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我们在小的时候,大人们摸着小孩的头问: “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想当科学家。”然而,在当前科技发达的21世纪,当我们摸摸小孩的头问他长大了想当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想当明星。”当我在学校讲课时,在PPT上放10位国内外文体明星的照片,绝大多数同学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每个人的名字;然而换成10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照片时,却很少有人能正确说出一半以上人的名字。
创新创业的初衷
为什么大家认识明星而不认识科学家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但感觉有个最简单明了的答案,是因为明星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人们日常生活。“让科学家接地气”是我创业的初衷。
教授和院士从当学生到当老师,一直在象牙塔里。他们有很多科研成果,却被束之高阁,藏于图书馆,除了供研究生学习之外,少有人问津。高校有很多科研成果尚未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产学研用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如何让科学家接地气?以“科技转化、科学普及”为切入点,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日常生活,让人们了解科技创新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这样是否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家了呢?
为此,我们成立了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SMART(Solution Marketing Academic Research Technology)创新团队,旨在基于团队多年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积累,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提出研发“人工智能机器人 ”平台,旨在降低机器人的研发门槛,为机器人的定制开发、快速普及、应用发展提供基础。
格分维公司的创业团队早在2000年时就开始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我读书期间,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老师和研究生每年都参加机器人大赛,并且在国内外比赛中获了不少奖。我们团队的部分老师专门做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和逻辑推理研究,部分老师专门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
2009年7月,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钟义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根据以往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在5年之后,智能科学与技术将有大量需求,人工智能将出现另一波发展高峰,建议中国要及早准备,以免核心技术掌握太少,缺乏高科技的领先产品。”
在此次访谈之后,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28日在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注册成立,定位做“人工智能基础算法、逻辑推理、机器人”,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根据需要研发“智能家居、科技餐厅、智慧医疗”相关系统。公司成立时就提出了研发中国自主产权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提供软件算法模块和硬件机械模块,为今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基础。公司曾组织多位老师召开项目论证会,结论是中国有必要研发这样的一个平台。
SMART产学研用探索
为了能够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继续研发人工智能平台,经过多次讨论,公司于2013年4月提出组建SMART创新团队,目的在于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为科技产业化提供新路径和新方法。
目前SMART团队聚集了英国桑德兰大学的大数据专家彭永红、浙江大学的自动化专家孟濬、北京格分维公司总经理陈志成、北京大学软件学院蒋严冰、原海军总医院冀振华、西北工业大学毛明毅、北京工业大学付利华和华北电力大学鲁斌等。每位老师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科研团队、研究生资源和开发实现能力作为支撑。目前公司具有一支由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开发精兵、市场专员组成的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的团队。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转化和科学普及,SMART团队作为发起成员,自2013年筹备并于2015年成立了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把科学和艺术连接起来,促进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与项目合作,构建科学与艺术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联盟常设机构包括:指导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4个专业委员会(国际智能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艺术专业委员会、文化传媒专业委员会)、4个工作委员会(科普创新工作委员会、科技产业化工作委员会、创新人才工作委员会、创新基金工作委员会)。联盟所开展的工作在促进跨领域合作、科学普及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正在发挥引领性的示范作用。
人工智能机器人
创新示范项目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业对机器人需求的增加,机器人开发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四大痛点:第一,机器人领域专业性强、门槛高、 开发周期长;第二,机器人软硬件没有标准化,适配性差;第三,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单独设计、一次性开发,导致工作重复,浪费时间和资源;第四,当前机器人开发重硬轻软,低层次重复。
对此,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 应用场景”的概念,立项研发模块化的机器人平台,以便降低开发门槛,缩短研发周期,力促机器人的快速生产和应用。提出的具体方案是:第一,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 ” 开发平台,提供核心算法、开发工具;第二,对机器人部件进行模块化,实现接口的标准化;第三,通过模块化的组件,对常用场景的机器人实现按需快速定制;第四,基于“云 端”的“机器人 ”系统架构,通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化模式,实现对机器人功能的远程操控和增值服务。
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由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团队,掌握了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机器人核心控制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大核心领先技术,致力于研发机器人产业“云机定制”平台。通过“机器人 ”平台提供的核心算法和软硬件模块,实现对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舞蹈娱乐机器人、餐饮服务机器人和家庭陪伴机器人等应用于不同的机器人的模块化快速开发。该平台对于促进机器人产业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机器人 ”项目得到业界积极评价并获得多方投资,陈志成教授被评选为CCTV“2016年中国创业榜样”。
我们很难相信,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偶像都是明星而不是科学家;我们很难理解,中国这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仅存于图书馆而不是被用于实际生产中。然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定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被转化并应用于市场、服务于大众。
链接 人物简介
陈志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计算机系学科带头人、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飞虎队队长。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理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工业大数据专委会主任、国际信息学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人工智能逻辑、机器人系统、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他重视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实践。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纵向研究课题和企业横向产业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在高校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教师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尚未应用于实际产品,于是萌生了创业想法,创业初衷在于“促进科技转化、创新服务生活”。2009年,他创立了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属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格物致知、分形智能、维新变革”理念,主要研发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物联网系统、云计算平台、大数据系统、智慧医疗系统和餐饮系统等。
创新创业的初衷
为什么大家认识明星而不认识科学家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但感觉有个最简单明了的答案,是因为明星更加接地气,更加接近人们日常生活。“让科学家接地气”是我创业的初衷。
教授和院士从当学生到当老师,一直在象牙塔里。他们有很多科研成果,却被束之高阁,藏于图书馆,除了供研究生学习之外,少有人问津。高校有很多科研成果尚未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产学研用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如何让科学家接地气?以“科技转化、科学普及”为切入点,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日常生活,让人们了解科技创新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这样是否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家了呢?
