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融融,又到了外出游玩的好时节。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不管到了哪儿,传统小吃的摊子前总是围满了游客,中老年人要怀旧,孩提少年要尝鲜,大家无不吃得津津有味,口水涟涟……今天,我们就以北国天津为例,说说我们那些童年的小零食。
响熟粝糕
一听到“呜——呜——”的小汽笛声,孩子们都知道是卖熟粝糕的来了。不知这寸余碗形的大米面小食是不是津沽之特产,也很难找出一个更为恰当的“li”字来。笔者以为此“粝”字更为妥帖,毕竟这种小吃与加入梨汁的梨糕糖以及天津常吃的糖制“大梨糕”是不同的食品。
卖熟粝糕的小贩一般推辆小车,车上带着煤炉,炉上坐着特制的汽锅桶。紧密的盖顶上有汽嘴一二,此汽嘴又是个响笛,锅中沸水的热气吹响汽笛,同时以热气蒸熟粝糕(也有人以笛音“哩”为由,称“熟哩糕”)。小蒸屉是车制的木型,壁厚,似圆桶状,中间收腰的样子。中空放上小圆竹箅或铝箅。卖者将八成熟半干的米面盛在里面,用刮板刮平,撒些果料或糖料,橘子、香蕉、蜜桃、酸枣粉、白砂糖等,不一而足,各是各味,各是各色。接着,把米糕小屉坐于汽笛之上,直冲的热气一会儿就蒸熟了米糕。
米糕已熟,卖者用小木棒自木屉下口伸人向上一顶,箅子托着米糕便出锅了,卖者常将二三个小木屉一屉压一屉同时坐于锅上,以加快蒸制的速度。
大梨糕糖
“大梨糕,吃了不摔跤——” 这典型的梨糕糖吆喝词不知是哪位发明的,孩子们跌不跌跤似乎与吃糖并无多少关联,吉庆话保平安,人人爱听罢了。现在买块儿糖动不动几角几元,却难给人深刻印象,大梨糕糖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回味。
做大梨糕糖用铜勺熬糖,到似焦非焦出香味的火候时加入干酵母粉,糖汁迅速发胀起来,制糖人起锅倒在石板上,形如大发面糖糕。待糖凉脆后上街小卖。卖者有推小车的,车上放着两三块整块的大梨糕,手拿把小锯条,小孩儿买多少钱的拉多少。也有提前拉好均匀的角块卖的。另有聪明的商贩为了吸引小孩子,在车把下还挂个小松鼠转笼,小动物不停地在里边跑,笼子不停地转,非常有趣。当然,这权且当个活广告罢了。
有趣的是,遇上大梨糕做得不咋样又蒙小孩钱的人,给得少且不对味,有调皮的孩子不免起哄,高喊几嗓“大梨糕,吃了就摔跤”,然后就一溜烟地跑远了。
拔糖
糖稀,古有“饧”之谓,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之《周颂·有瞽》中即有“箫管备齐”的记载。据汉代郑玄注:“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三四十年前,卖拔糖小贩的糖锅中实际上就是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
昔日,小学校门口或孩子扎堆儿的地方,常见有卖拔糖的上年纪小贩。单纯卖拔糖的摊子实在是再小不过了,几块砖头或有个破折叠凳什么的就足矣了。天冷时还得加个小炉给糖加温。也有人为方便流动售卖,干脆在颈间挎个褡裢布兜,兜中套装着小糖锅。
孩子们爱买拔糖多是喜欢那拔劲儿的妙趣,只有拔才好玩好吃。卖者收一二分钱,用两根小竹签或苇管从糖锅里挑蘸些稠糖递给小主顾。孩子们用两根小棍缠着糖绕来绕去,越缠越稠,并能拉出长长的糖丝来。当然,也有的小贩在石板上摊小片拔糖,圆圆的,按“贴”卖的。同时,顺便卖些棒棒糖、酸枣糕(粉)等小食品,一是为多赚点,二是给小孩子换换口味。
崩豆酥脆
