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垮掉派”文学(Beat Generation)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也是由一群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青年诗人和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不仅描写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生活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家的笔锋深入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这场激进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艾伦·金斯伯格《嚎叫》、威廉·巴勒斯《裸体的午餐》、本文主要以这两位作家为例,深度剖析了“垮掉派”作家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垮掉派;精神困境;反叛;自由
作者简介:李天石(1991-),女,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比较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
“垮掉派”文学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文学艺术中的反主流、试验潮流的一部分,它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还有许多艺术形式,同样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许多艺术家。当时的“垮掉派”饱受争议与批评,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人逐渐正视和接受。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沒有人能够逃离在路上的命运,我们都是在荒原中行走的人,尽管这其中包含着戏谑、荒诞、颓废,但我们从未丧失过在每一场迷乱之后的清醒与在某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这才是所有“垮掉派”小说真正的精髓所在,虽然自从问世之初就饱受争议,但这些作家在面对美国非人格化、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盲从时,呐喊出了个性解放和思想独立的时代最强音,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特殊流派。
一.先锋诗人金斯伯格与他的《嚎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诗坛流派纷呈,新人辈出,但缺乏领衔的人物,过了十几年,才出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诗集:金斯伯格的《嚎叫》。金斯伯格以独特的笔调和狂热的声音对着时代的“嚎叫”,为民众的自由呐喊,使诗歌成为地下抗议的集合点和谴责物质繁荣而精神灰暗的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宣言。
《嚎叫》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探讨了六七十年代社会冲突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突变:工业的发达与政府滥用权力造成社会动荡和民众不安;少数民族的权力受到侵犯;家庭婚姻关系的解体;同性恋、吸毒和酗酒引起的精神变态。谈到金斯伯格的诗歌意象与灵感,就不得不提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作为诗人,他并没有歌颂和赞美主流社会,而是站在被社会抛弃者、异端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他对文明社会的一切感到不满,他厌恶物质,绝望于人们的意志消沉和迷失,他独自站在主流文化的大门之外,深入地探究人类灵魂,这使得布莱克不同于与他同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并没有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过度地沉溺于心理与情感的过度夸张与宣泄,并企图从束缚自己精神现实的困境中走出来。从布莱克的创作风格中可以看出他对“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的影响。
从“垮掉派”先锋诗人金斯伯格、劳伦斯·菲尔林盖蒂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和艺术形式涉及到了一种思想的裸露,灵魂的裸露,一种被推入艺术底层的感觉,一种满不在乎、自以为是又无可奈何的思想。诗歌内容虽然大胆露骨,但却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诗人们的作品大多是50年代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产物,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受到怀疑,横遭传讯和审查,心情无比压抑,从酗酒、纵欲、吸毒、搞同性恋中寻求刺激,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他们想以愤世嫉俗的反常行为来刺激读者,激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们来自社会的底层,既是反抗者又是受害者,他们生活的堕落和思想的颓废正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嚎叫》中的诗句乍看粗鄙,狂放,实则深刻,也许前卫和正确的东西在刚刚出现时都令人们难以接受。在他的眼中,他们这批时代的“精英”全被无情地压在社会的巨轮下,他们呻吟、嚎叫、发出愤怒的抗议。
在我读来,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其内容和艺术风格在美国诗歌史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立意也更为深远同时又与现实几紧密结合。他毫不留情地暴露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把日常生活中不人道、污秽、混乱的现象赤裸裸的曝光,而口语化的诗歌,既能朗诵又能吟唱,对当代美国诗歌借助音乐朗诵走向大众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巴勒斯和他的《裸体午餐》
威廉·巴勒斯被称为“垮掉派的教父”,在这些“垮掉派”成员中,他的经历可谓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巴勒斯不同于金斯伯格,他出身名门并就读于哈佛大学。他的身上一直带着一种强烈的同性恋冲动,为了向同性恋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切下了自己的一截小拇指,这一举动也使他在精神病院待了一段时间,两年后他准备入伍,军方并不接纳以一位精神病患者和同性恋。巴勒斯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他加入过黑社会组织,为了体验社会,当过驱虫员、农民、工人。但巴勒斯的父母却不像上流社会的家长那样反对他的行为,则是任其自由发展,这一点也为巴勒斯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裸体午餐》主要写毒品与吸毒者,同时还涉及了大量的警察迫害、同性恋,政府腐败的事情,虽然内容与 “垮掉派”的作品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整部小说的结构很松散、情节也很松散还有超现实的梦幻情节,都使得这部作品难以解读,这本书问世几十年来,评论界对这部作品都鲜有评论,可见作品中内容的深奥。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他一年没有洗过澡,没洗过衣服,他边写作边吸毒,他决心要“在致命毒瘾纤维状的灰色死肉上每小时刺一针。”
