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心理学家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时间知觉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可分为知觉他人、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三者的区别在于其社会知觉的客体不同,分别是他人、自己和人与人的关系。笔者着重讨论知觉他人的心理效应及其对认知的影响。所谓“知觉他人”,就是主体对周围其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解释过程,即对他人的知觉。
知觉他人是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解释,他人提供的任何外部信息都可成为知觉他人的线索和信息来源,如仪表、表情、言语和行为等方面。仪表是影响知觉他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人的外显特征同其内部特征不一致候,同时,知觉主体又习惯于依据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判断其内部特征,这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错误判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仅以学生的外显特征看待学生也屡见不鲜。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知觉他人中的心理效应,克服认知偏见,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地知觉他人,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首因效应的影响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接触学生前要了解该生的有关信息,从而形成对该生的印象。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育者总以首因造成的印象为基础,选择认知信息,而且在“认知一致性”机制作用下,又总是选取那些与先入印象一致的信息材料。有时它会像一副有色眼镜挡住教育者的视线,产生某种偏见。例如,在对待曾经有过污点的学生时,教育者往往会流露出不友好的态度并产生不好的看法。所以,首因效应是尊重学生人格的第一道障碍,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跨越这一道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尽量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二、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也称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主体把客体的某一特征看成是“好”的,则会被一种“好”的光圈所笼罩;反之,则会被一种“坏”的光圈所笼罩。民间谚语中的“一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都是典型的晕轮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晕轮效应往往强有力地影响着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觉和评价。有的老师看到学生的个别缺点,就会把他看成一无是处;反之,看到一个听话的学生,往往就认为他功课好、守纪律、有上进心等什么都好。这都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现象,往往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人际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中要克服这种片面性的认知,以免增加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否则既不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不利于教育者爱心的表达。
三、自我投射效应的影响
所谓自我投射效应,是主体把对自己的知觉强加于他人而形成对他人的知觉。这是一种假的知觉他人,也属于一种认知偏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心比心”法是可取的,但将其认为“以己度人”就大错特错了。“以己度人”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自我投射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怀疑投射效应是存在的。有的教育者把自己的爱好、情感、怀疑、认知等投射到学生身上,以为学生和自己一样。实质上,这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沟通的障碍,既妨碍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也使教育对象不能畅所欲言,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
四、刻板效应的影响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长期认识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产生的固定印象,即固定观念。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军人雷厉风行、工人豪爽、商人精明等。如果这些特征被列入人们的认知模式中并固定化,就成了刻板印象。知觉主体在知觉某一特定个人时,倾向于用刻板印象套在此人身上,并对此做出与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解释。即刻板效应。其消极作用在于使知觉他人的僵化和停滞,阻碍知觉主体准确地认知他人。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教育者总认为城市学生比较调皮捣蛋,农村学生则忠厚老实。当评价某一特定学生时,总是倾向于用固定观念套在该生身上,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认知的准确性,削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要纠正刻板效应的偏差,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和判断。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知觉他人是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解释,他人提供的任何外部信息都可成为知觉他人的线索和信息来源,如仪表、表情、言语和行为等方面。仪表是影响知觉他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人的外显特征同其内部特征不一致候,同时,知觉主体又习惯于依据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判断其内部特征,这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错误判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仅以学生的外显特征看待学生也屡见不鲜。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知觉他人中的心理效应,克服认知偏见,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地知觉他人,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首因效应的影响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接触学生前要了解该生的有关信息,从而形成对该生的印象。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育者总以首因造成的印象为基础,选择认知信息,而且在“认知一致性”机制作用下,又总是选取那些与先入印象一致的信息材料。有时它会像一副有色眼镜挡住教育者的视线,产生某种偏见。例如,在对待曾经有过污点的学生时,教育者往往会流露出不友好的态度并产生不好的看法。所以,首因效应是尊重学生人格的第一道障碍,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跨越这一道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尽量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二、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也称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主体把客体的某一特征看成是“好”的,则会被一种“好”的光圈所笼罩;反之,则会被一种“坏”的光圈所笼罩。民间谚语中的“一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都是典型的晕轮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晕轮效应往往强有力地影响着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觉和评价。有的老师看到学生的个别缺点,就会把他看成一无是处;反之,看到一个听话的学生,往往就认为他功课好、守纪律、有上进心等什么都好。这都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现象,往往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人际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中要克服这种片面性的认知,以免增加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否则既不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不利于教育者爱心的表达。
三、自我投射效应的影响
所谓自我投射效应,是主体把对自己的知觉强加于他人而形成对他人的知觉。这是一种假的知觉他人,也属于一种认知偏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心比心”法是可取的,但将其认为“以己度人”就大错特错了。“以己度人”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自我投射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怀疑投射效应是存在的。有的教育者把自己的爱好、情感、怀疑、认知等投射到学生身上,以为学生和自己一样。实质上,这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沟通的障碍,既妨碍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也使教育对象不能畅所欲言,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育者需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与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达成理解和共识。
四、刻板效应的影响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长期认识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产生的固定印象,即固定观念。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军人雷厉风行、工人豪爽、商人精明等。如果这些特征被列入人们的认知模式中并固定化,就成了刻板印象。知觉主体在知觉某一特定个人时,倾向于用刻板印象套在此人身上,并对此做出与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解释。即刻板效应。其消极作用在于使知觉他人的僵化和停滞,阻碍知觉主体准确地认知他人。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教育者总认为城市学生比较调皮捣蛋,农村学生则忠厚老实。当评价某一特定学生时,总是倾向于用固定观念套在该生身上,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认知的准确性,削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要纠正刻板效应的偏差,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和判断。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