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共同愿景、学习平台、激励机制、实践与创新等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黄燕(1979-),女,江西东乡人,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关于辅导员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定位与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CG24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2-0064-02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印发实施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各级组织前所未有的重视。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学习型社会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辅导员队伍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改变辅导员的心智模式,有助于创新工作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共同愿景:学生成才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共同愿景是指个人与组织都认同的价值观、使命和目标,可以凝聚意志,达成共识。相对而言,个人愿景属于愿景系统的微观层面,但它却是个人内心深处长期积累并逐渐清晰的生活理想和价值信念,对组织文化、核心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历来不被重视。长期以来,辅导员身陷繁重的学生日常事务之中,加之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经验不丰富,理想政治理论水平有一定差距,在学生眼里,他们只是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而不是担负着德育教育、学业引导功能的辅导员。而辅导员对自身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认同感也不高,部分辅导员工作业绩差,产生职业倦怠,思想工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个体的原因,但与学校长期不重视辅导员个体发展有关。长期以来,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但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的辅导员队伍,关注和重视不够。而事实上,辅导员正面临着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课题。比如,在发展路径上面临着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两难选择,在知识技能构建上面临着广博还是精深的两难选择,在工作考核上面临着模糊把握还是精确计算的两难选择。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应付日常都还不够,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因而职业认同感相当低,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转岗的现象普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自身角度而言,辅导员应认识到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与工作价值所在。有关部门应更多关注这支队伍的思想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关心辅导员成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将学生工作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终身事业,真正体会到学生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充实感和成就感,取得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效果和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双赢。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强化各类专业化学习培训
高校必须构建激励每位辅导员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良好机制,激励团队每位成员不断自我超越,使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工作团体。
1 建立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学习制度。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是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首先自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生活动、日常谈心以及各种服务中为学生提供价值引导,满足学生思想修养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念学习,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内化,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亲身体验、共同分享的学习活动,深化辅导员对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启发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当前个人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正确思考。
2 强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培训,分批分类选送其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依托辅导员培养基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选派学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各类个性化的业务学习与培训,促使其工作效能、业务水平的提升,促进辅导员T作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3 建立扁平化的学习交流机制。根据辅导员兴趣和研究专长,建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联谊会或专业组,组织辅导员发展研讨的沙龙活动,改变现在学生工作会议中上级布置和总结工作、下级汇报工作的形式,倡导自南、开放、交流式、启发式的会议形式。由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针对不同的专题,在学工内部展开交流,对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会中每个人都可发言、提问,也可分享自己参加各类校外培训学习的资料和体会,从而将南少数人主导的会议转变成大家都愿在当中分享内心体会、自由相互交流的会议,达到“一人参会、全体受益”的效果。通过团体共同交流和分享、个人反思和体验的学习模式,改变辅导员的心智模式,培养他们反思、分享、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完善辅导员个体发展激励机制
有关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研究表明,学习型文化的重要功效在于激励个体的内部动机。因此,要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兴趣和特长,多渠道地为辅导员个体发展提供激励支持,鼓励和吸引那些热爱辅导员工作、职业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1 建立领导关怀机制。派经验丰富、思想素质较高的老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与年轻辅导员定期淡心,帮助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其工作中的目标和不足,及时提供指导和激励,促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良好认知,激励其将工作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快速成长。
2 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按照个人工作与研究兴趣,设置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经费,要求辅导员人人进学科,并结合工作实际申报研究课题,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将辅导员工作研究情况纳入其年度思政业绩内容,建立辅导员工作研究考核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科学规划、思想政治等相关校级以上课题申报并给予过程指导。
3 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优激励办法。建立以工作实绩、学生满意度、同行互评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激励体系,完善优秀辅导员评选实施细则,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组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明确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政策导向,坚持工作实绩、科研能力、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辅导员的职称晋升。
5 明确辅导员晋升行政职级的具体条件。在学校行政职级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辅导员晋升相应行政职级。如对于工作年限长、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可以优先申报助理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优秀辅导员担任领导岗位。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立足点:实践与创新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也即实践。与此同时,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
1 树立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工作理念。第一,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不仅要做一名具有健全人格、有一技之长的合法公民,还要学会自主学习与自主选择,因为只有具备独立和自主的意识,才能产生创新。第二,因材施教所蕴涵的思想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受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深化这两种育人工作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辅导员必须深入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青年学生学习、成才、就业的实际需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四个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紧密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素质提高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2 系统思考,搭建与教学部门良性互动平台,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要利用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工作优势,主动参与教学质量工程活动,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教学相长;要发挥广大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在学生课外科技、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就业工作等学生工作中,要争取广大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家长、社会企业单位的支持,整合他们的资源与智慧,多渠道共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3 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参与意识。实施“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创新与创业、发明与专利、创新思维训练、学科竞赛等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鼓励同学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批判和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实施“社团+活动”“项目+竞赛”“校企合作”等模式,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实践和被动接受的现象,增强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让学生学以致用。
