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名村青白口
青白口村就在109国道68公里处。头一次路过这里时是被它的山石所吸引。它的山石很怪,崖壁上大面积裸露的岩石颇为与众不同,颜色上有黑的、黑灰的、褐黄铁赤的、乳白的。面积大,气势大,石间几乎无土层无草木,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傍着道路,守着沟谷河流,在植物绿色的烘托与包围中张扬个性的风姿,不容人不动心。
有意在网上查了青白口条目,惊着了。地质学上的一个重要名词就是以这个村的名称命名的——青白口纪。青白口这个河谷地带的普通小山村,因地质学的概念而成为世界名村。它特别诱引我的,则是在翻阅《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中的一个发现:青白口村是许多红色传奇的发生地、厚载地。
民办的红色纪念馆
青白口村的村口东侧宣传墙上有着青白口村最鲜明的红色旅游标志。路口西有一幢小院,墙上书“平西青白口村革命星火燎原之地”字样。进院,见房顶上横“1932平西中共宛平县委青白口村革命抗战中心史馆”牌。迎出来的主人身穿旧军装,身板、气质很有军人风范,他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展馆。这是三间东房两间南房构成的拐尺形的展馆。展馆内外装修比较简陋,但展品内容丰富,革命文物多种多样,展台展柜上,奖给战斗英雄的一排排功勋章、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事教科书、识字课本、延安的钱票、焦若愚赠给警卫员的军刀、开国将领的亲笔题词、平西游击队队长用的第一件武器——火统、沿河口游击队用过的大片刀、战场上缴获的刻有冈村宁次名字的日本军刀……
当听说这是院主个人办的抗战纪念馆,而且参观不收费时我既惊讶又感动。院主人叫魏甫瀛,60多岁了,父亲是当年焦若愚的警卫员,后进入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1947年伤残后离开部队。魏甫瀛3岁起就听父亲讲青白口的革命斗争故事,在父亲、母亲和父亲战友们的熏陶下长大。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一定要建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那些为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人们,他卖掉了村中心的三间老房,申请了贷款,在镇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村南头的宅基地上盖起了新房,辟出三间东房创办了“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展馆开展时,区领导、镇领导和乡亲们都来祝贺。
对于一个五口之家、每年只有靠卖苹果收入几万元钱的普通果农来说,自费办馆的投入太大,投入费用太高,一家人还要生活,儿子只能靠打工完成大学学业,女儿到处找活儿挣钱补贴家用。魏甫瀛在珠窝村租了几亩山地,累出病来舍不得看病吃药,一分钱掰两半花,带病挑水浇苹果,还债款常常拆东墙补西墙,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他不悔,也不退缩,对好心人办这展有什么用的提问坚定地回答:“我们青白口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早期革命史、八年抗战史。村里有8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27名青年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在战场上。我们不能忘记青白口村的光荣史,更不能忘记献出生命的先烈们。我办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生活再艰难我也要坚持下去,将老一辈的光荣事迹传下去!”
魏甫瀛父亲的老领导、当年的宛平县县长焦若愚,2005年到2007年,三次到青白口村,走访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听说是魏甫瀛建起抗日纪念馆,深感欣慰,大力支持,参观后当即提笔题词,写下“青白口村宛平县,绿水青山位艰险。八年抗战根据地,革命精神代代传”,并题写了牌匾“青白口村革命斗争史展”。知道了魏甫瀛办馆的不易,饱含深情地题写了“敬”“孝”两个大字。
魏甫瀛建馆办展,以尊重史实为本,先后走访了建馆时依然健在的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革命的本村老革命,去灵水村、付家台村、黄土贵村找父亲的老战友以及在青白口从事过地下斗争和革命工作的老前辈了解情况;到石家庄看望已105岁高龄的父亲的老首长、老七团团长王茂全;进深山探寻当年发生过战斗的地方,累倒了,崴脚了也不放弃,信念坚定地一心要实事求是地把革命历史展馆办好。展览内容、展览风格受到各界好评,也得到广泛而有力的支持帮助。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在世的革命老前辈、英烈的后人纷纷捐赠文物。开国少将王茂全题写的宛平县青白口村抗战博物馆匾及赠送的展品、空军将领李飞当年用缴获的日军大衣改制的“三合衣”、青白口地下党联络站“一元春”药铺用过的斗……一一见证着当年青白口村和平西的峥嵘岁月。雁翅镇的书记亓建军特批党费2万元资助魏甫瀛办馆,副镇长魏秀云、扶持青白口工作的镇干部蔡力军、2016年刚到镇里工作的孙书记、市里做党史研究来门头沟考察平西革命史的同志都自费资助过魏甫瀛,鼓励他说,你为本村革命史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困难一定要坚持。
