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城隍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期间,京城多个历史景点处的庙会为节日增添了欢乐,这些庙会曾经承载的悠久历史和发生过的故事,则让人们在欢乐之外多了一份回味。
  明清时期,在寺庙场所举办庙会是老北京一道独特风景。在庙会上,传统小吃、日用百货、古玩字画、唱戏说书……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且这些庙会不仅在春节期间会举办,甚至在每个月都有。以至于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庙会的诸多记载。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少庙会消失在岁月中。
  在这些消失的庙会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都城隍庙的庙会。明朝时期,每月初一、十五和二十五这三天,都会在这里举办庙会,它也是京城庙会的“祖师爷”。因为统治者们对“城隍爷”的推崇,后来北京城里又建起了其他几座城隍庙,而且在不同的城隍庙里,也有不同的习俗。
  时至今日,虽然城隍庙庙会没有了踪影,甚至有的城隍庙都已不在,但通过史料,人们还是能够一睹当时的盛况。
  1、明朝建起都城隍庙“保护”京城
  如今提起城隍庙,一般是指位于西城区成方街路北33号的城隍庙。因古时此处有城隍庙,所以胡同也叫城隍街,昔日城隍庙庙会的举办地就是这条横贯东西的“城隍庙街”,后来这条街改名为成方街,沿用至今。
  最初,这座城隍庙准确的名字叫都城隍庙,“城隍”在历史上是以一座城市保护神的形象出现的,“都城隍庙”意思就是保卫都城。
  周朝时,国家每年都要在最后一个月(即腊月)祭祀八种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八位神仙中的“水庸”,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城隍。到了宋代,城隍正式纳入国家祭祀的序列。元代则仿照宋代的做法,继续推崇对于城隍神的祭祀,并在新兴建的国都元大都的西南角,利用金代的一座庙宇旧基,修造了大都城隍庙,并封城隍神为“佑圣王”,并且这个封号在元朝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加封,至元朝末年,大都城隍神的最终封号为“护国孚化保宁弘仁广惠佑圣王”,达十三个字之多,这在以往的朝代中是绝无仅有的。也从侧面说明了元代统治者已把大都城隍神视为整个国家的“护国大神”。
  不过真正把城隍信仰推上巅峰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之所以对于城隍神如此尊崇,大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源自于民间传说,讲的是明太祖在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曾多次得到了城隍神的护佑,因此在建国后出于“报恩”而提高了对于城隍的奉祀地位。其二便是由于明太祖出身寒微,在起义过程中深知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大,因此提高各级城隍的地位,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基层利用城隍神的影响,来加强对于民众思想的控制,以最终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无论哪种说法,其根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
  明代的城隍神,相当于各地的“阴司”地方官员,其管辖地界与各地的地方官大致相同。明太祖对于各级地方官员的管理非常严格,为了防止他们有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行为,或是压榨百姓的做法,明朝规定无论府州县各级衙门,其官员在赴任时都要先行到当地的城隍庙斋宿一宿,在正式就职之前,还要先向城隍神祭告。各地的城隍庙的规模也要和地方府衙相当,其目的就是利用每一地设置的精神层面的 “阴司长官”,来监督阳间的地方官,用明太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明太祖在南京首立大明朝的都城隍庙,不过这座城隍庙早已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之中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便将原元大都城隍庙加以改建,形成了北京的都城隍庙。新改建的都城隍庙总体分为前部的“大威灵祠”(北京城隍神封号为“威灵公”)和后部的“寝祠”两个部分,总体上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建造的。在威灵祠正殿内供奉有都城隍牌位,明中期改为塑像,使得城隍信仰进一步人格化,而且还雕刻了全国各省的十三位城隍神塑像作为威灵公的配祀在这里供奉。正殿两庑设置有模仿阴司的十八司,其目的,正是为了“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在这座都城隍庙中曾有石刻的“北平府”三个大字,见证了明朝初年北京从“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历史,不过这块石刻早已不知去向了。而都城隍庙在经历了光绪年间的大火之后,也基本上断了香火。直到最近金融街扩建,才使得都城隍庙的寝祠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2、每月举办三天庙会
  说起都城隍庙的庙会,那可是北京城所有庙会的“祖师爷”。在明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就有很多关于城隍庙庙会的记载。如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写道:“城隍庙市在贯城以西,每月亦三日,陈设甚伙,人生日用所需,精粗必备。羁旅之客,但持阿堵入市,顷刻富有完美。以至书画古董真伪错陈,北人不能鉴别,往往为吴侬所得以贱值收之。其它剔红填漆旧物,自内廷阑出者,尤为精好。往时所索甚微,今则价十倍矣。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予儿时尚不知珍重,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宣铜香炉所酬亦略同之。”
