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全球化语境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电影为手段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消费文化等,将西方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各地,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产业发展。为此,应深入研究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推进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中国电影 跨文化 好莱坞 民族化
电影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也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比如,美国就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将美国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如约翰·福特导演所言,对好莱坞电影的最佳理解就是,与其将它看成地理位置,不如将之看成意识形态。因而深入探究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电影是融合文学、艺术、舞蹈、绘画等为一体的视听艺术,也是继建筑、音乐、绘画等之后的“第七艺术”。20世纪后期,全球化成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技术、科技、资本、人才、文化等都突破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整合。电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以电影为手段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消费文化等。“第一世界文化越来越向第三世界文化渗透……重视影响着弱势文化的发展”。因而,应深入探究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总是禁锢于意识形态之中,缺乏国际性与时代性,不能与世界电影艺术相接轨,直到上世纪末期,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回顾中国电影史,每部中国电影都是对外文化传播的符号,比如,1935年获得国际电影展荣誉奖的《渔光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普通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现状;1950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影片《中华女儿》《赵一曼》,向世界人民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上世界影坛,比如,《红高粱》《香魂女》《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影片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电影视角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景观,开拓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电影大奖。这些斩获国际获奖的中国电影往往有着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等特征,以张艺谋电影为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色彩,带给西方观众一种神秘的东方审美体验。
1 创作模式化。近年来,中国电影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审美理念、题材选择、思想主题、色彩运用、画面构图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以爱情为影片主题、武打为内容,颂扬了张扬个性、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武术、竹海、古建筑等表达了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为中国电影国际化提供了许多经验。此后,《功夫》《英雄》《霍元甲》《十面埋伏》等影片都借鉴了《卧虎藏龙》的制作模式,特别是电影《英雄》以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物表情或面部特写为手段,以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以长镜头表现武术打斗过程,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创造,也导致国外观众审美疲劳,并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 拼接痕迹明显。当前,中国电影多以西方电影的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等包装中国元素,以壮丽的自然风光、气势恢弘的宫殿、格调高雅的器皿等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满足国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并未深层次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也未宣扬中庸无为的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等。比如,冯小刚的古装剧《夜宴》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翻版,以中国宫廷斗争的方式再现了人性的卑劣与崇高,表现了权力欲望下的爱情悲剧。但片中的许多中国元素并未得到合理运用,比如,越人歌是一种表达情感交流的民间诗歌,原本与爱情并无关系,在片中却被用于表达无法获得爱情的寂寞和空虚,很容易让国外观众误读或曲解中国文化。
3 情节线索单薄。中国电影多采用离合型的叙事结构,以时间顺序连接故事情节,以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时空重复强化空间的象征意义。而美国好莱坞大片多采用四段式的故事结构,故事情节变化较多,多用蒙太奇手法推动剧情发展。中西方电影在情节线索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以致于许多中国电影因情节性不强、缺乏文化联想等无法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
4 思想主题阴郁。近年来,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多为小制作或未通过审核的影片,这些影片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刻反思。比如,《我的父亲母亲》《白鹿原》《孔雀》等应影片都反映了社会变革中的亲情、爱情、友情等问题,展现了普通人痛苦、迷茫、无奈的生存状态,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而《苏州河》《天注定》《白日火焰》等影片反映了社会转型中人们的焦虑、茫然、压抑等,揭示了人性的阴暗与丑陋。这些影片多以中国的负面问题、贫穷丑陋、怪异民俗等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并未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三 提高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方法策略
1 立足本土文化,保持民族风格。在国际影坛上,好莱坞影片以自由宽松、风趣幽默、个人主义等为基本内容,通过多样化的电影手法表达这些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审美习惯与价值观念,并占据了国际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比如,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影片都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电影艺术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都纷纷模仿美国好莱坞的商业模式,以精美的电影画面、独特的电影特技等获得观众的青睐。中国电影就学习和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比如,《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开启了“中国式商业大片”时代,但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票房收入与影片口碑常形成剧烈反差。究其原因,中国大片在学习好莱坞电影中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精神的把握。 因而,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应摆正自己的立场,不断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仁”、“善”、“礼”等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品牌。如电影《黄土地》中,陈凯歌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悲悯的故事中寄寓了导演对民族精神的思索……标新立异的色彩和构图震惊世界”,获得了西方观众的认可。