把蚕豆用水泡过再炒熟,香酥好嚼,这就是天津人说的“崩豆儿”。那泡蚕豆的水可有讲究,多加以大茴、茴香、桂皮、冰糖、食盐等调味品,甚至有加些保健中药材的。
大人、孩子闲时常买点崩豆吃,磨牙消遣,他们是串胡同卖崩豆的主要顾客。卖者携一分格式玻璃盒子,各味崩豆分置格内,三分五分的每样数几个。据说,当年也有些近郊的农民牵着小毛驴,驴背上驮个两侧缝有二三十格小口袋的褡裢,装满崩豆等干货进城售卖。卖崩豆的小贩吆喝起来挺有韵味,如:“卖崩豆儿的又来了——这是甜崩豆儿呀,那是咸崩豆儿啊——不甜不咸不要钱,去要钱去买崩豆儿。甜的是甜,咸的是咸,不甜不咸不要钱,去要钱去买崩豆儿。”那“豆儿”字声重的同时又是个脆声。为突出崩豆的口味丰富,另有“七十二样咸崩豆”的叫卖声,吆喝中将“七十二样”几个字声拉得很长,抑扬顿挫,煞是好听。另外,逢秋冬之季挎篮子串胡同卖青萝卜的小贩也捎带些崩豆儿,胡同里也传来“崩豆儿——萝卜”的叫卖声。
果干汤
在天津传统的夏令饮品中,梅汤、红果酪之外,一种名谓“果干汤”的冷饮同样为人津津乐道,铺面、摊子及串胡同的皆见售卖。所谓果干汤常用杏干、桃干、柿饼等慢熬制成稠汤,果汁交融,晾凉后冰镇或在汤汁内加碎冰块,有时还要撒些鲜藕片、荸荠片等,按碗卖,十分便宜。
另外,果干汤作为街头的畅销冷饮,还派生出不少其他品种,杏干水、杏干汤即是其中之一。杏干水是用上好的杏干加凉开水泡制而成,生津爽口。杏干汤则相对费些工夫,慢火熬的过程中,干杏干逐渐发开,较之杏干水更有杏味。小贩售卖时,连同软软的杏干一起给孩子们盛到小碗里,再加些白糖,酸甜凉爽,它又兼具了小吃的风味。
酸梅汤
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白糖等加水煮制而成,民间又有“乌梅汤”之谓。酸梅汤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时《帝京景物略》及《金瓶梅词话》中就不乏记载。后来,清宫御膳更加细制改进,并享“清宫异宝”之美誉。
梅汤是夏季消暑的一大佳饮,街面上不乏专事的摊贩。业者煮好梅汤后,滤去渣质,待凉倒入干净的大青花瓷坛内,为保持梅汤的冰凉口味,再把瓷坛放进盛满碎冰的木桶内盖好,冰镇效果很好。卖者在街头巷尾支起大布伞遮荫,好一点的还设有蓝布铺围的桌子,供饮者小憩乘凉。有的卖梅汤的在木桶边插一月形的幌牌,以示梅汤是天亮前刚刚煮好的,绝对新鲜可口。卖者不时敲响手中的“冰盏”,打着“花点儿”招徕生意。
清爽怡人的梅汤在这二年已成为一种畅销的瓶装饮料,外包装还特别注明依传统方法制造,不知那味道较之从前如何。
冰棍败火
夏日里,人们对“冰棍败火”的叫卖声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有的小贩干脆就直呼“败火”。这声音对小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又甜又凉的冰棍没有几个孩子不爱吃的。
旧时,虽然大多数人家的生活水平很低,但冰棍可谓是一种大众消费。3分、5分的,水果、小豆、奶油的,物美价廉。孩子们吃水果和小豆冰棍的居多,一是爽口,二是想着省钱好多吃几根。一些孩子嘴馋,每逢听见“冰棍败火”的吆喝声就磨着大人买,一天三根五根地吃,因此,有的卖冰棍者见到这样的孩子便半打趣半提醒地说:“冰棍败火,闹肚子可别找我。”
卖冰棍绝对是小本生意,他们提着两个保温瓶或推辆小木箱车,走街串巷售卖。那保温瓶是特制的,与家用开水保温瓶类似,但是敞口的,直径约有十几厘米,上下一样粗细。木箱内壁有棉絮被,木箱上部开扇小方盖门,以利保温隔热。 卖冰棍者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趸得太多,因为那时没有冰箱冰柜用来存货。逢阴天下雨,生意可就惨了,即使减价处理卖到天黑也卖不完,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化掉。