  这段文字资料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当年城隍庙庙会的盛况。当年城隍庙开市的日子定为每月的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日三天,日常所需在庙市上几乎能够买到。即便是外地来客,只要身上有盘缠,去一趟庙市,都能够立刻能让自己“富有完美”。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之外,还有古玩字画。沈德符也明确指出来,这些“古董”中也掺杂有仿制品,需要买家进行“鉴宝”。当时的北方人似乎不愿意劳神去一一鉴别,往往都是南方人能够辨其真伪,并且南方人用很低的价格将“正品”收为己有。
  庙市上的红漆器非常有市场,当时还不怎么值钱的漆器,其身价在几年间就涨到十倍之多,而御窑出品的瓷器,尤其是成化瓷器和宣德瓷器,都是市场上的大卖点。沈德符认为不值几个钱的成化窑酒杯,在当时已经卖到了“博银百金”的价格,这令他自己都感到“吐舌不能下”。宣德炉在当时也可以卖到和成化窑酒杯基本相同的价。
  同是明代成书的《燕都游览志》,对于城隍庙市的记载如下:“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其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灯市多一日耳。”在这份记录中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将西城的“城隍庙市”与东城的“灯市”相提并论了。同时这里面也点出了“庙市”的渊源,正是从“城隍廟市”而来。   3、明清时期五月十一祭城隍
  自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廷专门设置了祭祀城隍的日期,即每年的五月十一日。到这一天,朝廷指派太常寺卿前往城隍庙祭祀,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末。这个日子正好是在开庙市的五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之间,并且五月初一这天,宛平县的城隍神会被信众们抬着来到都城隍庙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因此,当时的祭祀活动,都有盛大的巡游活动。由于民众的高度参与,使得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这几天成为了民间祭祀城隍的高峰期。而这些祭祀活动,也会吸引一批香会信众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到来,间接促成了都城隍庙周边商业活动的升温,于是城隍庙市愈加繁荣起来,以至于都城隍庙东头的一条南北向大街,由于在举行商业活动期间热闹非凡而被当时的百姓称为“闹市口”,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的《京都竹枝词》中,便有一首这样的诗歌,专述都城隍庙庙会的热闹:“西城五月城隍庙,滥贱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这里所说的“滥贱纱罗”讲的就是旧京的估衣行业。这些买卖人利用所收购来的旧衣服拿到庙会上售卖以赚取差价。说是旧衣服,但有些能有七八成新,甚至是大户人家没上身就丢掉的衣服,因此如果到这里“海淘”一番,是可以找到物美价廉的衣物的。由于城隍庙庙会开市正值旧历五月的盛夏时节,高温再加上人多,结果不少挤破脑袋来买廉价估衣的人都难免会因此而中暑。
  都城隍庙在光绪年间惨遭火焚,这之后城隍出巡的活动以及庙会活动便逐渐被官方禁止了,盛极一时的都城隍庙庙会,也最终成为了历史。如今唯有屹立在金融街这块财富之地的寝祠大殿,仍在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4、北京城的大兴城隍庙
  在过去的北京城,正月十五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城隍庙里“烧火判儿”。而“烧火判儿”最著名的城隍庙就要数宛平城隍庙了。
  据史料载,宛平县城隍庙在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七开庙五天,在这期间,庙内外都是彩灯高悬,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人们纷纷来看“烧火判儿”:用泥塑成一丈多高的判官,体内做成空的大炉灶,在判官腹内填煤生火,判官眼、鼻、口、耳冒出火焰。
  當时,与宛平城隍庙平级的还有大兴城隍庙。它们是两座县级的城隍庙,坐落于北京四九城内。其中大兴县城隍庙位于东城的大兴胡同,而宛平县城隍庙则位于今地铁6号线北海北门A口附近。说到这儿,可能很多读者会犯迷糊了,为什么位于北京南郊的大兴,和五环附近的宛平城,都跑到了二环里?这里还要把大兴和宛平两个县的历史简单梳理一下。
  明清北京城,以中轴线为界限,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部城区归属大兴县管辖,县衙门就坐落在今东城的大兴胡同里,而西部城区则归属宛平县管辖,县衙门则坐落在今西城的东官房附近。这两个县在过去都被称为“京县”,由于其县治就位于天子脚下的京城之内,所以京县和一般的地方县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就连这两个县的“县太爷”,都比普通“县太爷”品级高。大兴县除了管辖今东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外,还管辖今朝阳区大部分、丰台区东部、大兴区大部分地区甚至是顺义、通州、昌平的部分地区。而宛平县则除了西城区大部分地区外,还管辖今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大部分,丰台区西部地区。
  而两个县的城隍庙,按照明太祖当年的规定,也都是在县衙门的附近。时至今日宛平县城隍庙已经踪迹难觅,而大兴县城隍庙则仍然有大部分建筑遗存。乘坐公交车从北兵马司站下车,向北再走100多米,就到了大兴胡同的西口。顺着胡同往东走,在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的对面,有一座古朴的单檐卷棚式建筑,即是大兴县城隍庙的山门了。
  当年,这座山门坐南朝北,正对着当年大兴县的衙门,阴司阳间的两位长官“对门办公”,也可以算是一个奇谈了。如今,这座山门上还留存着一副砖雕对联。其上联为“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下联为“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对联两侧的墙面上,则镶嵌有“监观有赫”四个大字,喻义城隍神明察秋毫,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正因为对于城隍神“明察秋毫”的寄托,大兴县城隍庙赢得了众多普通民众的膜拜。每年的五月初一,人们抬着大兴县城隍神将自己统辖的区域巡查一番。而宛平县的“城隍”,则要向都城隍神“汇报工作”。