近年来,中国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各种经济峰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文化形象都有了较大提升,这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世界关注,也为中国电影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正如路易·丹维尔所言,“全球化缩短了国家、民族之间的距离……电影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但是,当前流行的华语电影并未传达美好中国、幸福中国、和谐中国等民族文化,更多地传达了“乡土中国”、“封闭中国”、“神秘中国”、“武侠中国”等虚幻的中国影像,以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心理期待和社会想象,这无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因而,应调整中国电影的文化定位,挖掘具有普世价值的民族文化,宣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 对民族元素进行国际表达。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折扣”是不可避免的文化问题,所谓文化折扣是指由于价值观、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民风民俗、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学、电视剧、电影等,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很难获得认同,产生“不可读”、“被误读”等问题。正如专家所言,“一般而言,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这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碰到的坎”。中国功夫片、武侠电影等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获得国外观众的青睐,就在于这类影片的“文化折扣”较少。
因而,中国电影要立足于世界影坛,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但是不能陷入民族本位主义窠臼,而应剔除“晦涩的、难以沟通”的传统价值观,挖掘“可以转换”的文化价值观,学会用国际化语言讲自己本土故事,向受众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内心情感、价值理想等。比如,王全安执导的电影《团圆》以一对老人的生活经历与个人命运为主线,讲述了海峡两岸亲人重逢的故事,表达了海峡两岸渴望国家统一、家庭团圆的宏大主题,这段浓浓的“乡愁”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打动了柏林电影节所有的评委。
3 善于运用其他文化元素。“任何电影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用人们都能理解的表情和手势”。美国好莱坞电影就善于运用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比如,在电影《埃及艳后》中,导演将目光聚焦于古老的尼罗河,讲述了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的传奇人生经历。近年来,许多好莱坞大片开始运用中国元素,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都以中国元素赢得了受众的青睐,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其实,中国电影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化元素,比如,张石川导演的《新茶花》、侯曜导演的《弃妇》、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等,都是对西方文学名著的跨文化改编。此外,许多中国电影还启用了国外明星,选用异域文化场景,通过这些“他者”元素进行艺术表达。因而,在电影制作中,应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元素,选择全球性的电影题材,努力寻求文化平衡。
4 处理好商业性与艺术性。当前,电影艺术必须摆脱精英文化的思想束缚,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比如,《菊豆》《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影片之所以能获得国际好评,就在于这些影片不仅批判了专制文化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还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此外,在电影开拍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选择明星演员以吸引观众眼球,在影片放映前要进行市场宣传,热映之后要进行后续的商业运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效果,推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对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应分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种种问题,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2] 杜芳、王松岩:《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重品〈卧虎藏龙〉》,《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3]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4] 游建西:《近代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刍议》,《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 邓天颖:《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巧实力”解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陈璐,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关键词:中国电影 跨文化 好莱坞 民族化
电影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也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比如,美国就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将美国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如约翰·福特导演所言,对好莱坞电影的最佳理解就是,与其将它看成地理位置,不如将之看成意识形态。因而深入探究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电影是融合文学、艺术、舞蹈、绘画等为一体的视听艺术,也是继建筑、音乐、绘画等之后的“第七艺术”。20世纪后期,全球化成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技术、科技、资本、人才、文化等都突破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和整合。电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以电影为手段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消费文化等。“第一世界文化越来越向第三世界文化渗透……重视影响着弱势文化的发展”。因而,应深入探究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总是禁锢于意识形态之中,缺乏国际性与时代性,不能与世界电影艺术相接轨,直到上世纪末期,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回顾中国电影史,每部中国电影都是对外文化传播的符号,比如,1935年获得国际电影展荣誉奖的《渔光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普通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现状;1950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影片《中华女儿》《赵一曼》,向世界人民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上世界影坛,比如,《红高粱》《香魂女》《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影片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电影视角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景观,开拓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电影大奖。这些斩获国际获奖的中国电影往往有着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等特征,以张艺谋电影为例,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色彩,带给西方观众一种神秘的东方审美体验。
1 创作模式化。近年来,中国电影借鉴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审美理念、题材选择、思想主题、色彩运用、画面构图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以爱情为影片主题、武打为内容,颂扬了张扬个性、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武术、竹海、古建筑等表达了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为中国电影国际化提供了许多经验。此后,《功夫》《英雄》《霍元甲》《十面埋伏》等影片都借鉴了《卧虎藏龙》的制作模式,特别是电影《英雄》以壮阔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物表情或面部特写为手段,以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以长镜头表现武术打斗过程,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创造,也导致国外观众审美疲劳,并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2 拼接痕迹明显。当前,中国电影多以西方电影的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等包装中国元素,以壮丽的自然风光、气势恢弘的宫殿、格调高雅的器皿等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满足国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并未深层次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也未宣扬中庸无为的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等。比如,冯小刚的古装剧《夜宴》就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翻版,以中国宫廷斗争的方式再现了人性的卑劣与崇高,表现了权力欲望下的爱情悲剧。但片中的许多中国元素并未得到合理运用,比如,越人歌是一种表达情感交流的民间诗歌,原本与爱情并无关系,在片中却被用于表达无法获得爱情的寂寞和空虚,很容易让国外观众误读或曲解中国文化。
