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道考题。
(一) 净化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强化社会责任感
应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全员化动员、宣传和教育,形成净化社会环境的合力。首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学生的荣辱观、是非观、人生观教育。其次,要严厉打击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廓清社会风气。同时,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疾恶如仇的良好环境氛围,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觉抵制并敢于制止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良好社会竞争环境。再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应以身作则,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弘扬正义,敢于同违法乱纪现象和不正当行为作斗争,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树立好榜样。
(二) 加强诚信教育,重塑诚信人生,打造诚信社会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制度,打造诚信社会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从2004年以来,国家普遍实行考试前由考生填写“诚信考试承诺书”的做法,但是作用很有限。单靠道德约束是不能有效规范考试秩序和防止作弊的。应向多数西方国家学习,每个人都有一个伴随其终身的社会诚信号码(相当于信用身份证),记录个人的所有信用表现。同时该记录还被纳入公共信用诚信管理数据库,同个人就业、住房贷款、办理保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挂钩,失信行为一旦被数据库记录,就会留下终生难以抹去的污点,使其明白失信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创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从教育部门的领导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要建立科学、公平、客观、长效的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展现他们各方面的优点和特长,真正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次,要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中应充分体现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特征,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最后,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提出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条件,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身体锻炼轻心理指导的倾向,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不仅在知识上是一流的,而且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准上更是一流的、健康的。
(四) 加强师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以身示范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和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5]。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提高考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体制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把培养人才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6]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中。当代教育责无旁贷的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引导青年学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引导青年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培养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真正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六) 健全考试制度,加强考风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氛围
尽管考试本身存在各种弊端,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发现比考试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考试仍然是评价和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深化教育考试改革,创新考试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规范考试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求考试工作人员应当在考试管理、组织以及命题、制卷、试卷保管、监考、督考、评卷等工作过程中,认真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工作职责。二是规范参加考试人员的行为。
(七) 采用高科技手段,严防死守,减少作弊机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防范作弊,必须采用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打假”。国家级考试可逐步安装身份证检测器、扫描仪、数码相机,以防止替考现象;考场实行电子监控和电子干扰等。但监考人员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监考人员都能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抱极端负责的态度,尽职尽责,足可以有效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
(八) 加强法纪教育,以德治考,以法抑考
为有效遏止考试作弊行为,必须把“以德治考,以法抑考”结合起来,标本兼治。以德治考,即从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入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引导考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要从弘扬校风、端正学风、严肃考风出发,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增强师生“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自觉性。
由于道德手段的非强制性,法律手段仍然是解决考试作弊问题的最终手段。情节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已经明显地涉嫌犯罪,应当依法制裁。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各个地方甚至学校都自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但它们缺少法律的权威性,程序不全、执行不力、轻重不一,甚至出现考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公正的侵犯,违背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公平原则。从目前的情形看,国家必须加强考试法制建设,从法律制度上净化各类考试作弊赖以生存的土壤,并对现行考试选拔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完善,特别是要尽快制定统一的《国家考试法》。通过法律治理手段对各种考试作弊行为进行及时、准确和严厉打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有效遏止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发生,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彪.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考试作弊防范[J].河北自学考试, 2007,(2):28.
[2]王忻. 美国怎样防考试舞弊[N].环球时报, 2004年6月28日第24版.
[3][4]李化德,李亦成.治理考试作弊应当纳入法律规范[J].考试研究,2007,(2):17,19.
[5]金昌.教书育人的科学含义及其途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1):117.
[6]王哲平.思想道德教育与“四有”新人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199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