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难。本文从以《月相变化》一课为例,通过“观月相—画月相—探月相—改月相”构成的活动链,结合学生学情,通过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成因、规律展开切实深入的研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学科学课中,六下的《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传统内容,学生对月相记录、月相成因及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难度较大。对于月相这样一个自然现象,尽管常见但学生却不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对月相成因及变化规律的理解到底难在何处?我想,一则是对现在的孩子缺乏吸引,二则是理解月相缺乏天体空间概念。因此,让学生去亲身经历这个活动,才有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本文以《月相变化》一课教学为例,将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的教学,以学情为出发点,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对教材编排进行灵活变动,通过“观月相-探月相-改月相”构成的活动链,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象观察、模拟探究、反思成真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观月相
探究学习不是单有兴趣就行的,探究过程本身需要持久的耐心和理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情境化的创设,对兴趣的深化在月相知识学习至关重要。
(一)月相观察记录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
教材中月相观察记录活动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后半段,属于新课上完之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延伸到课外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长周期探究活动。所谓长周期探究活动,叶晓林教师曾经说过“不囿于课堂40分钟的时空藩篱,需要超越科学探究的‘建筑围墙’,开展课内外联动的探究。”
在小学科学课中,六下的《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传统内容,学生对月相记录、月相成因及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难度较大。对于月相这样一个自然现象,尽管常见但学生却不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对月相成因及变化规律的理解到底难在何处?我想,一则是对现在的孩子缺乏吸引,二则是理解月相缺乏天体空间概念。因此,让学生去亲身经历这个活动,才有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本文以《月相变化》一课教学为例,将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的教学,以学情为出发点,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对教材编排进行灵活变动,通过“观月相-探月相-改月相”构成的活动链,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象观察、模拟探究、反思成真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观月相
探究学习不是单有兴趣就行的,探究过程本身需要持久的耐心和理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情境化的创设,对兴趣的深化在月相知识学习至关重要。
(一)月相观察记录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
教材中月相观察记录活动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后半段,属于新课上完之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延伸到课外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是一个长周期探究活动。所谓长周期探究活动,叶晓林教师曾经说过“不囿于课堂40分钟的时空藩篱,需要超越科学探究的‘建筑围墙’,开展课内外联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