3 情节线索单薄。中国电影多采用离合型的叙事结构,以时间顺序连接故事情节,以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时空重复强化空间的象征意义。而美国好莱坞大片多采用四段式的故事结构,故事情节变化较多,多用蒙太奇手法推动剧情发展。中西方电影在情节线索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以致于许多中国电影因情节性不强、缺乏文化联想等无法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
4 思想主题阴郁。近年来,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多为小制作或未通过审核的影片,这些影片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刻反思。比如,《我的父亲母亲》《白鹿原》《孔雀》等应影片都反映了社会变革中的亲情、爱情、友情等问题,展现了普通人痛苦、迷茫、无奈的生存状态,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而《苏州河》《天注定》《白日火焰》等影片反映了社会转型中人们的焦虑、茫然、压抑等,揭示了人性的阴暗与丑陋。这些影片多以中国的负面问题、贫穷丑陋、怪异民俗等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并未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三 提高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方法策略
1 立足本土文化,保持民族风格。在国际影坛上,好莱坞影片以自由宽松、风趣幽默、个人主义等为基本内容,通过多样化的电影手法表达这些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审美习惯与价值观念,并占据了国际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比如,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影片都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电影艺术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都纷纷模仿美国好莱坞的商业模式,以精美的电影画面、独特的电影特技等获得观众的青睐。中国电影就学习和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比如,《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开启了“中国式商业大片”时代,但是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票房收入与影片口碑常形成剧烈反差。究其原因,中国大片在学习好莱坞电影中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精神的把握。 因而,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应摆正自己的立场,不断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仁”、“善”、“礼”等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品牌。如电影《黄土地》中,陈凯歌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悲悯的故事中寄寓了导演对民族精神的思索……标新立异的色彩和构图震惊世界”,获得了西方观众的认可。
近年来,中国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各种经济峰会,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文化形象都有了较大提升,这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世界关注,也为中国电影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正如路易·丹维尔所言,“全球化缩短了国家、民族之间的距离……电影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但是,当前流行的华语电影并未传达美好中国、幸福中国、和谐中国等民族文化,更多地传达了“乡土中国”、“封闭中国”、“神秘中国”、“武侠中国”等虚幻的中国影像,以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心理期待和社会想象,这无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因而,应调整中国电影的文化定位,挖掘具有普世价值的民族文化,宣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 对民族元素进行国际表达。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折扣”是不可避免的文化问题,所谓文化折扣是指由于价值观、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民风民俗、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学、电视剧、电影等,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很难获得认同,产生“不可读”、“被误读”等问题。正如专家所言,“一般而言,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这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必然碰到的坎”。中国功夫片、武侠电影等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获得国外观众的青睐,就在于这类影片的“文化折扣”较少。
因而,中国电影要立足于世界影坛,走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但是不能陷入民族本位主义窠臼,而应剔除“晦涩的、难以沟通”的传统价值观,挖掘“可以转换”的文化价值观,学会用国际化语言讲自己本土故事,向受众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内心情感、价值理想等。比如,王全安执导的电影《团圆》以一对老人的生活经历与个人命运为主线,讲述了海峡两岸亲人重逢的故事,表达了海峡两岸渴望国家统一、家庭团圆的宏大主题,这段浓浓的“乡愁”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打动了柏林电影节所有的评委。
3 善于运用其他文化元素。“任何电影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用人们都能理解的表情和手势”。美国好莱坞电影就善于运用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比如,在电影《埃及艳后》中,导演将目光聚焦于古老的尼罗河,讲述了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的传奇人生经历。近年来,许多好莱坞大片开始运用中国元素,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都以中国元素赢得了受众的青睐,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其实,中国电影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化元素,比如,张石川导演的《新茶花》、侯曜导演的《弃妇》、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等,都是对西方文学名著的跨文化改编。此外,许多中国电影还启用了国外明星,选用异域文化场景,通过这些“他者”元素进行艺术表达。因而,在电影制作中,应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元素,选择全球性的电影题材,努力寻求文化平衡。
4 处理好商业性与艺术性。当前,电影艺术必须摆脱精英文化的思想束缚,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比如,《菊豆》《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影片之所以能获得国际好评,就在于这些影片不仅批判了专制文化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还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此外,在电影开拍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选择明星演员以吸引观众眼球,在影片放映前要进行市场宣传,热映之后要进行后续的商业运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效果,推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对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应分析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种种问题,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2] 杜芳、王松岩:《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重品〈卧虎藏龙〉》,《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3]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4] 游建西:《近代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刍议》,《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 邓天颖:《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巧实力”解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陈璐,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