  5、皇城和紫禁城也有城隍庙
  除了都城隍庙、大兴城隍庙和宛平城隍庙,北京城里还有皇城城隍庙和紫禁城城隍庙,后两座城隍庙都是清朝雍正皇帝的“作品”。
  雍正皇帝笃信神道,在位十三年所兴建的寺庙宫观比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加起来建的庙宇还要多。而城隍作为一方土地的保护神,自然也受到了雍正皇帝的格外青睐。
  北京城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里九外七”分别指的是北京城内城九座城门和外城的七座城门。而这其中的“皇城”说的则是位于内城以里的一圈由红墙黄瓦围起来的城垣。其大致范围北到今天的平安大街,东抵皇城根遗址公园一线,南达长安街,西至西黄城根大街。皇城以内还有一圈城墙,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紫禁城了。既然被称为“城”,那么理所当然就要有护佑一方水土的城隍存在,因此雍正皇帝正是出于这个用意,兴建了皇城和紫禁城的城隍庙。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开始建造紫禁城城隍庙,雍正九年(1731年),建造皇城城隍庙,即“永佑庙”。其中紫禁城城隍庙位于紫禁城的西北角,按照八卦方位属于“乾卦”,且紧邻紫禁城入水口。按照八卦的理论,这里属于紫禁城的“天门”所在,而位于紫禁城巽位的出水口,则是地户所在。将护卫紫禁城城池安宁的城隍庙安排在紫禁城“天门”的位置,用来把守皇帝居住的皇宫,足见雍正帝的用心所在。如今紫禁城城隍庙是故宫研究院的办公场所,没有对外开放。
  昔日的皇城城隍庙位于北大妇产儿童医院斜对过的华天延吉餐馆的后面。在这家餐馆就餐时您不妨上到二楼,从这里可以完整地欣赏到永佑庙大殿的全貌。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寻觅到旧时城隍庙遗迹的地方。如今永佑庙为学校使用。   6、神秘的江南城隍庙
  昔日北京城除了都城隍庙庙会之外,还有一处“江南城隍庙”的庙会也是名噪京华。这座城隍庙遗址位于今西城区南部南横东街和黑窑厂街交汇口的东侧路北。
  江南城隍庙的庙宇始建年代不详,有人说是明代,也有人认为是元代。与都城隍庙比较起来,江南城隍庙似乎更“接地气儿”。这座庙宇“开庙”的日期,恰好就是民间最为重要的三个“鬼节”,即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每年十月初一寒衣节(民间亦俗称为送寒衣)。
  由于该庙宇的东侧为东岳天齐庙,西侧为三圣庵(三官庙),三座庙宇连成一片颇成规模,因此江南城隍庙开庙设市之日,这里自然是人山人海。
  相传,旧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人的鬼魂都会回到家中探望,而一些没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也会乘机出来作恶。这时就需要护佑一方土地平安的城隍爷出面“摆平”了。而给城隍赋予这方面“职能”的,仍然是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考虑到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争后,有很多死去的人无人祭祀,于是他便在南京玄武湖中一个小岛上修筑起了一座祭坛,名曰“泰厉坛”,专门祭祀“無祀鬼神”,并命全国各郡县均要设置类似的祭坛。在祭祀之日还要将城隍爷的牌位请到厉坛,以平息孤魂野鬼的“怨气”来“保障”地方上的安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也有泰厉坛的设置,但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至清代,泰厉坛的祭祀便废止了。
  江南城隍庙因位于外城中部偏南,虽说仍在城里,但南面是外城中最为荒凉的地区,甚至有不少乱坟岗子,因此每年三大鬼节,各种各样的仪式、加上坟场周边的哭泣之声,着实给这里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旧时,老北京有不少关于江南城隍庙的传说,有些还流传至今,其中有两例流传甚广:
  其一说的是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江南城隍庙照例举行“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在围观游行的队伍中有三个看热闹的女孩子,在观瞻游行的过程中互相开起了玩笑。其中一个说:“你们看这位城隍爷,长得真是英俊潇洒!”边上两个女孩儿一听,赶忙说道:“你要看城隍爷长得好,那就嫁给他吧!”结果这女孩一听赶忙还嘴道:“算了吧,看你们俩乱开玩笑。”说着还把自己手里拿着的手绢高高抡起,想要“教训”一下另外两个女孩。结果不想一阵旋风将手绢刮到空中,最后竟然将手绢直刮到城隍爷圣驾的轿子里去了。三个女孩儿当时就傻眼了,觉得事情不妙。果然不久之后,那个开玩笑的女孩竟然一病不起,医治无效而身亡了。女孩的父母得知来龙去脉后,只好将孩子的白事当红事来办,给她搭了喜棚,对外就说女儿是出嫁给城隍爷了。而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当时的地方官为了安定民心,也就将城隍出巡的仪式给停了。
  第二则就更加荒诞不经。故事说的是城隍庙里面供奉的黑无常,想尝尝人间的美味,于是便在夜里偷偷从庙里出来买硬面儿饽饽吃,卖硬面儿饽饽的人也没认出真神,就把黑无常的钱收了。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数钱时,卖硬面儿饽饽的人才发现这钱箱里有几枚纸钱,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到城隍庙里赶紧拜城隍爷,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两则传说,虽然都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但可见当年老百姓对城隍神信仰的深入人心,而老百姓们对于城隍神的畏惧,也正符合当年朱元璋提出城隍祭祀的目的——“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其他文献
行走  在红尘时光里  慢慢懂得  再明媚的春天  也会落进夏的花蕊  再盛放的夏  也终将挂上秋的枝头  时光匆匆  聚散别离  恍如  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无力阻挡  在生命这趟列车上  体验着  相聚欢笑和感動  别离思念和泪水  也许  一切自有天意  也许最美的人生  总有些许缺憾  忘不了的  却是点滴的心灵悸动  还有那  默默走过的情  挥之不去的爱