为此,我们成立了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SMART(Solution Marketing Academic Research Technology)创新团队,旨在基于团队多年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积累,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提出研发“人工智能机器人 ”平台,旨在降低机器人的研发门槛,为机器人的定制开发、快速普及、应用发展提供基础。
格分维公司的创业团队早在2000年时就开始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我读书期间,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老师和研究生每年都参加机器人大赛,并且在国内外比赛中获了不少奖。我们团队的部分老师专门做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和逻辑推理研究,部分老师专门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
2009年7月,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钟义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根据以往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在5年之后,智能科学与技术将有大量需求,人工智能将出现另一波发展高峰,建议中国要及早准备,以免核心技术掌握太少,缺乏高科技的领先产品。”
在此次访谈之后,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28日在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注册成立,定位做“人工智能基础算法、逻辑推理、机器人”,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根据需要研发“智能家居、科技餐厅、智慧医疗”相关系统。公司成立时就提出了研发中国自主产权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提供软件算法模块和硬件机械模块,为今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基础。公司曾组织多位老师召开项目论证会,结论是中国有必要研发这样的一个平台。
SMART产学研用探索
为了能够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继续研发人工智能平台,经过多次讨论,公司于2013年4月提出组建SMART创新团队,目的在于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为科技产业化提供新路径和新方法。
目前SMART团队聚集了英国桑德兰大学的大数据专家彭永红、浙江大学的自动化专家孟濬、北京格分维公司总经理陈志成、北京大学软件学院蒋严冰、原海军总医院冀振华、西北工业大学毛明毅、北京工业大学付利华和华北电力大学鲁斌等。每位老师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科研团队、研究生资源和开发实现能力作为支撑。目前公司具有一支由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开发精兵、市场专员组成的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的团队。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转化和科学普及,SMART团队作为发起成员,自2013年筹备并于2015年成立了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把科学和艺术连接起来,促进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与项目合作,构建科学与艺术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联盟常设机构包括:指导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4个专业委员会(国际智能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艺术专业委员会、文化传媒专业委员会)、4个工作委员会(科普创新工作委员会、科技产业化工作委员会、创新人才工作委员会、创新基金工作委员会)。联盟所开展的工作在促进跨领域合作、科学普及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正在发挥引领性的示范作用。
人工智能机器人
创新示范项目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业对机器人需求的增加,机器人开发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四大痛点:第一,机器人领域专业性强、门槛高、 开发周期长;第二,机器人软硬件没有标准化,适配性差;第三,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单独设计、一次性开发,导致工作重复,浪费时间和资源;第四,当前机器人开发重硬轻软,低层次重复。
对此,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 应用场景”的概念,立项研发模块化的机器人平台,以便降低开发门槛,缩短研发周期,力促机器人的快速生产和应用。提出的具体方案是:第一,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 ” 开发平台,提供核心算法、开发工具;第二,对机器人部件进行模块化,实现接口的标准化;第三,通过模块化的组件,对常用场景的机器人实现按需快速定制;第四,基于“云 端”的“机器人 ”系统架构,通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化模式,实现对机器人功能的远程操控和增值服务。
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由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团队,掌握了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机器人核心控制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大核心领先技术,致力于研发机器人产业“云机定制”平台。通过“机器人 ”平台提供的核心算法和软硬件模块,实现对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舞蹈娱乐机器人、餐饮服务机器人和家庭陪伴机器人等应用于不同的机器人的模块化快速开发。该平台对于促进机器人产业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机器人 ”项目得到业界积极评价并获得多方投资,陈志成教授被评选为CCTV“2016年中国创业榜样”。
我们很难相信,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偶像都是明星而不是科学家;我们很难理解,中国这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仅存于图书馆而不是被用于实际生产中。然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定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被转化并应用于市场、服务于大众。
链接 人物简介
陈志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计算机系学科带头人、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飞虎队队长。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理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工业大数据专委会主任、国际信息学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华科学艺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人工智能逻辑、机器人系统、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他重视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实践。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纵向研究课题和企业横向产业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在高校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教师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尚未应用于实际产品,于是萌生了创业想法,创业初衷在于“促进科技转化、创新服务生活”。2009年,他创立了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属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格物致知、分形智能、维新变革”理念,主要研发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软硬件系统、物联网系统、云计算平台、大数据系统、智慧医疗系统和餐饮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