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后殿进入佳境
这次进白马寺之前,对白马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名副其实地成了旅游景区,对旅游购物市场进行了规范化的建设,新建了景区大门,圈起了围墙,游客出入的景区通道不再直面山门。购物摊点全部划在景区之外,变得秩序井然,各有其屋其棚,追着游客兜售旅游纪念品真假古玩与香火的现象几乎看不到,购物不再有压力,而且市场成了新亮点。我没像上两次来那样,直接从山门进去,按序游罢再出来,而是从寺的后面开始逛起的。贴着寺墙走到南头,再从西向东走。走后面,进入寺区,首先看到的是一根半丁字形木桩上吊着的“止语茶舍”的牌子。茶舍名字有禅意,而我的理解很浅白,就是静静喝茶别说话的意思。那地方还真的很静,听不到人语,是人们对佛有种自觉的虔诚,还是那个小环境的濡染感召?那小环境营造得太幽谧宁静,杂树碧杉、绿灌修竹,处处溢满静的本质,让人不好意思开口。木桩旁是一条由碎石子儿和三排石磨盘铺起的小道,颇有创意,石磨和路头木制草顶小门楼勾画出浓浓的乡野味道,秀竹苇柴篱笆又为这味道添了浓浓的一笔,是带人入禅境的意思吧。这茶舍肯定是我上次来时没有的,感觉挺好,有点儿山林古寺中的士大夫气,文人骚客小情调的儒雅美景。顺茶舍旁的路,看花看草地继续往东走,自己陡然间有点犯懵,眼前出现的建筑觉得上两次来都未曾见过,但绝不是新添的,那是一座高台殿宇,西面的台墙砖底大上小,大的像城墙砖,小的就是普通砖,小砖本是青灰色,却覆着一层朱砂红,红墙面上有一道道粗粗的横的或竖的白浆痕迹,像给墙打过补丁,而与上面殿堂山墙面衔接处的砖明显地多已蚀损破碎,是颇有沧桑感的岁久年深的老墙。再往东,殿宇的后墙干脆就赤裸裸的破损态,有一大片是要快塌了似的,用很多不算细的树桩支撑着。老物件了啊!怎么对此没有记忆呢?是隔得时间太长了?还是上两次来过于走马观花没有注意到?这座建筑是很气派也很有特色的,看到的残墙高台擎举着殿。台叫清凉台,殿叫毗卢阁,它是坐北朝南的,在中轴线的最北端。绕清凉台到正面,看到一座砖石结构的单孔拱券顶的过街桥,过街桥一侧是上桥的石作踏道,桥连清凉台和前面的接引殿,桥高洞窄,在清凉台与接引殿的夹持中色暗年深,栏杆望柱虽是新修过的,却流溢出浓浓的古意,是桥的造型、拱券石、桥基砖的苍老与山门的浑然一体使然,几株嫩柏在老桥两侧挺躯展冠,这景就显得格外动人。上桥,面北进毗卢阁院,桥头横卧小山门,门在台上,门前桥上皆铺的是青石,小空间内容丰富,层次错落有致,门内崇阁伟殿,一目难以览尽,崇伟中有种神秘的味道。阁是重修过的,已全然见新,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苍古之韵。毗卢阁处还有一古,在清凉台的西侧,那是一组唐朝的巨型殿柱柱础。柱础贴墙一字排列,每柱均加了石护栏。础石已残破,础石之身隐于地下,只露础石面,粗望一时不知何物,知后浮想联翩。毗卢阁清凉台的两端各有一组建筑,西为释源陈展馆、法宝阁,东为释源美术馆、藏经楼。这对称的两组建筑造型、结构几乎是一样的,法宝阁藏经楼在上,陈展馆、美术馆在下,以馆为台,馆门洞上是桥,两侧的斜桥拐上去通到门洞上的桥入楼入阁,桥均筑石护栏。只是不知道这两组建筑是依旧貌翻新的还是新设计建造的,从展馆内的情形看它们应是全新建筑,这是因为展馆太是现代展馆了,与古典室内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白马寺春秋
释源、佛教释源、佛教祖庭都指的是洛阳白马寺,与华夏首刹、中国第一古刹的称谓性质相同。释,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佛祖,在泛指佛教的意义上,释源是中国佛教之源佛教之祖的意思吧。白马寺释源展陈馆内,游客可通过图片和文字系统地了解白马寺史、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及海外佛教的重大影响。
首到西天取经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唐代高僧玄奘,这对多次去过白马寺的人不是新闻。佛教进入中国始于汉代。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丈六金人,戴发光的项圈儿在殿前飞舞,上朝时让大臣们帮他解梦,闻说西方有大神曰佛,而此事千年前就有记载,刻在碑上,说千年后佛到东土,现而今已是千年了,正应着圣上您这个梦。刘庄感受到自己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派出十几人的使团去西天请佛求法。汉代西天取经的故事很平淡,史料只记载了这件事,却没有略为详细的情节细节流传下来,更没有人把它演绎成《西游记》这样的文学作品让这次西天取经家喻户晓,西天取经的风光就只能让唐僧占尽了。还有,东汉的西天取经,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在丝绸之路史上占据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在大众中也是比较模糊的事。取经者是汉永平八年出发的,行至大月氏国,在大月氏国碰到在大月氏国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师,从他们手里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佛像,那佛像与汉明帝所梦金人相像,印度也就不必去了,就此把二位大师请到了洛阳,这已是汉永平十年的事。汉明帝亲自迎接了他们,安排他们在鸿胪寺住下,第二年,也就是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了院落安置他们,此院被称为寺,佛经是由白马一路驮来的,此寺就称为了白马寺。寺,在白寺之前与佛无关,本是官署的名称,寺级官署有五:大理寺(最高法院)、太常寺(掌宗庙礼仪之所)、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主管并接待外宾)之类,白马寺以寺称,等级是很高的了,与中央五寺级别相等,足见汉明帝对佛教的重视程度。寺对初建的白马寺来说就是个招待所,是安置印度高僧的精舍,寺这个名称由白马寺精舍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几大官署并称了一段时期,至今已是佛教庙宇的专有名称了,寺就是佛庙,佛庙就是寺。白马寺为中国佛教建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