摘 要:围绕天津这座北方海运与工业城市,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影视作品,它们或取材于市民日常生活,或取景于诸多知名地标,对天津城市形象的宣传、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重返20岁》(2015)为例,认为影片所展示的重要城市建筑、文化场所既促进了剧情发展,又呈现了崭新的天津形象。文章期望能由此推动对其他影视作品中天津形象的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重返20岁》;天津形象;城市建筑;文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审视《红字》,阐明历史事实和文学文本是如何巧妙的交融,探讨文本中作者对于中心话语的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本;历史;颠覆;抑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红字》是霍桑写于19世纪的美国但取材于200多年前即17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故事,他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
摘 要:“贬谪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文人们经受身体与心灵的煎熬与磨难。心灵的落差,让这一群人在人生转折点上或是失落、郁闷,或是豁达、向上,个人的性格不同选择的精神路径也就不同。文中就商洛这个贬所,举王禹偁一例来说明贬谪不仅带给他们影响,由于他们的作为,从而影响到贬所的历史的发展。“贬谪文化”于是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关键词:贬谪文化;商洛;王禹偁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象征,反讽等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巧妙无比。本文选取小说中的黑白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其对主题升华的作用。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黑白意象;象征  作者简介:刘立爽,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
摘 要:本文从报界宗师张季鸾的三篇代表性社评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重点阐述了张季鸾在立论、立意和论证方面的写作特色,希望能对今天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新闻评论工作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张季鸾;社评;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张季鸾(1888-1941),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新记《大公报》
摘 要:“垮掉派”文学(Beat Generation)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也是由一群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青年诗人和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不仅描写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生活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家的笔锋深入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这场激进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艾伦·金斯伯格《嚎叫》、威廉·巴勒斯《裸体的午餐
猫腻,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当他近几年进入网络文学财富榜前十的时候,在网络写作环境里,他身上有两个标签显得尤为特别,一是“70后”,一是“情怀”。  最初猫腻从芸芸网络作家跃入读者视野里时,他被贴上的标签便是“情怀”。在当下,这是个被用到泛滥的词汇,却很能够用来形容网络文学作家中的“另类”。2003年,猫腻从川大肄业,初入网络文学世界,开始连载《映秀十年事》,他一开始便主打东方玄幻这个拥有庞大作者群和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代文学作品主题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对文学作品主题与内涵中人性美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平凡的世界》这一我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与研究,系统的对人性美感以及人性美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探究。并对《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人性之美进行了挖掘和评析。  关键词:当代文学主题;人性美感;平凡的世界  作者简介:刘予倩(1984.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四
摘 要:女权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展现,根植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下亦会体现出迥然的面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思想的禁锢与释放便可在女权意识的无言表述下呈现出来。《昼颜》和《绝望主妇》是两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作品中女权意识在异质文化下的适应与变异的浅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女权意识;异质文化;《昼颜》;《绝望主妇》  作者简介: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