《裸体午餐》以主人公威廉·李的冒险经历展开,他正在摆脱警察的追捕,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他们认识了本威医生。本威医生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他在自己所建立的“自由之士共和国”、“安尼克西亚”、“驯教中心”废除了集中营与刑罚,因为这些在他看来是野蛮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心理上的“洗脑”和“柔道”,通过各种文件、巨型电铃、探照灯监视、随意性入室检查等手段使每一个人产生负罪感,最终毫无怨言地自觉接受虐待。小说同时还描述了一个被称作“密地”的地方,这里有奇奇怪怪的人,有事实主义者、分裂主义者还有毒品贩子。小说的结尾跳跃性地回到威廉的现实,两个一路上追捕他的警察被发现是假冒的,威廉只好继续他的逃跑,而小说最后以“没钱,星期五再来”戛然而止。 巴勒斯的这部作品主要是在写毒品,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具有15吸毒史的瘾君子,所以对于吸毒的方式与感受十分了解,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的污秽世界。作品很有力度,没有冠冕堂皇的虚伪的描述,全部是真实的、赤裸的曝光和现实,涉及大量性和毒品,不像那种自封高雅的“半遮面”描写,诱人意淫,而是令人心生厌恶,引人反思。
小说着重突出了“反文化”特质,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在以反传统的手法揭示西方世界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巴勒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在“反传统”的方面走得太远,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承受能力。这部名副其实的试验小说,它的内容与形式之间难以辨出相对的界限。它的内容都是作者最直接的意图、直接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掩饰,甚至语言直接的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但也就是没有任何遮掩的语言才最有震撼力,这种表达方式和其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形成了最恰当的结合。
在巴勒斯的世界里,人人都沉溺于如人間地狱般的丑恶的吸毒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种各样的毒品被吸食:大麻烟、海洛因、吗啡等,作者更详尽地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吸食这各色毒品的不同方法、丑态和心理感受。除了吸毒、滥交等情节外,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裸体午餐》又是一部关于“控制”与“反控制”的书,毒品交易者以控制毒品实现对吸毒者的控制,皮条客以切断妓女的谋生手段而实现对妓女的控制,医生控制病人的身体、警察控制嫌疑犯的思想等,被控制着成为无自主性、无反抗心、无反抗力、无条件的动物驯从者——这恰是一切罪恶的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或人类的异己力量之意欲。巴勒斯不仅以此“恶”世界象征性地传达着他“反控制”的警觉意识,而且以卡夫卡式的冷峻笔墨并不时伴以拉伯雷式的戏谑嬉闹或疯狂直指官僚制度以及意识体系对个人的专制“控制”不言而喻,他所传达的虽然是变态令人憎恶的场面,但究其精神实质,他想传达的是善。《裸体午餐》解释了人类生存的底部状态,给人类指出了无尽的炼狱,而作者巴勒斯就是传说中的荆棘鸟,如凤凰涅槃般地唱出生命中的最后一曲,陶醉在梦幻药剂中吐露出惊世骇俗的篇章。
“垮掉派”文学在60年代初逐渐衰微,失去了它作为文学运动的特征,然而就像一颗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坚实发亮的彗头消失后,彗尾慢慢扫过地面,它变成了范围更广的文化和社会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嬉皮士浊流、毒品文化、幻觉剂革命、摇滚乐、性欲革命等汇集成了一股对美国社会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洪流。这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毁誉最多而且难以定论的一个群体。能赋予他们的头衔有很多,他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嬉皮士运动的鼻祖,以惊世骇俗和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继承了美国传统文化中的波西米亚精神,唤醒了美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对自己权利的抗争。而金斯伯格与巴勒斯,代表了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他们所表达的是开放的人生,没有过多的道德和文化禁忌。因此,“垮掉派”作家对待主流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尤其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强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文楚安.垮掉一代及其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迈克尔·J·迪特曼[美].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迈克尔·舒马赫.达摩之狮:金斯伯格评传[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本文所引《嚎叫》的诗句皆出于此.
[5]威廉·巴勒斯.赤裸的午餐[M].张建利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6]莫里·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7]米凯尔·吉尔默[A].滚石Beats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王泉根.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 2003.
[9]易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房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0]郭维德.当代美国文学词典[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1]贺莉,徐伟。国内“垮掉的一代“文献综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8-29.
[12]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2000.(2)33-47.