响熟粝糕
一听到“呜——呜——”的小汽笛声,孩子们都知道是卖熟粝糕的来了。不知这寸余碗形的大米面小食是不是津沽之特产,也很难找出一个更为恰当的“li”字来。笔者以为此“粝”字更为妥帖,毕竟这种小吃与加入梨汁的梨糕糖以及天津常吃的糖制“大梨糕”是不同的食品。
卖熟粝糕的小贩一般推辆小车,车上带着煤炉,炉上坐着特制的汽锅桶。紧密的盖顶上有汽嘴一二,此汽嘴又是个响笛,锅中沸水的热气吹响汽笛,同时以热气蒸熟粝糕(也有人以笛音“哩”为由,称“熟哩糕”)。小蒸屉是车制的木型,壁厚,似圆桶状,中间收腰的样子。中空放上小圆竹箅或铝箅。卖者将八成熟半干的米面盛在里面,用刮板刮平,撒些果料或糖料,橘子、香蕉、蜜桃、酸枣粉、白砂糖等,不一而足,各是各味,各是各色。接着,把米糕小屉坐于汽笛之上,直冲的热气一会儿就蒸熟了米糕。
米糕已熟,卖者用小木棒自木屉下口伸人向上一顶,箅子托着米糕便出锅了,卖者常将二三个小木屉一屉压一屉同时坐于锅上,以加快蒸制的速度。
大梨糕糖
“大梨糕,吃了不摔跤——” 这典型的梨糕糖吆喝词不知是哪位发明的,孩子们跌不跌跤似乎与吃糖并无多少关联,吉庆话保平安,人人爱听罢了。现在买块儿糖动不动几角几元,却难给人深刻印象,大梨糕糖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回味。
做大梨糕糖用铜勺熬糖,到似焦非焦出香味的火候时加入干酵母粉,糖汁迅速发胀起来,制糖人起锅倒在石板上,形如大发面糖糕。待糖凉脆后上街小卖。卖者有推小车的,车上放着两三块整块的大梨糕,手拿把小锯条,小孩儿买多少钱的拉多少。也有提前拉好均匀的角块卖的。另有聪明的商贩为了吸引小孩子,在车把下还挂个小松鼠转笼,小动物不停地在里边跑,笼子不停地转,非常有趣。当然,这权且当个活广告罢了。
有趣的是,遇上大梨糕做得不咋样又蒙小孩钱的人,给得少且不对味,有调皮的孩子不免起哄,高喊几嗓“大梨糕,吃了就摔跤”,然后就一溜烟地跑远了。
拔糖
糖稀,古有“饧”之谓,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之《周颂·有瞽》中即有“箫管备齐”的记载。据汉代郑玄注:“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三四十年前,卖拔糖小贩的糖锅中实际上就是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
昔日,小学校门口或孩子扎堆儿的地方,常见有卖拔糖的上年纪小贩。单纯卖拔糖的摊子实在是再小不过了,几块砖头或有个破折叠凳什么的就足矣了。天冷时还得加个小炉给糖加温。也有人为方便流动售卖,干脆在颈间挎个褡裢布兜,兜中套装着小糖锅。
孩子们爱买拔糖多是喜欢那拔劲儿的妙趣,只有拔才好玩好吃。卖者收一二分钱,用两根小竹签或苇管从糖锅里挑蘸些稠糖递给小主顾。孩子们用两根小棍缠着糖绕来绕去,越缠越稠,并能拉出长长的糖丝来。当然,也有的小贩在石板上摊小片拔糖,圆圆的,按“贴”卖的。同时,顺便卖些棒棒糖、酸枣糕(粉)等小食品,一是为多赚点,二是给小孩子换换口味。
崩豆酥脆
把蚕豆用水泡过再炒熟,香酥好嚼,这就是天津人说的“崩豆儿”。那泡蚕豆的水可有讲究,多加以大茴、茴香、桂皮、冰糖、食盐等调味品,甚至有加些保健中药材的。