4 改变单一学生评价方式,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和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改变以考试分数论高低的单一的学生评价制度,修改学生综合量化实施办法,增加鼓励创新的多元评价方式,出台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实施科研创新抵充学分等奖励;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增加发表高水平科研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文化育人,创造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素质拓展平台,丰富课外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积极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开展经典讲座、作品赏析、文化沙龙、舞会、科技竞赛、球类棋类比赛、古诗词朗诵、主题演讲、征文等课余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黄燕(1979-),女,江西东乡人,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关于辅导员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定位与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CG24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2-0064-02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印发实施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各级组织前所未有的重视。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学习型社会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辅导员队伍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改变辅导员的心智模式,有助于创新工作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共同愿景:学生成才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共同愿景是指个人与组织都认同的价值观、使命和目标,可以凝聚意志,达成共识。相对而言,个人愿景属于愿景系统的微观层面,但它却是个人内心深处长期积累并逐渐清晰的生活理想和价值信念,对组织文化、核心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历来不被重视。长期以来,辅导员身陷繁重的学生日常事务之中,加之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经验不丰富,理想政治理论水平有一定差距,在学生眼里,他们只是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而不是担负着德育教育、学业引导功能的辅导员。而辅导员对自身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认同感也不高,部分辅导员工作业绩差,产生职业倦怠,思想工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个体的原因,但与学校长期不重视辅导员个体发展有关。长期以来,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但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的辅导员队伍,关注和重视不够。而事实上,辅导员正面临着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课题。比如,在发展路径上面临着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两难选择,在知识技能构建上面临着广博还是精深的两难选择,在工作考核上面临着模糊把握还是精确计算的两难选择。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应付日常都还不够,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因而职业认同感相当低,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转岗的现象普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自身角度而言,辅导员应认识到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发展的主线,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任务与工作价值所在。有关部门应更多关注这支队伍的思想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关心辅导员成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将学生工作作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终身事业,真正体会到学生工作所带来的归属感、充实感和成就感,取得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效果和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双赢。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强化各类专业化学习培训
高校必须构建激励每位辅导员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良好机制,激励团队每位成员不断自我超越,使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工作团体。
1 建立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学习制度。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是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首先自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生活动、日常谈心以及各种服务中为学生提供价值引导,满足学生思想修养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念学习,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内化,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亲身体验、共同分享的学习活动,深化辅导员对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启发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当前个人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正确思考。
2 强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培训,分批分类选送其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依托辅导员培养基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选派学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各类个性化的业务学习与培训,促使其工作效能、业务水平的提升,促进辅导员T作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
3 建立扁平化的学习交流机制。根据辅导员兴趣和研究专长,建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联谊会或专业组,组织辅导员发展研讨的沙龙活动,改变现在学生工作会议中上级布置和总结工作、下级汇报工作的形式,倡导自南、开放、交流式、启发式的会议形式。由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针对不同的专题,在学工内部展开交流,对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会中每个人都可发言、提问,也可分享自己参加各类校外培训学习的资料和体会,从而将南少数人主导的会议转变成大家都愿在当中分享内心体会、自由相互交流的会议,达到“一人参会、全体受益”的效果。通过团体共同交流和分享、个人反思和体验的学习模式,改变辅导员的心智模式,培养他们反思、分享、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保障:完善辅导员个体发展激励机制
有关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研究表明,学习型文化的重要功效在于激励个体的内部动机。因此,要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兴趣和特长,多渠道地为辅导员个体发展提供激励支持,鼓励和吸引那些热爱辅导员工作、职业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教师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1 建立领导关怀机制。派经验丰富、思想素质较高的老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与年轻辅导员定期淡心,帮助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其工作中的目标和不足,及时提供指导和激励,促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良好认知,激励其将工作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快速成长。
2 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按照个人工作与研究兴趣,设置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经费,要求辅导员人人进学科,并结合工作实际申报研究课题,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将辅导员工作研究情况纳入其年度思政业绩内容,建立辅导员工作研究考核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科学规划、思想政治等相关校级以上课题申报并给予过程指导。
3 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优激励办法。建立以工作实绩、学生满意度、同行互评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激励体系,完善优秀辅导员评选实施细则,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组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明确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政策导向,坚持工作实绩、科研能力、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辅导员的职称晋升。
5 明确辅导员晋升行政职级的具体条件。在学校行政职级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辅导员晋升相应行政职级。如对于工作年限长、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可以优先申报助理调研员等非领导职务,大胆提拔德才兼备的优秀辅导员担任领导岗位。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立足点:实践与创新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也即实践。与此同时,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
1 树立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工作理念。第一,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不仅要做一名具有健全人格、有一技之长的合法公民,还要学会自主学习与自主选择,因为只有具备独立和自主的意识,才能产生创新。第二,因材施教所蕴涵的思想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受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深化这两种育人工作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辅导员必须深入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青年学生学习、成才、就业的实际需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四个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紧密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素质提高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2 系统思考,搭建与教学部门良性互动平台,建立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要利用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工作优势,主动参与教学质量工程活动,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教学相长;要发挥广大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在学生课外科技、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就业工作等学生工作中,要争取广大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家长、社会企业单位的支持,整合他们的资源与智慧,多渠道共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3 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参与意识。实施“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创新与创业、发明与专利、创新思维训练、学科竞赛等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机制;鼓励同学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批判和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参与实践的欲望;实施“社团+活动”“项目+竞赛”“校企合作”等模式,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实践和被动接受的现象,增强学生主动实践、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让学生学以致用。
4 改变单一学生评价方式,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和学生综合考评体系。改变以考试分数论高低的单一的学生评价制度,修改学生综合量化实施办法,增加鼓励创新的多元评价方式,出台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实施科研创新抵充学分等奖励;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增加发表高水平科研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文化育人,创造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素质拓展平台,丰富课外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积极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开展经典讲座、作品赏析、文化沙龙、舞会、科技竞赛、球类棋类比赛、古诗词朗诵、主题演讲、征文等课余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