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徙戎论》的内容,成文背景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分析了“夷夏有别”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差异以及在当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立足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才能构建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徙戎论;民族观;民族差异
一、《徙戎论》的基本内容
《徙戎论》是江统在西晋元康九年即公元29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当时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身为太子洗马的江统为了应对这一形势而写就了《徙戎论》,并在文章中提出应对之道。行文的开篇,江统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他所推崇的夷夏有别。为了说明“内诸夏而外夷狄”,它列举了华夏与四夷的诸多不同,包括二者间言语、货币、仪礼和习俗间的迥异,且二者所处的地域,生活习性上更是千差万别。据此江统认为华夏和夷狄根本就不是一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稍后他会强调“待之有备,御之有常”了。
接下来,江统从西周到魏晋对夷夏关系作了一番梳理。在叙述二者关系的过程中,作为华夏一员的江统在看待周遭四夷时用了如下词汇: “祸”、“害”、“侵”、“掠”、“患”等。在他看来,秦始皇、魏武帝是守护中国“无复四夷”的榜样,在夷夏这场拉锯战中,四夷始终是作为华夏的对立面被当作敌人而出现在历史上的。
江统在文章末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1】至此,徙戎论正式提出。在江统的构想中,这样一群与华夏具有如此不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与其混居在一处的,所以要将他们统统迁走,这样就能守护“中国”。但是徙戎的论调并没有得到当时西晋统治者的首肯。之后不久,五胡乱华时代开启。
二、《徙戎论》的成文背景和评价
《徙戎论》的提出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徙戎论》撰于西晋末年,是民族矛盾较为激烈的一段时期,大量居住在塞外的少数民族内迁,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加之西晋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方法不当,使得大规模起义频发。此前有氐族首领齐万年领导的起义,这场起义被镇压后,江统有感而发写就了这篇文章。除却现实原因外,文章中所反映的夷夏有别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汪高鑫就提到“从思想根源而言,《徙戎论》所宣扬的夷夏之辨与夷夏之防,显然是对传统儒家夷夏之辨思想的继承”。【2】早在先秦的典籍,例如《礼记·王制》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早期夷夏有别的思想。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后,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继承早期夷夏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夷夏之辨”的思想。【3】作为儒家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夷夏之辨的思想在历代都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后世对《徙戎论》的评价多趋于负面,认为虽然江统对于当时社会的观察不失敏锐,但从现实的历史背景看,民族融合交流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将少数民族迁走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日益激烈的民族冲突。江统在《徙戎论》中列举了夷夏之间的种种不同,随即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认识,客观来看,夷夏间这种民族差别确实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但是西晋统治者在处理夷夏之别问题上的不作为才是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东汉以来出现了从中央王朝北部和西部向南部的移民浪潮。东汉统治者为此所采取安抚和镇压并用的政策导致了羌人长达百年的叛乱。东汉安抚与镇压并用政策秉承自魏晋。当时的移民浪潮愈演愈烈,且数量十分巨大,成分复杂。西晋统治者从思想深处又歧视这些内迁少数民族的,对内迁百姓编户为民,征发为兵,甚至掠夺为奴,内迁各族人民在承受着种族歧视的同时,还担负着繁重的赋税负担,因而民族矛盾由此激化起来,晋泰始六年宪发鲜卑树机能起义和元康四年氐人齐万年起义,便是这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4】可见无论是江统,还是西晋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对民族差异的正确认识。
三、当前对民族差异的客观认识
民族差异即为民族之间的不同。这种民族间的不同表现在各个方面,包含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模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得益于民族之间的差异才会构成生活在现今中国境内纷繁复杂的五十六个民族。在民族國家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极个别的民族与国家完全重合外,当代民族国家均因多民族属性而成为多民族国家。【5】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内,多元文化的并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种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就如何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一项决议,决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6】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作为我们在应对多民族国家内如何看待民族差异的一个指导原则。虽然民族间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的确很容易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引发民族冲突,但民族之间的种种不同并不是要消灭,也并非如江统所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应该学会求同存异。现代历史上那些抱着消除民族差异观念的做法譬如希特勒的种族屠杀政策、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非但没能地解决民族问题反而酿成了新的危机。民族问题会长期存在,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会长期存在,对异族的排斥、迁徙和屠杀本身就违反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上那些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居于平等的地位,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文明多样、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差异”和“多样”的观念与实践问题。【7】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8】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元康九年相距1700余年,当时那种严重的夷夏对立到现在已然不存在,但对于这种对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的排斥仍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民族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立足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才能构建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1534.
【2】汪高鑫.《徙戎论》的夷夏之辨[J].历史文献研究,2008,27(0).
【3】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 .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08.
【4】汪高鑫.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J].史学集刊,2010,6.
