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导师的出现拓宽了学生受关心的渠道,为教师提供新的育人平台,但导师的出现和作用发挥带来了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困惑。文章分析了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详细阐述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应当采取何种姿态来引入、介入与合作,以便收到预期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赢得尊重和理解。
【关键词】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制;角色关系;定位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源自于研究生导师制,目的是在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教师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以导师的教育参与来强调除辅导员以外的教育职能,形成辅导员、学生导师、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构成的多位一体的高校本科育人体系,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优质育人氛围。
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无疑对原有辅导员负责制产生影响。导师制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导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励学生创新,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担当学生学路指引人、成才典范、做人楷模。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能够拓宽学生受关心的渠道,为教师育人提供平台,以教师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研究中少走弯路,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但导师的部分职责与辅导员的职责是相一致的,部分功能的发挥有时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重复的。导师的出现和作用发挥是否会淡化辅导员的职能,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影响力;辅导员与导师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辅导员又应当把自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采取何种姿态来引入、介入与合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赢得尊重和理解。这些问题值得探讨、思考、研究,亟待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扎扎实实推进本科生导师制。
一、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困惑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本科生导师制的构想来源于研究生导师制,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研究生导师制的模式。因为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利用导师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学术魅力、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中以及课外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成功;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两者在基本职能、导师队伍建设、导学方式、平台构建、工作机制、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前者重在人生引导,具有开放性,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后者重在学术指导,属于显性教育的范畴。[1]研究生导师处于全面负责总体把握的位置,从招生到就业,从研究方向选择到学位论文质量把关,导师全程全方位负责研究生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并不处于全面总体负责大学生的统领位置,在大学生四年的求职生涯中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发挥作用。本科生辅导员不能按照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模式开展工作,也不能按照未执行本科生导师制时运行模式一成不变,差异主要体现在何处?是将原有的部分工作放手交给导师执行,还是根据导师的建议要求改进和增补原有工作,辅导员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导师”是否可以理解为“班主任”另一种形式,辅导员往往比较困惑,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寻找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
其次,辅导员受年龄、阅历、资历影响,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发挥作用时具有一定的困难。辅导员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在导师制的施行中能提出想法并乐于实践。但同时辅导员又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团体,平均年龄较低,资历不足,要在教师中发挥更大作用威信不足,自信不足。辅导员可以接受来自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加以改进,但当辅导员面对学识、阅历、年龄数倍于自己的教师时,提出建议、意见、要求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讲究方法。导师可以作为辅导员工作监督的一部分,但导师没有义务接受辅导员的监督。部分教师对于辅导员工作具有成见,在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出现辅导员和导师各自行动,互不干涉的情况,有时候甚至出现导师向学生表达的想法与观念与辅导员相左的情况。辅导员与导师具有共同的作用主体——学生,两者的工作不能割裂开,不能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辅导员必须主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处之“度”。
再次,无角色定位的导师制容易导致学生、教师、辅导员一头雾水,职、责、权、利不分。本科生导师制是四位一体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一部分,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不足将无法全面实施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四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如果缺乏前期调研和深入研究,将导致导师制实施方略分析不足,简单借鉴其他学校或学院的已有做法和制度,无法让本科生导师制深入人心。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既然加入了“导师”这个重要角色,辅导员的原有角色就需要围绕“导师”作适当调整。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导师制实施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辅导员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的方法。导师制的本意是“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但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全体参与者中形成共识,找准位置。选择一个较为科学的切入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才能和潜力,帮助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更大限度地发现才能、展示才华。
二、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论述
1.二者的工作具有共同的主体和目标
学生是导师制中辅导员和导师工作的共同的主体。高校学生工作倡导“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学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直接推进者。高等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具有实践能力、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青年人才。导师和辅导员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等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2.二者的工作职责具有互补性
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科生导师制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补充和创造性地开拓。两者互为补充,能够成为学生向高素质人才成长进程中的动力双引擎。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所倡导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等既包含在学生的道德教育内涵中,同时又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强调。导师给予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关怀和关心是对辅导员宏观思想教育工作的细致补充,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样的补充往往如及时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辅导员以德育为核心,辅导员的工作能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育人方向。通过对学生管理和服务,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解大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导师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找到导师工作的切入点,使得导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为导师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线索。
