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5日早晨,重庆市城口县人民法院第一法庭门口。
一位老婆婆眼巴巴地张望着。
陈晓军掏出钥匙,走进法院。
老婆婆疾步上前,轻声问:“你是陈法官吗?”
“嗯,找我有什么事?”陈晓军转过身问。
“我要打官司!”老婆婆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
在第一法庭所在的修齐镇,人人心里都有个谱:遇到法律问题就找“陈法官”。
放架子
1988年,陈晓军通过招考进入城口县人民法院庙双法庭工作。
20岁刚出头的陈晓军意气风发。
刚踏进法院没多久,陈晓军就屡遇尴尬。
一次,陈晓军去村里送传票。
“传票给你了,记得来开庭。”陈晓军的语气硬邦邦的。
“不去。”村民白了陈晓军一眼。
“你不来,也可以缺席判决!”陈晓军涨红了脸。
“要判就判,关我屁事!”村民甩下一句话,走了。
陈晓军呆了。
跟着老师审判案子,看着村民们在法庭上争论不休,吵成一团,陈晓军竟插不进一句,不知所措。
更令陈晓军痛苦的是:村民法律知识贫乏,一点儿不懂法律程序。
“我赌咒,我绝对没有做过!”
“我发誓……”
“赌咒有啥子用,发誓又能如何,我们讲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陈晓军常被气得直跺脚。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沟通有障碍,陈晓军着实苦闷。
“那时候年轻气盛,不知道怎么和村民沟通,经常碰壁,吃了不少苦头。”陈晓军说。
摸爬滚打中,陈晓军学会了放下架子耐心倾听,让村民们把话说完,等情绪宣泄完了再沟通;宣讲法律法规“土话来土话去”,让村民们更认同。
同时,陈晓军也认识到法官不是个轻松活儿。
受委屈
“18000元,一点不能少!”
“简直是敲诈,多大点伤?最多给3000元。”
“算便宜你了,精神损失费还没算在里头呢!”
“你种了我的地,还没找你赔钱呢!”
…………
法庭上,王李两家怒目相视,剑拔弩张。
2012年5月,东安乡鲜花村王李两家本是和睦的邻居,却为争一小块土地发生口角,继而动手伤人,最后闹上法庭。
调解两小时未果,陈晓军决定先缓和王李两人情绪,分开调解。
陈晓军把王某拉到一边,掏心掏肺劝解。
“陈庭长,你是不是和李家人一头的,跟他们好些?”王家人看着陈晓军,突然说道。
“……”当头一棒,陈晓军无语。
像这样的委屈,陈晓军受过不少。
陈晓军在心里告诫自己:忍耐、克制。
“我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对事不对人……”调整好情绪,陈晓军锲而不舍。
最终,李某赔偿王某8000元医药费,双方握手言和。
“大家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要生活在一起,双方心里没有疙瘩了才好。”
陈晓军知道:群众其实都是懂理的,只是顺不下那一口气,耐心听他们说完,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身处基层法庭,陈晓军受理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事情虽小,处理不好对当事人的影响就是一辈子。
所以,陈晓军做事总是事无巨细。
“就算再饿再渴,也不能在当事人家里吃饭喝茶。”
“就算再麻烦,开庭也要选在两家住户的中间或者村干部家里。”
这些小事情,在陈晓军看来,都是原则。
“把一碗水端平,村民才会相信你。”陈晓军说,“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时间久了,百姓心中自然会明白。”
泥腿路
案子下了判决书,案子已了事没了,这叫“结案了事”。
只有把事情真正解决了,才能算“案结事了”。
在陈晓军心中,只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便注定了陈晓军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常人。
2013年11月,修齐镇大兴村一外出民工因公死亡留下的100万元赔偿金的分配,让原本其乐融融的婆媳两人针锋相对。
“我还有一个儿子要养,没有钱怎么办?”媳妇说。
“我就一个独儿,现在儿子去了,谁给我养老啊?”婆婆哭喊。
“你生病了,躺在床上动不得,是谁早晨天还没有亮就出门给你拿药治病。”
“农忙时,是谁一把年纪了,驼着背还帮你干农活带娃娃。”
“这些年男人在外面打工,你们不是一直互相照顾,相依为命吗?”陈晓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婆媳两人眼泪夺眶而出。
最终,儿媳拿出10万元给婆婆养老,双方和解。
案子结了,但事情还没有了。
陈晓军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帮着把10万元钱存进银行。
“你每年就取利息生活,卡里头的钱留着做棺材本。”陈晓军把卡递给老人,叮嘱道。
城口县法院第一法庭下辖近100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山高路远。
陈晓军经常挽起裤脚走在山间泥泞小路上,戴着草帽穿梭在毒辣骄阳下。
岚天乡30多户村民的房屋在某公司作业时震损,陈晓军每家每户走访,历时两个多月,帮村民们争取到了满意的赔偿。
60多岁的被告卧病不能下床,陈晓军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走了两个半钟头的山路上山开庭。
…………
这些年,陈晓军踏遍了辖区7个乡镇,跑遍了62个村组的田间坡坎。
良心账
几年前,东安镇一张姓妇女下山出庭,凌晨5点钟就摸着黑出门了。
她很担心,小孩还在睡梦中,醒来了会不会哭着找妈妈?