【5】刘永刚.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多民族国家的制度模式与民族差异包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
【7】郝时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 民族研究,2007,1.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关键词】:徙戎论;民族观;民族差异
一、《徙戎论》的基本内容
《徙戎论》是江统在西晋元康九年即公元29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当时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身为太子洗马的江统为了应对这一形势而写就了《徙戎论》,并在文章中提出应对之道。行文的开篇,江统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他所推崇的夷夏有别。为了说明“内诸夏而外夷狄”,它列举了华夏与四夷的诸多不同,包括二者间言语、货币、仪礼和习俗间的迥异,且二者所处的地域,生活习性上更是千差万别。据此江统认为华夏和夷狄根本就不是一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稍后他会强调“待之有备,御之有常”了。
接下来,江统从西周到魏晋对夷夏关系作了一番梳理。在叙述二者关系的过程中,作为华夏一员的江统在看待周遭四夷时用了如下词汇: “祸”、“害”、“侵”、“掠”、“患”等。在他看来,秦始皇、魏武帝是守护中国“无复四夷”的榜样,在夷夏这场拉锯战中,四夷始终是作为华夏的对立面被当作敌人而出现在历史上的。
江统在文章末尾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1】至此,徙戎论正式提出。在江统的构想中,这样一群与华夏具有如此不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与其混居在一处的,所以要将他们统统迁走,这样就能守护“中国”。但是徙戎的论调并没有得到当时西晋统治者的首肯。之后不久,五胡乱华时代开启。
二、《徙戎论》的成文背景和评价
《徙戎论》的提出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徙戎论》撰于西晋末年,是民族矛盾较为激烈的一段时期,大量居住在塞外的少数民族内迁,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加之西晋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方法不当,使得大规模起义频发。此前有氐族首领齐万年领导的起义,这场起义被镇压后,江统有感而发写就了这篇文章。除却现实原因外,文章中所反映的夷夏有别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汪高鑫就提到“从思想根源而言,《徙戎论》所宣扬的夷夏之辨与夷夏之防,显然是对传统儒家夷夏之辨思想的继承”。【2】早在先秦的典籍,例如《礼记·王制》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早期夷夏有别的思想。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后,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继承早期夷夏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夷夏之辨”的思想。【3】作为儒家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夷夏之辨的思想在历代都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后世对《徙戎论》的评价多趋于负面,认为虽然江统对于当时社会的观察不失敏锐,但从现实的历史背景看,民族融合交流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将少数民族迁走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日益激烈的民族冲突。江统在《徙戎论》中列举了夷夏之间的种种不同,随即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认识,客观来看,夷夏间这种民族差别确实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但是西晋统治者在处理夷夏之别问题上的不作为才是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东汉以来出现了从中央王朝北部和西部向南部的移民浪潮。东汉统治者为此所采取安抚和镇压并用的政策导致了羌人长达百年的叛乱。东汉安抚与镇压并用政策秉承自魏晋。当时的移民浪潮愈演愈烈,且数量十分巨大,成分复杂。西晋统治者从思想深处又歧视这些内迁少数民族的,对内迁百姓编户为民,征发为兵,甚至掠夺为奴,内迁各族人民在承受着种族歧视的同时,还担负着繁重的赋税负担,因而民族矛盾由此激化起来,晋泰始六年宪发鲜卑树机能起义和元康四年氐人齐万年起义,便是这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4】可见无论是江统,还是西晋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对民族差异的正确认识。
三、当前对民族差异的客观认识
民族差异即为民族之间的不同。这种民族间的不同表现在各个方面,包含各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模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得益于民族之间的差异才会构成生活在现今中国境内纷繁复杂的五十六个民族。在民族國家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极个别的民族与国家完全重合外,当代民族国家均因多民族属性而成为多民族国家。【5】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内,多元文化的并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种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就如何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一项决议,决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6】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作为我们在应对多民族国家内如何看待民族差异的一个指导原则。虽然民族间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的确很容易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引发民族冲突,但民族之间的种种不同并不是要消灭,也并非如江统所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应该学会求同存异。现代历史上那些抱着消除民族差异观念的做法譬如希特勒的种族屠杀政策、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苏联的俄罗斯化政策非但没能地解决民族问题反而酿成了新的危机。民族问题会长期存在,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会长期存在,对异族的排斥、迁徙和屠杀本身就违反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上那些民族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居于平等的地位,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过贡献。文明多样、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差异”和“多样”的观念与实践问题。【7】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8】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元康九年相距1700余年,当时那种严重的夷夏对立到现在已然不存在,但对于这种对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的排斥仍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民族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立足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才能构建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1534.
【2】汪高鑫.《徙戎论》的夷夏之辨[J].历史文献研究,2008,27(0).
【3】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 .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08.
【4】汪高鑫.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J].史学集刊,2010,6.
【5】刘永刚.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多民族国家的制度模式与民族差异包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
【7】郝时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J]. 民族研究,2007,1.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