3.辅导员的角色对导师工作起着导向、保障和推进的作用
虽然导师在导师制的执行中,对于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起着内在的核心作用,但是导师发挥作用很难自然形成,简单的谈心、对话和活动参与等交流形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导师制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辅导员发挥推进导师制健康长效发展的外力作用。一方面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效能并相互作用,辅导员唱响时代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确立符合个体特性的发展目标,树立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辅导员能够通过点滴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发掘和创造导师开展工作的平台,使得导师工作在一定的媒介中形成对教育对象的精神渗透,在润物无声中逐渐确立导师在学生本科阶段不可替代的“导师印象”,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生活的知音、学问的教师。
三、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
1.辅导员要唱响主旋律,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是一个政治敏锐、人口密集、知识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民族尊严等方面的问题极为敏感。[2]无论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还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恶劣行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风云变幻,均能在高校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加之网络势力成为一种新兴力量,各种不同声音在网络媒体上碰撞交互,各种反华反党势力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和影响更为隐蔽和复杂。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应当具备比导师更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讯息、校内外治安安全隐患、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矛盾、社会和学校改革发展出现的问题、师生突发事件、学生日常纠纷等,能迅速排解矛盾,稳定学生情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开展针对性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两课教学、班会课、学生论坛、专家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诉求。在本科生导师制中辅导员应当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始终把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2.辅导员要当好主持人,串联起四位一体的大舞台,构建合理的科学局面
优秀的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之中与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非常类似,相应的,某种程度上导师相当于专家和嘉宾的角色。“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是引言人,中间是串联人,结尾是总结人,全程节奏是控制人。”[3]辅导员在导师制导师介入的初始是引导人,将导师引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与环节。在导师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辅导员是串联人,要在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吗,有意识地串联起本科生导师——专家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四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大舞台。在导师制步入正轨后,辅导员是隐身人,在某个阶段做适当总结即可。知名节目主持人张泉灵曾总结过主持人的职业精神:一是具有学习精神,二是具有合作精神。辅导员在学生和导师之间能够扮演媒体角色,在学生不会发问时代表学生提问,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向导师发问。好的辅导员应该成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当学生和导师之间单向行驶或者交通堵塞时,辅导员的主持人角色就突显出来,他能够根据导师特点,将导师的个人意见、建议、观点和行事方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再把学生心目中的问题梳理出来抛给导师。辅导员能根据面临的不同情境灵活应对,简单串联,迂回于学生和导师之间,把这两者串起来,让他们之间形成有效对话。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中常常提到“场效应”,导师制中要取得并保持导师制的“场效应”,辅导员就必须学会并掌握“场控制”的艺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活力,各抒己见;(2)协调沟通,寻求共识;(3)把握导向,聚合舆论。[4]这三点对主持人“场效应”控制的总结对辅导员在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也同样贴切。
3.辅导员要推荐平台,让导师与学生通过适当媒介建立信任,流畅沟通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确立需要一定的沟通平台。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渠道较为丰富,的信任关系确立往往通过集体活动参与、奖惩助贷审核、个别问题谈心、日常事务处理等,学生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主动或被动地通过彼此接触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导师为学生授课是较好的沟通平台,课后答疑交谈都是彼此建立信任联系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担任学生的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实现导师每学期都担任学生的任课教师,因此辅导员要开拓思路,针对导师和学生特点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通畅交流推荐平台。如邀请导师担任学生科技社团或创业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如提醒学生在郊游、集体生日会、圣诞舞会等活动主动邀请导师参加,如邀请导师担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监督员,有意识地创造学生与导师接触的机会,使导师与学生在特定活动中、在大自然中、在竞赛辅导中、在项目研发中建立彼此的信任与联系,打破以往导师定期家长式的严肃谈话沟通方式,让学生亲近导师,让导师走近学生。
4.辅导员要做好“自由人”,拾遗补漏,弥补导师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排球运动员选材时,往往将作风顽强、判断准确、反应灵敏、移动迅速、控制力强的队员作为“自由人”队员的最佳人选。在本科生导师制这场人才培养的竞赛中,辅导员应当勇敢地担当起“自由人”角色,“自由人”的角色不是全队的队长,也不是全队的灵魂人物,但他一定是最顽强最有活力的一员,以他的灵动和拼搏精神感染其他队员;“自由人”不是最主要的得分队员,但应当是场上最有防守意识,技术最全面的队员,以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借鉴“自由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塑造自身全面素质,洞悉团队成员的特点、能力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善于防守,随时弥补四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其他方面的不足。“自由人”能力、状态与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精彩度和观赏性,保证比赛的节奏和连续性;辅导员的能力、投入程度与自我定位对导师制的成败和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辅导员就如同排球场上的“自由人”一样是导师制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辅导员与导师相互尊重,团结合作,教育观念的相互沟通,教育目标的统一一致,教育内容的各有侧重,教育策略方法的互为补充,一定能开动脑筋研究出本科生导师制的最佳战术。
参考文献
[1]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漆小萍,王燕芳.高校辅导员的三大工作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4.
[3]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华艺出版社.
[4]毕一鸣.谈话节目中的“场效应”和“场控制”—论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调控作用[J].现代传播,2006,129.