陈晓军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所以陈晓军总是尽量上山开庭,方便群众。
陈晓军心里算过一笔账:家住偏远地方的村民下山打官司,25元钱的车费,一个来回需要50元,吃顿饭,喝点水,一天算下来差不多要花100元。
“尽量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开支,给他们节约点钱也好。”陈晓军想。
但是在陈晓军同事眼中,他却有些“抠门”了。
一次,陈晓军去河北省唐山市出差,庭里的同事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建议司机开车去。陈晓军算了笔账:过路费、油钱,一路算下来,至少得花六七千元。
“太贵了,太贵了,划不来。”陈晓军摆摆手。
“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个庭长,年纪这么大了,出个差还坐火车硬座。”
“陈庭长心里的账本,苛刻的是自己,方便的是他人。”
“这样的法官,我满意!”
提到陈晓军,辖区里的群众都竖起大拇指:服!
工作20多年,陈晓军先后获得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调解能手”“审判业务标兵”“人民法庭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每次走在街上,村民都跟我打招呼,他们都记得我,我就很满足了。”陈晓军说,“只要我们凭着良心做事,实实在在对群众好,群众也会对我们好。”
凭着良心做事,一路走来,陈晓军无愧于心。
一位老婆婆眼巴巴地张望着。
陈晓军掏出钥匙,走进法院。
老婆婆疾步上前,轻声问:“你是陈法官吗?”
“嗯,找我有什么事?”陈晓军转过身问。
“我要打官司!”老婆婆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纸。
在第一法庭所在的修齐镇,人人心里都有个谱:遇到法律问题就找“陈法官”。
放架子
1988年,陈晓军通过招考进入城口县人民法院庙双法庭工作。
20岁刚出头的陈晓军意气风发。
刚踏进法院没多久,陈晓军就屡遇尴尬。
一次,陈晓军去村里送传票。
“传票给你了,记得来开庭。”陈晓军的语气硬邦邦的。
“不去。”村民白了陈晓军一眼。
“你不来,也可以缺席判决!”陈晓军涨红了脸。
“要判就判,关我屁事!”村民甩下一句话,走了。
陈晓军呆了。
跟着老师审判案子,看着村民们在法庭上争论不休,吵成一团,陈晓军竟插不进一句,不知所措。
更令陈晓军痛苦的是:村民法律知识贫乏,一点儿不懂法律程序。
“我赌咒,我绝对没有做过!”
“我发誓……”
“赌咒有啥子用,发誓又能如何,我们讲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陈晓军常被气得直跺脚。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沟通有障碍,陈晓军着实苦闷。
“那时候年轻气盛,不知道怎么和村民沟通,经常碰壁,吃了不少苦头。”陈晓军说。
摸爬滚打中,陈晓军学会了放下架子耐心倾听,让村民们把话说完,等情绪宣泄完了再沟通;宣讲法律法规“土话来土话去”,让村民们更认同。
同时,陈晓军也认识到法官不是个轻松活儿。
受委屈
“18000元,一点不能少!”
“简直是敲诈,多大点伤?最多给3000元。”
“算便宜你了,精神损失费还没算在里头呢!”
“你种了我的地,还没找你赔钱呢!”
