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明明今年5岁,出生后1个月左右因出现全身红疹伴剧烈瘙痒,被诊断患有“湿疹”。5年来,明明父母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用过很多药膏(含激素的、不含激素的),但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用药后稍好转,停药后皮疹又“卷土重來”,令明明全家苦恼不已。每次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明妈妈都会问医生:“我的孩子是得了湿疹吗?为什么用了药仍然反复发作呢?”
医生的话:根据明明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判断,他患的可能是特应性皮炎,而不是单纯的皮肤湿疹。这两种病症状类似,但治疗策略完全不同。很多人对特应性皮炎知之甚少,从而导致该病漏诊、误诊率较高。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倾向于外源性因素(如接触染发剂等物质)引起,遗传性不明确,仅表现为炎性皮疹伴瘙痒,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无其他器官异常。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复发性疾病,常起病于婴儿期,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伴有明显瘙痒和皮肤干燥。随年龄增长,部分患儿的病情可逐步缓解,部分患儿则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除皮疹外,患儿常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即人们俗称的“过敏体质”,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清IgE升高。
由于临床表现相似,故长期以来,很多老百姓甚至临床医生都将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混为一谈。近年来,“湿疹与特应性皮炎是否可以画等号”亦成为广受关注的争议性话题。
虽然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均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有关,有着共同的诱因(如精神紧张、疲劳、情绪变化、感染、气候变化、动物皮毛刺激、多汗、搔抓等)和病理基础(皮肤屏障缺陷或受损、皮肤炎症),临床表现也很相似,但两者存在不少不同之处。比如: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结膜炎,而湿疹患者很少合并这些疾病;特应性疾病不仅可累及皮肤,还可有其他系统受累,是一种综合征,而湿疹仅有皮肤病变,属于症状描述性诊断。特应性皮炎有遗传倾向,但湿疹不具备此特征。临床观察发现,在进一步询问家族史、发病情况、皮疹表现,进行相关检查后,相当部分长期不愈的“湿疹”,其实是特应性皮炎。
近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尤其“偏爱”婴幼儿和青少年,成人患病率稍低(约4.6%)。据估算,目前我国有7000万~8000万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应性皮炎病程长、病情反复、瘙痒剧烈,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较大困扰,还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由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甚至部分医生对特应性皮炎认识不足,故误诊、漏诊、治疗不规范、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屡见不鲜。
根据患者年龄,特应性皮炎可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少年与成人期(12~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四个阶段的皮损类型和皮损部位明显不同。婴儿期皮损偏急性皮炎,炎症渗出明显,以头面部为主,可累及全身;儿童期皮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青少年与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局限于四肢皱褶处。中医所说的“四腕风”形象地描述了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分布特点。
存在湿疹样皮损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6个月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或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就医,医生需要通过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斑贴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遵循分级治疗的原则:在保湿、润肤的基础上,轻中度患者以外用药为主,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中重度患者除外用药外,必要时还需要系统治疗。随着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型治疗药物不断问世。目前已有两款新药在国内上市:一是外用的非激素类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二是用于重症患者的注射用靶向生物制剂。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衣、食、住、行、洗”是否得当,均会对疾病的疗效和控制状况产生明显影响。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家长应认真做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存在缺陷,需要终身应用润肤剂;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引起皮肤屏障受损的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如用过烫的水洗澡、沐浴时间过长、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及沐浴露等;洗澡后应尽快使用合适的润肤剂,必要时可使用2次以上;日常穿着的衣物应为透气的纯棉材质,避免穿着化纤类等不透气的衣服;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衣物、床单、被套等应经常换洗,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和焦虑。婴幼儿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辅食要少量、逐一添加,喂食时避免食物外溢,以免刺激口周皮肤诱发皮疹。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过敏有关,故很多患者都会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然而,不少患者在拿到检查报告后,却感到十分困惑:我吃了十几年的鸡蛋,从来都不过敏,但检查结果却提示“强阳性”,是否意味着我今后再也不能吃鸡蛋了?我的检查结果提示“虾阴性”,说明我以后可以随意吃虾,不用再忌口了?