作者简介:
王惠,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张梅,讲师,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秘书,长期从事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和学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制;角色关系;定位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源自于研究生导师制,目的是在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教师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以导师的教育参与来强调除辅导员以外的教育职能,形成辅导员、学生导师、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构成的多位一体的高校本科育人体系,形成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优质育人氛围。
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无疑对原有辅导员负责制产生影响。导师制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导师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励学生创新,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担当学生学路指引人、成才典范、做人楷模。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能够拓宽学生受关心的渠道,为教师育人提供平台,以教师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研究中少走弯路,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但导师的部分职责与辅导员的职责是相一致的,部分功能的发挥有时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重复的。导师的出现和作用发挥是否会淡化辅导员的职能,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影响力;辅导员与导师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辅导员又应当把自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采取何种姿态来引入、介入与合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赢得尊重和理解。这些问题值得探讨、思考、研究,亟待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扎扎实实推进本科生导师制。
一、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困惑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本科生导师制的构想来源于研究生导师制,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研究生导师制的模式。因为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利用导师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学术魅力、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中以及课外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材、成功;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两者在基本职能、导师队伍建设、导学方式、平台构建、工作机制、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前者重在人生引导,具有开放性,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后者重在学术指导,属于显性教育的范畴。[1]研究生导师处于全面负责总体把握的位置,从招生到就业,从研究方向选择到学位论文质量把关,导师全程全方位负责研究生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并不处于全面总体负责大学生的统领位置,在大学生四年的求职生涯中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发挥作用。本科生辅导员不能按照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模式开展工作,也不能按照未执行本科生导师制时运行模式一成不变,差异主要体现在何处?是将原有的部分工作放手交给导师执行,还是根据导师的建议要求改进和增补原有工作,辅导员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导师”是否可以理解为“班主任”另一种形式,辅导员往往比较困惑,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寻找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
其次,辅导员受年龄、阅历、资历影响,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发挥作用时具有一定的困难。辅导员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在导师制的施行中能提出想法并乐于实践。但同时辅导员又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团体,平均年龄较低,资历不足,要在教师中发挥更大作用威信不足,自信不足。辅导员可以接受来自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加以改进,但当辅导员面对学识、阅历、年龄数倍于自己的教师时,提出建议、意见、要求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讲究方法。导师可以作为辅导员工作监督的一部分,但导师没有义务接受辅导员的监督。部分教师对于辅导员工作具有成见,在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出现辅导员和导师各自行动,互不干涉的情况,有时候甚至出现导师向学生表达的想法与观念与辅导员相左的情况。辅导员与导师具有共同的作用主体——学生,两者的工作不能割裂开,不能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辅导员必须主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处之“度”。
再次,无角色定位的导师制容易导致学生、教师、辅导员一头雾水,职、责、权、利不分。本科生导师制是四位一体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一部分,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不足将无法全面实施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四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如果缺乏前期调研和深入研究,将导致导师制实施方略分析不足,简单借鉴其他学校或学院的已有做法和制度,无法让本科生导师制深入人心。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既然加入了“导师”这个重要角色,辅导员的原有角色就需要围绕“导师”作适当调整。本科生导师制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导师制实施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辅导员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的方法。导师制的本意是“多管齐下”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但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全体参与者中形成共识,找准位置。选择一个较为科学的切入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才能和潜力,帮助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更大限度地发现才能、展示才华。
二、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论述
1.二者的工作具有共同的主体和目标
学生是导师制中辅导员和导师工作的共同的主体。高校学生工作倡导“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学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受益者,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直接推进者。高等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具有实践能力、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青年人才。导师和辅导员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等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2.二者的工作职责具有互补性
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科生导师制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利补充和创造性地开拓。两者互为补充,能够成为学生向高素质人才成长进程中的动力双引擎。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所倡导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等既包含在学生的道德教育内涵中,同时又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强调。导师给予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关怀和关心是对辅导员宏观思想教育工作的细致补充,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样的补充往往如及时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辅导员以德育为核心,辅导员的工作能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育人方向。通过对学生管理和服务,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解大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导师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找到导师工作的切入点,使得导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为导师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线索。
