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便是语言这“米”。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本文提出,应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关键词: 语言积累阅读语文实践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便是语言这“米”。看来,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应先帮学生积累“米”,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文章等,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积累就是储存语言信息,说和写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则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功课: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应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1.淡化内容分析,加强读、背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枯燥的讲解、乏味的分析只会令学生对语言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出感受。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入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感知和感悟课文的情感,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这样,许多优美词句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来评价教学的成败。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所以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外,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应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于是说话写作时便很拮据。如果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写文章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精选读物。
语文各年级段课外阅读活动的目标尚在起步阶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补充读本》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图书馆的现有藏书,列出推荐目录,鼓励学生踊跃到图书室借阅。
2.勤做笔记。
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高语文素养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与社会、家庭、学校,与自然、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广阔的语文实践园地。在研究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各语文资源的联系,启迪学生认识它们并主动利用它们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灵活摘抄。
笔者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一方面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它可以是课文中的经典字句,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方面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它可以是课外书上的经典句子,也可以是街头俚语,也可以从电视、广告、广播上获取。每周交一次由老师根据数量和质量给出等级。
2.读书交流。
可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读书活动中,不限制交流的形式,可以复述、细品,也可以谈体会、介绍,或者是表演,由學生自主选择形式。复述不能变成对原文的背诵,可以添枝加叶,语言力求丰富,有新意,可加以自己的评论;介绍可以是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学生将看过的名著从作者到内容概括地向同学介绍。
3.评选笔记。
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也是促进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首先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班内每周要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时候,学生互看互评,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表扬或批评,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4.自办报刊。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自办手抄报。如期中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举办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接近期末,结合学校的活动安排,举办喜迎奥运班级小报评比。学生为了办报需要阅读各类读物和搜集有关知识,然后对其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的报纸无论怎样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的观摩、互相的比较学习中又会悟到很多的东西。
5.整合资源。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刊书籍上了,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在实验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学生单一的积累途径:一是老师和学生轮流当故事员给同学们推荐并讲故事;二是利用电视机、电脑等视听媒体以听、看的形式诱导学生多读书,拓宽视野;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和校园网络,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
6.展示才华。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从而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笔者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习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基于以上的实践,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导,还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吗?
关键词: 语言积累阅读语文实践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便是语言这“米”。看来,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应先帮学生积累“米”,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文章等,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积累就是储存语言信息,说和写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则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功课: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应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1.淡化内容分析,加强读、背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枯燥的讲解、乏味的分析只会令学生对语言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出感受。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入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感知和感悟课文的情感,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这样,许多优美词句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来评价教学的成败。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所以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外,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应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于是说话写作时便很拮据。如果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写文章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精选读物。
语文各年级段课外阅读活动的目标尚在起步阶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补充读本》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图书馆的现有藏书,列出推荐目录,鼓励学生踊跃到图书室借阅。
2.勤做笔记。
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高语文素养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与社会、家庭、学校,与自然、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广阔的语文实践园地。在研究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各语文资源的联系,启迪学生认识它们并主动利用它们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灵活摘抄。
笔者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一方面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它可以是课文中的经典字句,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方面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它可以是课外书上的经典句子,也可以是街头俚语,也可以从电视、广告、广播上获取。每周交一次由老师根据数量和质量给出等级。
2.读书交流。
可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读书活动中,不限制交流的形式,可以复述、细品,也可以谈体会、介绍,或者是表演,由學生自主选择形式。复述不能变成对原文的背诵,可以添枝加叶,语言力求丰富,有新意,可加以自己的评论;介绍可以是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学生将看过的名著从作者到内容概括地向同学介绍。
3.评选笔记。
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也是促进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首先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班内每周要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时候,学生互看互评,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表扬或批评,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4.自办报刊。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自办手抄报。如期中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举办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接近期末,结合学校的活动安排,举办喜迎奥运班级小报评比。学生为了办报需要阅读各类读物和搜集有关知识,然后对其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的报纸无论怎样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的观摩、互相的比较学习中又会悟到很多的东西。
5.整合资源。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刊书籍上了,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在实验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学生单一的积累途径:一是老师和学生轮流当故事员给同学们推荐并讲故事;二是利用电视机、电脑等视听媒体以听、看的形式诱导学生多读书,拓宽视野;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和校园网络,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
6.展示才华。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从而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笔者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习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基于以上的实践,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导,还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