[13]巴塔耶.文学与邪恶[A].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吴作桥.中外文学流派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关键词:垮掉派;精神困境;反叛;自由
作者简介:李天石(1991-),女,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比较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
“垮掉派”文学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文学艺术中的反主流、试验潮流的一部分,它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还有许多艺术形式,同样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许多艺术家。当时的“垮掉派”饱受争议与批评,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人逐渐正视和接受。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沒有人能够逃离在路上的命运,我们都是在荒原中行走的人,尽管这其中包含着戏谑、荒诞、颓废,但我们从未丧失过在每一场迷乱之后的清醒与在某一瞬间对生命的感悟。”这才是所有“垮掉派”小说真正的精髓所在,虽然自从问世之初就饱受争议,但这些作家在面对美国非人格化、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盲从时,呐喊出了个性解放和思想独立的时代最强音,是美国以及整个西方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特殊流派。
一.先锋诗人金斯伯格与他的《嚎叫》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诗坛流派纷呈,新人辈出,但缺乏领衔的人物,过了十几年,才出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诗集:金斯伯格的《嚎叫》。金斯伯格以独特的笔调和狂热的声音对着时代的“嚎叫”,为民众的自由呐喊,使诗歌成为地下抗议的集合点和谴责物质繁荣而精神灰暗的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宣言。
《嚎叫》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探讨了六七十年代社会冲突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突变:工业的发达与政府滥用权力造成社会动荡和民众不安;少数民族的权力受到侵犯;家庭婚姻关系的解体;同性恋、吸毒和酗酒引起的精神变态。谈到金斯伯格的诗歌意象与灵感,就不得不提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作为诗人,他并没有歌颂和赞美主流社会,而是站在被社会抛弃者、异端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他对文明社会的一切感到不满,他厌恶物质,绝望于人们的意志消沉和迷失,他独自站在主流文化的大门之外,深入地探究人类灵魂,这使得布莱克不同于与他同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并没有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过度地沉溺于心理与情感的过度夸张与宣泄,并企图从束缚自己精神现实的困境中走出来。从布莱克的创作风格中可以看出他对“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的影响。
从“垮掉派”先锋诗人金斯伯格、劳伦斯·菲尔林盖蒂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和艺术形式涉及到了一种思想的裸露,灵魂的裸露,一种被推入艺术底层的感觉,一种满不在乎、自以为是又无可奈何的思想。诗歌内容虽然大胆露骨,但却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诗人们的作品大多是50年代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产物,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受到怀疑,横遭传讯和审查,心情无比压抑,从酗酒、纵欲、吸毒、搞同性恋中寻求刺激,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他们想以愤世嫉俗的反常行为来刺激读者,激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们来自社会的底层,既是反抗者又是受害者,他们生活的堕落和思想的颓废正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嚎叫》中的诗句乍看粗鄙,狂放,实则深刻,也许前卫和正确的东西在刚刚出现时都令人们难以接受。在他的眼中,他们这批时代的“精英”全被无情地压在社会的巨轮下,他们呻吟、嚎叫、发出愤怒的抗议。
在我读来,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其内容和艺术风格在美国诗歌史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立意也更为深远同时又与现实几紧密结合。他毫不留情地暴露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把日常生活中不人道、污秽、混乱的现象赤裸裸的曝光,而口语化的诗歌,既能朗诵又能吟唱,对当代美国诗歌借助音乐朗诵走向大众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巴勒斯和他的《裸体午餐》
威廉·巴勒斯被称为“垮掉派的教父”,在这些“垮掉派”成员中,他的经历可谓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巴勒斯不同于金斯伯格,他出身名门并就读于哈佛大学。他的身上一直带着一种强烈的同性恋冲动,为了向同性恋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切下了自己的一截小拇指,这一举动也使他在精神病院待了一段时间,两年后他准备入伍,军方并不接纳以一位精神病患者和同性恋。巴勒斯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他加入过黑社会组织,为了体验社会,当过驱虫员、农民、工人。但巴勒斯的父母却不像上流社会的家长那样反对他的行为,则是任其自由发展,这一点也为巴勒斯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条件。
《裸体午餐》主要写毒品与吸毒者,同时还涉及了大量的警察迫害、同性恋,政府腐败的事情,虽然内容与 “垮掉派”的作品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整部小说的结构很松散、情节也很松散还有超现实的梦幻情节,都使得这部作品难以解读,这本书问世几十年来,评论界对这部作品都鲜有评论,可见作品中内容的深奥。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他一年没有洗过澡,没洗过衣服,他边写作边吸毒,他决心要“在致命毒瘾纤维状的灰色死肉上每小时刺一针。”