大人、孩子闲时常买点崩豆吃,磨牙消遣,他们是串胡同卖崩豆的主要顾客。卖者携一分格式玻璃盒子,各味崩豆分置格内,三分五分的每样数几个。据说,当年也有些近郊的农民牵着小毛驴,驴背上驮个两侧缝有二三十格小口袋的褡裢,装满崩豆等干货进城售卖。卖崩豆的小贩吆喝起来挺有韵味,如:“卖崩豆儿的又来了——这是甜崩豆儿呀,那是咸崩豆儿啊——不甜不咸不要钱,去要钱去买崩豆儿。甜的是甜,咸的是咸,不甜不咸不要钱,去要钱去买崩豆儿。”那“豆儿”字声重的同时又是个脆声。为突出崩豆的口味丰富,另有“七十二样咸崩豆”的叫卖声,吆喝中将“七十二样”几个字声拉得很长,抑扬顿挫,煞是好听。另外,逢秋冬之季挎篮子串胡同卖青萝卜的小贩也捎带些崩豆儿,胡同里也传来“崩豆儿——萝卜”的叫卖声。
果干汤
在天津传统的夏令饮品中,梅汤、红果酪之外,一种名谓“果干汤”的冷饮同样为人津津乐道,铺面、摊子及串胡同的皆见售卖。所谓果干汤常用杏干、桃干、柿饼等慢熬制成稠汤,果汁交融,晾凉后冰镇或在汤汁内加碎冰块,有时还要撒些鲜藕片、荸荠片等,按碗卖,十分便宜。
另外,果干汤作为街头的畅销冷饮,还派生出不少其他品种,杏干水、杏干汤即是其中之一。杏干水是用上好的杏干加凉开水泡制而成,生津爽口。杏干汤则相对费些工夫,慢火熬的过程中,干杏干逐渐发开,较之杏干水更有杏味。小贩售卖时,连同软软的杏干一起给孩子们盛到小碗里,再加些白糖,酸甜凉爽,它又兼具了小吃的风味。
酸梅汤
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白糖等加水煮制而成,民间又有“乌梅汤”之谓。酸梅汤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时《帝京景物略》及《金瓶梅词话》中就不乏记载。后来,清宫御膳更加细制改进,并享“清宫异宝”之美誉。
梅汤是夏季消暑的一大佳饮,街面上不乏专事的摊贩。业者煮好梅汤后,滤去渣质,待凉倒入干净的大青花瓷坛内,为保持梅汤的冰凉口味,再把瓷坛放进盛满碎冰的木桶内盖好,冰镇效果很好。卖者在街头巷尾支起大布伞遮荫,好一点的还设有蓝布铺围的桌子,供饮者小憩乘凉。有的卖梅汤的在木桶边插一月形的幌牌,以示梅汤是天亮前刚刚煮好的,绝对新鲜可口。卖者不时敲响手中的“冰盏”,打着“花点儿”招徕生意。
清爽怡人的梅汤在这二年已成为一种畅销的瓶装饮料,外包装还特别注明依传统方法制造,不知那味道较之从前如何。
冰棍败火
夏日里,人们对“冰棍败火”的叫卖声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有的小贩干脆就直呼“败火”。这声音对小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又甜又凉的冰棍没有几个孩子不爱吃的。
旧时,虽然大多数人家的生活水平很低,但冰棍可谓是一种大众消费。3分、5分的,水果、小豆、奶油的,物美价廉。孩子们吃水果和小豆冰棍的居多,一是爽口,二是想着省钱好多吃几根。一些孩子嘴馋,每逢听见“冰棍败火”的吆喝声就磨着大人买,一天三根五根地吃,因此,有的卖冰棍者见到这样的孩子便半打趣半提醒地说:“冰棍败火,闹肚子可别找我。”
卖冰棍绝对是小本生意,他们提着两个保温瓶或推辆小木箱车,走街串巷售卖。那保温瓶是特制的,与家用开水保温瓶类似,但是敞口的,直径约有十几厘米,上下一样粗细。木箱内壁有棉絮被,木箱上部开扇小方盖门,以利保温隔热。 卖冰棍者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趸得太多,因为那时没有冰箱冰柜用来存货。逢阴天下雨,生意可就惨了,即使减价处理卖到天黑也卖不完,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