…………
法庭上,王李两家怒目相视,剑拔弩张。
2012年5月,东安乡鲜花村王李两家本是和睦的邻居,却为争一小块土地发生口角,继而动手伤人,最后闹上法庭。
调解两小时未果,陈晓军决定先缓和王李两人情绪,分开调解。
陈晓军把王某拉到一边,掏心掏肺劝解。
“陈庭长,你是不是和李家人一头的,跟他们好些?”王家人看着陈晓军,突然说道。
“……”当头一棒,陈晓军无语。
像这样的委屈,陈晓军受过不少。
陈晓军在心里告诫自己:忍耐、克制。
“我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对事不对人……”调整好情绪,陈晓军锲而不舍。
最终,李某赔偿王某8000元医药费,双方握手言和。
“大家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要生活在一起,双方心里没有疙瘩了才好。”
陈晓军知道:群众其实都是懂理的,只是顺不下那一口气,耐心听他们说完,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身处基层法庭,陈晓军受理的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事情虽小,处理不好对当事人的影响就是一辈子。
所以,陈晓军做事总是事无巨细。
“就算再饿再渴,也不能在当事人家里吃饭喝茶。”
“就算再麻烦,开庭也要选在两家住户的中间或者村干部家里。”
这些小事情,在陈晓军看来,都是原则。
“把一碗水端平,村民才会相信你。”陈晓军说,“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时间久了,百姓心中自然会明白。”
泥腿路
案子下了判决书,案子已了事没了,这叫“结案了事”。
只有把事情真正解决了,才能算“案结事了”。
在陈晓军心中,只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便注定了陈晓军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常人。
2013年11月,修齐镇大兴村一外出民工因公死亡留下的100万元赔偿金的分配,让原本其乐融融的婆媳两人针锋相对。
“我还有一个儿子要养,没有钱怎么办?”媳妇说。
“我就一个独儿,现在儿子去了,谁给我养老啊?”婆婆哭喊。
“你生病了,躺在床上动不得,是谁早晨天还没有亮就出门给你拿药治病。”
“农忙时,是谁一把年纪了,驼着背还帮你干农活带娃娃。”
“这些年男人在外面打工,你们不是一直互相照顾,相依为命吗?”陈晓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婆媳两人眼泪夺眶而出。
最终,儿媳拿出10万元给婆婆养老,双方和解。
案子结了,但事情还没有了。
陈晓军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帮着把10万元钱存进银行。
“你每年就取利息生活,卡里头的钱留着做棺材本。”陈晓军把卡递给老人,叮嘱道。
城口县法院第一法庭下辖近100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山高路远。
陈晓军经常挽起裤脚走在山间泥泞小路上,戴着草帽穿梭在毒辣骄阳下。
岚天乡30多户村民的房屋在某公司作业时震损,陈晓军每家每户走访,历时两个多月,帮村民们争取到了满意的赔偿。
60多岁的被告卧病不能下床,陈晓军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走了两个半钟头的山路上山开庭。
…………
这些年,陈晓军踏遍了辖区7个乡镇,跑遍了62个村组的田间坡坎。
良心账
几年前,东安镇一张姓妇女下山出庭,凌晨5点钟就摸着黑出门了。
她很担心,小孩还在睡梦中,醒来了会不会哭着找妈妈?
陈晓军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所以陈晓军总是尽量上山开庭,方便群众。
陈晓军心里算过一笔账:家住偏远地方的村民下山打官司,25元钱的车费,一个来回需要50元,吃顿饭,喝点水,一天算下来差不多要花100元。
“尽量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开支,给他们节约点钱也好。”陈晓军想。
但是在陈晓军同事眼中,他却有些“抠门”了。
一次,陈晓军去河北省唐山市出差,庭里的同事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建议司机开车去。陈晓军算了笔账:过路费、油钱,一路算下来,至少得花六七千元。
“太贵了,太贵了,划不来。”陈晓军摆摆手。
“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个庭长,年纪这么大了,出个差还坐火车硬座。”
“陈庭长心里的账本,苛刻的是自己,方便的是他人。”
“这样的法官,我满意!”
提到陈晓军,辖区里的群众都竖起大拇指:服!
工作20多年,陈晓军先后获得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调解能手”“审判业务标兵”“人民法庭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每次走在街上,村民都跟我打招呼,他们都记得我,我就很满足了。”陈晓军说,“只要我们凭着良心做事,实实在在对群众好,群众也会对我们好。”
凭着良心做事,一路走来,陈晓军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