《裸体午餐》以主人公威廉·李的冒险经历展开,他正在摆脱警察的追捕,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他们认识了本威医生。本威医生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他在自己所建立的“自由之士共和国”、“安尼克西亚”、“驯教中心”废除了集中营与刑罚,因为这些在他看来是野蛮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心理上的“洗脑”和“柔道”,通过各种文件、巨型电铃、探照灯监视、随意性入室检查等手段使每一个人产生负罪感,最终毫无怨言地自觉接受虐待。小说同时还描述了一个被称作“密地”的地方,这里有奇奇怪怪的人,有事实主义者、分裂主义者还有毒品贩子。小说的结尾跳跃性地回到威廉的现实,两个一路上追捕他的警察被发现是假冒的,威廉只好继续他的逃跑,而小说最后以“没钱,星期五再来”戛然而止。 巴勒斯的这部作品主要是在写毒品,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具有15吸毒史的瘾君子,所以对于吸毒的方式与感受十分了解,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的污秽世界。作品很有力度,没有冠冕堂皇的虚伪的描述,全部是真实的、赤裸的曝光和现实,涉及大量性和毒品,不像那种自封高雅的“半遮面”描写,诱人意淫,而是令人心生厌恶,引人反思。
小说着重突出了“反文化”特质,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在以反传统的手法揭示西方世界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巴勒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在“反传统”的方面走得太远,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承受能力。这部名副其实的试验小说,它的内容与形式之间难以辨出相对的界限。它的内容都是作者最直接的意图、直接的认识,没有丝毫的掩饰,甚至语言直接的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但也就是没有任何遮掩的语言才最有震撼力,这种表达方式和其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形成了最恰当的结合。
在巴勒斯的世界里,人人都沉溺于如人間地狱般的丑恶的吸毒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种各样的毒品被吸食:大麻烟、海洛因、吗啡等,作者更详尽地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吸食这各色毒品的不同方法、丑态和心理感受。除了吸毒、滥交等情节外,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裸体午餐》又是一部关于“控制”与“反控制”的书,毒品交易者以控制毒品实现对吸毒者的控制,皮条客以切断妓女的谋生手段而实现对妓女的控制,医生控制病人的身体、警察控制嫌疑犯的思想等,被控制着成为无自主性、无反抗心、无反抗力、无条件的动物驯从者——这恰是一切罪恶的统治者或统治阶级或人类的异己力量之意欲。巴勒斯不仅以此“恶”世界象征性地传达着他“反控制”的警觉意识,而且以卡夫卡式的冷峻笔墨并不时伴以拉伯雷式的戏谑嬉闹或疯狂直指官僚制度以及意识体系对个人的专制“控制”不言而喻,他所传达的虽然是变态令人憎恶的场面,但究其精神实质,他想传达的是善。《裸体午餐》解释了人类生存的底部状态,给人类指出了无尽的炼狱,而作者巴勒斯就是传说中的荆棘鸟,如凤凰涅槃般地唱出生命中的最后一曲,陶醉在梦幻药剂中吐露出惊世骇俗的篇章。
“垮掉派”文学在60年代初逐渐衰微,失去了它作为文学运动的特征,然而就像一颗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坚实发亮的彗头消失后,彗尾慢慢扫过地面,它变成了范围更广的文化和社会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嬉皮士浊流、毒品文化、幻觉剂革命、摇滚乐、性欲革命等汇集成了一股对美国社会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洪流。这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个文学流派,也是毁誉最多而且难以定论的一个群体。能赋予他们的头衔有很多,他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嬉皮士运动的鼻祖,以惊世骇俗和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继承了美国传统文化中的波西米亚精神,唤醒了美国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对自己权利的抗争。而金斯伯格与巴勒斯,代表了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他们所表达的是开放的人生,没有过多的道德和文化禁忌。因此,“垮掉派”作家对待主流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尤其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强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文楚安.垮掉一代及其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迈克尔·J·迪特曼[美].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迈克尔·舒马赫.达摩之狮:金斯伯格评传[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本文所引《嚎叫》的诗句皆出于此.
[5]威廉·巴勒斯.赤裸的午餐[M].张建利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6]莫里·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M].方晓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7]米凯尔·吉尔默[A].滚石Beats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王泉根.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 2003.
[9]易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房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0]郭维德.当代美国文学词典[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1]贺莉,徐伟。国内“垮掉的一代“文献综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8-29.
[12]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2000.(2)33-47.
[13]巴塔耶.文学与邪恶[A].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吴作桥.中外文学流派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