3.辅导员的角色对导师工作起着导向、保障和推进的作用
虽然导师在导师制的执行中,对于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起着内在的核心作用,但是导师发挥作用很难自然形成,简单的谈心、对话和活动参与等交流形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导师制的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辅导员发挥推进导师制健康长效发展的外力作用。一方面辅导员与导师的工作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效能并相互作用,辅导员唱响时代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确立符合个体特性的发展目标,树立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辅导员能够通过点滴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发掘和创造导师开展工作的平台,使得导师工作在一定的媒介中形成对教育对象的精神渗透,在润物无声中逐渐确立导师在学生本科阶段不可替代的“导师印象”,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生活的知音、学问的教师。
三、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
1.辅导员要唱响主旋律,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是一个政治敏锐、人口密集、知识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民族尊严等方面的问题极为敏感。[2]无论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还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恶劣行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风云变幻,均能在高校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加之网络势力成为一种新兴力量,各种不同声音在网络媒体上碰撞交互,各种反华反党势力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和影响更为隐蔽和复杂。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应当具备比导师更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讯息、校内外治安安全隐患、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矛盾、社会和学校改革发展出现的问题、师生突发事件、学生日常纠纷等,能迅速排解矛盾,稳定学生情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开展针对性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两课教学、班会课、学生论坛、专家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诉求。在本科生导师制中辅导员应当站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始终把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2.辅导员要当好主持人,串联起四位一体的大舞台,构建合理的科学局面
优秀的辅导员在本科生导师之中与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非常类似,相应的,某种程度上导师相当于专家和嘉宾的角色。“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是引言人,中间是串联人,结尾是总结人,全程节奏是控制人。”[3]辅导员在导师制导师介入的初始是引导人,将导师引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与环节。在导师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辅导员是串联人,要在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吗,有意识地串联起本科生导师——专家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四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大舞台。在导师制步入正轨后,辅导员是隐身人,在某个阶段做适当总结即可。知名节目主持人张泉灵曾总结过主持人的职业精神:一是具有学习精神,二是具有合作精神。辅导员在学生和导师之间能够扮演媒体角色,在学生不会发问时代表学生提问,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向导师发问。好的辅导员应该成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当学生和导师之间单向行驶或者交通堵塞时,辅导员的主持人角色就突显出来,他能够根据导师特点,将导师的个人意见、建议、观点和行事方式以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再把学生心目中的问题梳理出来抛给导师。辅导员能根据面临的不同情境灵活应对,简单串联,迂回于学生和导师之间,把这两者串起来,让他们之间形成有效对话。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中常常提到“场效应”,导师制中要取得并保持导师制的“场效应”,辅导员就必须学会并掌握“场控制”的艺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活力,各抒己见;(2)协调沟通,寻求共识;(3)把握导向,聚合舆论。[4]这三点对主持人“场效应”控制的总结对辅导员在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也同样贴切。
3.辅导员要推荐平台,让导师与学生通过适当媒介建立信任,流畅沟通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确立需要一定的沟通平台。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渠道较为丰富,的信任关系确立往往通过集体活动参与、奖惩助贷审核、个别问题谈心、日常事务处理等,学生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主动或被动地通过彼此接触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机制。导师为学生授课是较好的沟通平台,课后答疑交谈都是彼此建立信任联系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担任学生的任课教师,也不可能实现导师每学期都担任学生的任课教师,因此辅导员要开拓思路,针对导师和学生特点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通畅交流推荐平台。如邀请导师担任学生科技社团或创业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如提醒学生在郊游、集体生日会、圣诞舞会等活动主动邀请导师参加,如邀请导师担任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监督员,有意识地创造学生与导师接触的机会,使导师与学生在特定活动中、在大自然中、在竞赛辅导中、在项目研发中建立彼此的信任与联系,打破以往导师定期家长式的严肃谈话沟通方式,让学生亲近导师,让导师走近学生。
4.辅导员要做好“自由人”,拾遗补漏,弥补导师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排球运动员选材时,往往将作风顽强、判断准确、反应灵敏、移动迅速、控制力强的队员作为“自由人”队员的最佳人选。在本科生导师制这场人才培养的竞赛中,辅导员应当勇敢地担当起“自由人”角色,“自由人”的角色不是全队的队长,也不是全队的灵魂人物,但他一定是最顽强最有活力的一员,以他的灵动和拼搏精神感染其他队员;“自由人”不是最主要的得分队员,但应当是场上最有防守意识,技术最全面的队员,以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借鉴“自由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塑造自身全面素质,洞悉团队成员的特点、能力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善于防守,随时弥补四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其他方面的不足。“自由人”能力、状态与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精彩度和观赏性,保证比赛的节奏和连续性;辅导员的能力、投入程度与自我定位对导师制的成败和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辅导员就如同排球场上的“自由人”一样是导师制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辅导员与导师相互尊重,团结合作,教育观念的相互沟通,教育目标的统一一致,教育内容的各有侧重,教育策略方法的互为补充,一定能开动脑筋研究出本科生导师制的最佳战术。
参考文献
[1]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漆小萍,王燕芳.高校辅导员的三大工作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4.
[3]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华艺出版社.
[4]毕一鸣.谈话节目中的“场效应”和“场控制”—论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调控作用[J].现代传播,2006,129.
作者简介:
王惠,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张梅,讲师,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秘书,长期从事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和学校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