斋堂川抗日根据地的前哨
我们想去青白口街里转转。魏甫瀛热情地说:“你们不熟悉,我带你们去吧。”
村里的公路傍着一条河川,那条河川已无水流通过,是片河滩地,种着庄稼,有蔬菜大棚。河滩地的东面是片深浓浅淡的绿林掩映着的翠岭叠叠的山,在白云蓝天下景色十分漂亮。魏甫瀛说先看看渡口吧。
渡口处已无河,自然也就没有了码头、小船,只有石岸墙上的一块“泰山石敢当”是当年的标记。这个渡口,在魏甫瀛的红色传奇故事中分量很重。從魏甫瀛的介绍中我觉得青白口的革命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1932年以前,村里的革命志士就已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32年1月,青白口村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建立宛平县的第一个党支部。1933年,中共宛平县委在青白口村建立。1934年,白区地下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36年中共宛平县委恢复,并发展壮大组织,为培养党的军事人才,选派10名爱国青年(其中含两名共产党员)进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学习军事技术,魏国臣、贾兰波后成为八路军优秀指挥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总部于10月派吴伟、赖富、赖邦、夏青田、钟奇、高岗、马云、张连金、王德林等12名老红军战士和中共北方局的苏梅同志带着红四方面军的副师长陈群、陈仲三同志来到青白口村成立平西工作委员会,以此为中心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组织群众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底至1940年上半年,八路军部队的将士、政府工作人员、干部长期居住和频繁往来于青白口村,青白口村已成为平西抗日战线上的军事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民鱼水情意深,战士、干部喻称青白口村为京西的小“延安”。
交通是个瓶颈,当时不可能有109国道,青白口村位于永定河与清水河汇合口南侧的台地上,西、北、东三面环水,东面水宽流急,往来于青白口与付家台之间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是船,而船只有一条,能载20来人,渡口繁忙。父辈讲给魏甫瀛的渡口和渡船的故事在他的印象里就特别深刻。1938年5月,邓华率第四纵队部队挺进冀东,乘船向东过河。到东北发展根据地的一个领导,率一个纵队,每天用那条小船来回摆渡,一个星期部队才全部过完。萧克带一个营从付家台来青白口,过河,船摆渡了三天。
魏甫瀛带我们进入老街区,所路过的房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红色历史。杨成武、程子华、萧克、邓华、宋时轮、李水清、李钟奇、白乙化、王茂全、焦若愚等都在村里住过。
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介绍。南街8号院往过萧克司令员。南街10号院曾是妇女识字班。南街11号院,东西两屋住公安员,这里应是建国后北京市公安局的前身。南街16号,一元春药铺,对青白口村意义重大,它是中共早期的秘密联络点,中共宛平县委办公地,红色交通线上的红色联络站。其东侧原是座大院,曾是七八两区游击总队长李文斌、政委李向志、副队长陈群的住所。中街南的第一所院子是邓华和宋时轮住过的地方。我们进去看了。小门楼古朴,房子除外装修依是旧貌。听说邓华的女儿来过,在院里兴奋地喊:“我们回家来了!”
中街南的26号院南侧的院子焦若愚住过。焦若愚是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之一,离开过青白口一段时间,调回到原部队,1938年5月又回到青白口村任宛平县县长。
中街有棵大槐树,干粗叶茂,在不宽的中街很显眼,是中街一景。槐树旁的26号院挂着朱德委派红军游击支队旧址标示牌。1938年,东屋住过老红军组成的平西工作组,南屋住过宛平七区区长韩晓照,区委委员杜存训、史梦兰,书记宋恩庆。离此不远的东面31号院住过杨成武的警卫营,现有篱笆门的院子是八路军的伙房。八路军营长王茂全住北街西段。
大槐树南侧有个破旧的小院,木门紧锁。这里和斯诺还有点关系,他赠送的抗战物资放在这里。
房屋原貌大都没有破坏,走街串巷,能勾画出一幅青白口抗日根据地的完整平面图。抗战时期,青白口村100多户人家,6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魏甫瀛的父亲魏长青19岁参加了八路军,屡建奇功。
TIPS
·地址:门头沟区雁趐镇青白口村
·交通:自驾车沿109国道奔斋堂方向68公里处入村
·特产:富土苹果、蜂蜜、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