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回顾过去,有许多的感慨;展望未来,有不少的忧虑。在初中阶段,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政治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就新课改下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些体会。
一、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提炼
在政治课教学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语言平淡的照本宣科和千篇一律,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如果我们能注意语言的幽默化,寓乐于教,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感到抽象的观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笑话、漫画、故事、古诗等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在阐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时,就可以运用比喻:把生产力比喻为脚,把生产关系比喻为鞋,每个人鞋的尺寸是根据自己的脚来决定的,并且每个人的脚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鞋必须合脚,随着脚的变化而更新。合脚的鞋有利于脚的健康与正常活动,不合脚的鞋则不利于或束缚脚的健康与正常活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想一想自己的脚与鞋的关系就能会意和领悟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最大的悲哀就是学生往往对课堂没有兴趣,甚至一上课就犯困。其实,政治课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不尽如人意。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在教学中,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令学生兴奋、思维活跃,从而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知识。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叙述政治学科知识时,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置身事外,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课文的内容随着教师的情感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激发和感染学生。
三、适当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拓展的目的是什么?一是知识的丰富;二是能力的培养;三是情感的升华。適当进行有目的的课堂拓展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教师或者让同学们动口“说”,或者让同学们用手“写”,或者让同学们动身“演”。总之,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毕竟,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坚持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强了。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帮助。另外,学生们的政治知识是毕竟是有限的,辩证思维能力也不强。这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课堂“秩序”不能丢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政治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还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
总之,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理念指导下,安静还是热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让我们携起手来,紧紧围绕政治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生进行生动、深度的互动和交流,政治课堂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适宜的教学秩序。如此,愉悦与高效的课堂就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吴少荣.中学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一、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提炼
在政治课教学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语言平淡的照本宣科和千篇一律,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如果我们能注意语言的幽默化,寓乐于教,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感到抽象的观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笑话、漫画、故事、古诗等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在阐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时,就可以运用比喻:把生产力比喻为脚,把生产关系比喻为鞋,每个人鞋的尺寸是根据自己的脚来决定的,并且每个人的脚随着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鞋必须合脚,随着脚的变化而更新。合脚的鞋有利于脚的健康与正常活动,不合脚的鞋则不利于或束缚脚的健康与正常活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想一想自己的脚与鞋的关系就能会意和领悟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最大的悲哀就是学生往往对课堂没有兴趣,甚至一上课就犯困。其实,政治课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不尽如人意。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在教学中,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令学生兴奋、思维活跃,从而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知识。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叙述政治学科知识时,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置身事外,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课文的内容随着教师的情感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激发和感染学生。
三、适当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拓展的目的是什么?一是知识的丰富;二是能力的培养;三是情感的升华。適当进行有目的的课堂拓展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教师或者让同学们动口“说”,或者让同学们用手“写”,或者让同学们动身“演”。总之,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毕竟,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坚持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强了。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帮助。另外,学生们的政治知识是毕竟是有限的,辩证思维能力也不强。这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课堂“秩序”不能丢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政治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还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
总之,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理念指导下,安静还是热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让我们携起手来,紧紧围绕政治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生进行生动、深度的互动和交流,政治课堂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适宜的教学秩序。如此,愉悦与高效的课堂就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吴少荣.中学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韩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