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食物过敏原检查的结果呢?一般地说,“阴性结果”比“阳性结果”可靠。也就是说,如果检查结果提示鱼、虾、牛肉为“阴性”,说明这些食物是可以食用的,或者说明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如果检查结果提示鱼、虾、牛肉为“阳性”,说明患者对这些食物可能过敏(“真阳性”),也可能不过敏(“假阳性”)。最终的判断方法是:如果患者吃了“阳性”食物后诱发或加重了疾病,那就是真过敏,日后不宜再食用;如果患者吃了“阳性”食物后没有诱发或加重疾病,那就是假阳性,说明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可以放心食用。
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以儿童居多,不恰当或过度的忌口会影响患儿的营养乃至生长发育,故忌口一定要科学、合理。
顾 军
医生的话:根据明明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判断,他患的可能是特应性皮炎,而不是单纯的皮肤湿疹。这两种病症状类似,但治疗策略完全不同。很多人对特应性皮炎知之甚少,从而导致该病漏诊、误诊率较高。
常被混淆的两种病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倾向于外源性因素(如接触染发剂等物质)引起,遗传性不明确,仅表现为炎性皮疹伴瘙痒,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无其他器官异常。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复发性疾病,常起病于婴儿期,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样皮疹为主要表现,伴有明显瘙痒和皮肤干燥。随年龄增长,部分患儿的病情可逐步缓解,部分患儿则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除皮疹外,患儿常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即人们俗称的“过敏体质”,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清IgE升高。
由于临床表现相似,故长期以来,很多老百姓甚至临床医生都将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混为一谈。近年来,“湿疹与特应性皮炎是否可以画等号”亦成为广受关注的争议性话题。
虽然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均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有关,有着共同的诱因(如精神紧张、疲劳、情绪变化、感染、气候变化、动物皮毛刺激、多汗、搔抓等)和病理基础(皮肤屏障缺陷或受损、皮肤炎症),临床表现也很相似,但两者存在不少不同之处。比如: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结膜炎,而湿疹患者很少合并这些疾病;特应性疾病不仅可累及皮肤,还可有其他系统受累,是一种综合征,而湿疹仅有皮肤病变,属于症状描述性诊断。特应性皮炎有遗传倾向,但湿疹不具备此特征。临床观察发现,在进一步询问家族史、发病情况、皮疹表现,进行相关检查后,相当部分长期不愈的“湿疹”,其实是特应性皮炎。
迁延难愈的特应性皮炎
近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尤其“偏爱”婴幼儿和青少年,成人患病率稍低(约4.6%)。据估算,目前我国有7000万~8000万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特应性皮炎病程长、病情反复、瘙痒剧烈,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较大困扰,还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由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甚至部分医生对特应性皮炎认识不足,故误诊、漏诊、治疗不规范、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屡见不鲜。
根据患者年龄,特应性皮炎可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少年与成人期(12~60岁)、老年期(60岁以上)。四个阶段的皮损类型和皮损部位明显不同。婴儿期皮损偏急性皮炎,炎症渗出明显,以头面部为主,可累及全身;儿童期皮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青少年与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局限于四肢皱褶处。中医所说的“四腕风”形象地描述了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分布特点。
正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
存在湿疹样皮损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6个月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或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就医,医生需要通过询问病史、家族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斑贴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
“分级治疗”是原则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一般遵循分级治疗的原则:在保湿、润肤的基础上,轻中度患者以外用药为主,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中重度患者除外用药外,必要时还需要系统治疗。随着医学界对特应性皮炎认识的不断深入,新型治疗药物不断问世。目前已有两款新药在国内上市:一是外用的非激素类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二是用于重症患者的注射用靶向生物制剂。
“衣、食、住、行、洗”有讲究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衣、食、住、行、洗”是否得当,均会对疾病的疗效和控制状况产生明显影响。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家长应认真做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存在缺陷,需要终身应用润肤剂;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引起皮肤屏障受损的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如用过烫的水洗澡、沐浴时间过长、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及沐浴露等;洗澡后应尽快使用合适的润肤剂,必要时可使用2次以上;日常穿着的衣物应为透气的纯棉材质,避免穿着化纤类等不透气的衣服;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衣物、床单、被套等应经常换洗,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和焦虑。婴幼儿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辅食要少量、逐一添加,喂食时避免食物外溢,以免刺激口周皮肤诱发皮疹。
延伸阅读:食物过敏原检测报告解读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过敏有关,故很多患者都会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然而,不少患者在拿到检查报告后,却感到十分困惑:我吃了十几年的鸡蛋,从来都不过敏,但检查结果却提示“强阳性”,是否意味着我今后再也不能吃鸡蛋了?我的检查结果提示“虾阴性”,说明我以后可以随意吃虾,不用再忌口了?
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食物过敏原检查的结果呢?一般地说,“阴性结果”比“阳性结果”可靠。也就是说,如果检查结果提示鱼、虾、牛肉为“阴性”,说明这些食物是可以食用的,或者说明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如果检查结果提示鱼、虾、牛肉为“阳性”,说明患者对这些食物可能过敏(“真阳性”),也可能不过敏(“假阳性”)。最终的判断方法是:如果患者吃了“阳性”食物后诱发或加重了疾病,那就是真过敏,日后不宜再食用;如果患者吃了“阳性”食物后没有诱发或加重疾病,那就是假阳性,说明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可以放心食用。
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以儿童居多,不恰当或过度的忌口会影响患儿的营养乃至生长发育,故忌口一定要科学、合理。
顾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