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设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预设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对文本内容做出判断,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预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形,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预设能力
预设具有一定的假设性,良好的预设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对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大胆的预设,并预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加强他们预设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活用,让他们在猜想、验证、再猜想的过程中,判断力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从创新角度预设,发散学生思维
创新是对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所提出的一种更具水准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孩童年代就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课堂进行环节进行有效预设,努力突破课堂固有的局限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预设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在野外迷了路会怎样,当学生想出一系列办法时,转化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预设本节课接下来的环节,学生通过预设,会假设出后续是开展头脑风暴还是小组合作研究如何让自己在野外不迷路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就会变得非常高,思维也会变得灵活。
从创新角度进行预设,需要教师的不断支持和引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预设时,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教师要尽量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预设是正确的,而且是富有创造力的,这样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在预设的过程中,会开展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各样的情境和问题,这样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预设阅读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猜测过程,这些猜测会随着阅读的过程被逐渐证实或者推翻,所以,预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它能帮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对文章做出有效的判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祖先的摇篮》时,在看到题目后,请学生预设一下文本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在初步阅读中,让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为什么课文中把原始森林称作是‘祖先的摇篮’?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会干些什么?”这些问题的预设,都会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顺着问题的寻找答案时,也会捋出文章主线。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通过提问会是讨论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预设。
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预设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预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以指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文章是怎样由一个假设出发,然后顺着一个脉络慢慢展开的,这样学生在反复的锻炼中,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而且也能学会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选材,如何谋篇布局。
三、预设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想象力
都说孩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不加正确引导,或是不将其应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而且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判断力、控制力较弱,他们很难判断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根据所涉及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预设,并开展相应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预设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青蛙卖泥塘》时,请学生预设一下“青蛙卖泥塘会顺利吗?顺利的故事情节会是怎样?不顺利的故事情节又会怎样?在卖泥塘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新鲜有趣的故事发生呢?”“青蛙卖泥塘”的故事符合儿童心理,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会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预设。为了让学生所预设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在预测情节的时候有合理的依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到题目时,自己想一想该故事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在看到插图时,想一想图片中的主人公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样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让学生的预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低段学生预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教师教学方法的摸索以及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預设能力,也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散,同时,也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丽秋,周旭壮.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现代交际,2019(9).
[2]刘爱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
[3]王玉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华少年,2017(13).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预设能力
预设具有一定的假设性,良好的预设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对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出大胆的预设,并预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加强他们预设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活用,让他们在猜想、验证、再猜想的过程中,判断力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从创新角度预设,发散学生思维
创新是对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所提出的一种更具水准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孩童年代就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课堂进行环节进行有效预设,努力突破课堂固有的局限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预设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在野外迷了路会怎样,当学生想出一系列办法时,转化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预设本节课接下来的环节,学生通过预设,会假设出后续是开展头脑风暴还是小组合作研究如何让自己在野外不迷路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就会变得非常高,思维也会变得灵活。
从创新角度进行预设,需要教师的不断支持和引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预设时,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教师要尽量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预设是正确的,而且是富有创造力的,这样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在预设的过程中,会开展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各样的情境和问题,这样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预设阅读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猜测过程,这些猜测会随着阅读的过程被逐渐证实或者推翻,所以,预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它能帮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对文章做出有效的判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祖先的摇篮》时,在看到题目后,请学生预设一下文本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在初步阅读中,让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为什么课文中把原始森林称作是‘祖先的摇篮’?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会干些什么?”这些问题的预设,都会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顺着问题的寻找答案时,也会捋出文章主线。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通过提问会是讨论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预设。
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预设会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预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以指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预设,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文章是怎样由一个假设出发,然后顺着一个脉络慢慢展开的,这样学生在反复的锻炼中,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而且也能学会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选材,如何谋篇布局。
三、预设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想象力
都说孩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不加正确引导,或是不将其应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而且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判断力、控制力较弱,他们很难判断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根据所涉及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预设,并开展相应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预设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青蛙卖泥塘》时,请学生预设一下“青蛙卖泥塘会顺利吗?顺利的故事情节会是怎样?不顺利的故事情节又会怎样?在卖泥塘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新鲜有趣的故事发生呢?”“青蛙卖泥塘”的故事符合儿童心理,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会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预设。为了让学生所预设的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在预测情节的时候有合理的依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看到题目时,自己想一想该故事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在看到插图时,想一想图片中的主人公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样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让学生的预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低段学生预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教师教学方法的摸索以及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身預设能力,也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散,同时,也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丽秋,周旭壮.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现代交际,2019(9).
[2]刘爱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
[3]王玉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华少年,2017(1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