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创业已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最佳选择。但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与高校创业教育有一定关系。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培育创业意识,塑造创业人格,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17-01
2015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随着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精神日趋成为研究焦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时代使命,承担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重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创业精神是创业实践的重要思想体系,是实践与思想的碰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有重要意义:(1)能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创业精神包含创新、实践、拼搏、自强等内涵,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融合。(2)能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3)能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创业成为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但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仍存在:目前的大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对创业缺乏正确认识;高校对国家的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低、宣传方式落后,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清楚认识创业及创业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论知识和典型事迹的讲授,帮助学生认识创业的价值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创业意识为主观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两种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1.责任意识
创业不仅要与个人利益,更要与国家、民族相联系。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者,当代大学生更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为国家之崛起而创业”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主体意识
就业和创业中,创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更体现大学生的自愿和自觉。创业要求大学生清楚认知自己的责任和主体地位,独立解决创业中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灌输式和管理式教育,其教育目标是管住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创业型人才。
(二)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
人格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认识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创业型人格。
1.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业是艰苦的,需要创业者心智和体能的全力投入,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挫折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坚强意志。
2.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师应充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创业精神内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施道德评价。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
1.促进课程内容与创业精神内涵相融合
高校可编写与创业精神相关的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构建面向本、专科生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创业精神内涵和表述方式的研究。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应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教师教授与企业老师激发的相互支撑,使创业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3.提高教師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高尚师德,使自己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同时,高校应争取典型企业导师或创业成功者,使之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案例,讲授最生动的创业知识。
参考文献:
[1]侯德伟.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4-35.
[2]冯晓星.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0-11.
[3]吴松,李晗杰,翟文艳.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22-23.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17-01
2015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随着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精神日趋成为研究焦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时代使命,承担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重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创业精神是创业实践的重要思想体系,是实践与思想的碰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有重要意义:(1)能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创业精神包含创新、实践、拼搏、自强等内涵,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融合。(2)能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3)能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创业成为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但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仍存在:目前的大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对创业缺乏正确认识;高校对国家的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低、宣传方式落后,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清楚认识创业及创业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论知识和典型事迹的讲授,帮助学生认识创业的价值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创业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创业意识为主观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两种创业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1.责任意识
创业不仅要与个人利益,更要与国家、民族相联系。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者,当代大学生更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为国家之崛起而创业”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主体意识
就业和创业中,创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更体现大学生的自愿和自觉。创业要求大学生清楚认知自己的责任和主体地位,独立解决创业中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灌输式和管理式教育,其教育目标是管住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创业型人才。
(二)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
人格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认识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创业型人格。
1.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业是艰苦的,需要创业者心智和体能的全力投入,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挫折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坚强意志。
2.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师应充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创业精神内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施道德评价。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
1.促进课程内容与创业精神内涵相融合
高校可编写与创业精神相关的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构建面向本、专科生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创业精神内涵和表述方式的研究。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应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教师教授与企业老师激发的相互支撑,使创业精神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3.提高教師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高尚师德,使自己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同时,高校应争取典型企业导师或创业成功者,使之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案例,讲授最生动的创业知识。
参考文献:
[1]侯德伟.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4-35.
[2]冯晓星.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0-11.
[3]吴松,李晗杰,翟文艳.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