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树立国家形象也成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面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文章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三个角度分析其传播困境。并提出“整合”文化差异、加大政策补贴、进行二次编码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中国电影;文化折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11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输送文化理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跨文化传播视野,以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困境,并基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跨文化传播理论概述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由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1]。
2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屡屡失利,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所现存的问题。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以49.74亿票房成绩,位居中国电影票房第二,却在北美上映时最终票房不到300万美元。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三个角度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加以研究。
2.1 文化折扣:本土化文化与外国语境的矛盾
1)文化折扣导致本土化文化输出无力。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审美,在品读一部文化作品时,认知能力、理解程度和吸引力等方面都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现象[2]。《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创新点在于哪吒形象的革新,其黑眼圈、一口钢牙、面带坏笑的形象被观众戏称为“最丑哪吒”。但这种反差正是基于中国人心中对哪吒根深蒂固的固有形象。而北美观众在既有的文化背景下体会不到影片的革新,也无法产生与中国观众一样的情感共鸣。
2)符号差异导致无法融入外国语境。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语境文化”一词,他认为:“高语境文化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收者手里及背景里,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3]。”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属于不同的语境。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属于高语境。而美國文化将大量的信息直接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属于低语境。《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说起“川普”对于中国观众新奇又有趣,而美国观众理解不到其中的趣味性。中美语境的差异导致符号的意义解构不同,美国观众无法理解电影中一些趣味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使得影片注定无法引起美国观众的认同。
2.2 渠道受阻:资金不足与文化保护的双重压力
1)资金不足导致的电影发行量低。根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传播渠道的畅通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往往会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哪吒之魔童降世》仅在北美66家影院上映,与北美的50 000块银幕相比,影片上映的影院仅千分之一。同时由于在北美发行影片所需的资金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行公司无法大规模的与影院进行合作,加大了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2)文化保护加剧影片传播难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希望借文化输出提高影响力。发达国家一方面借经济政治的优势推行其文化,将文化理念无形中根植在文化输出受众心中。比如电影《功夫熊猫》中虽充斥着中国特色文化的符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故事深层内涵依然是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英雄形象。同时发达国家也在本国实行文化保护政策,遏制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北美地区对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极大的文化输出成本加剧了影片传播难度。
2.3 受众不同:刻板印象与语言障碍的尴尬
1)刻板印象扩大传播障碍。刻板印象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即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物体的固定看法。在外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物的塑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充斥着西方媒介对中国不正确的认知。如电影《花木兰》预告片中拼凑了众多西方观众感兴趣却不太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元素,这些处理大部分是按照西方自我想象而为之,与原本的中国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北美的观众在长时间接受着本国文化基于想象而塑造的中国人物特色,在面临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时反而产生了抵触。
2)语言障碍加剧文化壁垒。正如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所说,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受众看电影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上映本是匆忙之举,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英文配音,这使得北美观众理解电影剧情的难度增加。面对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理解困难,出于娱乐的目的,北美观众很难产生赏影欲望。基于中国观众,面对影片中诙谐幽默的段子可以会心一笑,但对于美国观众却是不可理解的文化壁垒。
3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3.1 寻找共同,“整合”文化差异
针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文化折旧与符号差距问题。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该“整合”文化差异,把影片的内容更多的集中与爱、情、道德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4]。面对文化折旧问题,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考虑海外观众的文化背景,简化影片内容中需要历史文化和既有背景才可以理解的信息。面对符号差异问题,中国电影应该整合文化差异,或选取不同文化背景的符号破除语境障碍,积极挖掘他国文化,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的意义空间”,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5]。 3.2 拓展渠道,加大政策补贴
美国学者施拉姆通过研究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节目选择的因素,提出选择的或然率等于报偿的保证除以费力的程度的公式。面对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受阻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积极进行海外媒体宣传,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制定不同的宣传方针,促使受众产生兴趣。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我国政府应该给予对外传播的电影一定的政策补贴。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同样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是一个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源[6]。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除了树立文化自信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还必须积极宣传本国文化。
3.3 迎合受众,进行二次编码
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中表示,编码阶段的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当中,一次编码的作用是生产本土文化观众可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生产本土与他国文化观众都可以接受的信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不同受众,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做好二次编码,这不仅可以消解刻板印象所带来的传播障碍,更轻易的解决了语言障碍所带的文化壁垒。二次编码意味着我们基于他国国情进行内容的重新梳理,这并不是单纯的增加外国语言的配音,还意味着去适应海外观众的思维方式、去迎合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二次编码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迎合他国理念,其含义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再创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中国电影的生命力,进行文化的软输出,从而找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中的融合点,获得更多海外认同。
面对全球化的背景,做好跨文化传播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以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研究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并基于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借希望通过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突破西方媒介对中国刻板形象的议程设置,纠正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闫伟娜.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J].西部学刊,2013(11):42-44,47.
[3]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袁茜.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2(8):116-117.
[5]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师范大学,2016.
[6]屈小顺.全球语境下我国电影文化的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245-248.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中国电影;文化折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2-011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输送文化理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跨文化传播视野,以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困境,并基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跨文化传播理论概述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由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1]。
2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屡屡失利,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所现存的问题。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以49.74亿票房成绩,位居中国电影票房第二,却在北美上映时最终票房不到300万美元。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三个角度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加以研究。
2.1 文化折扣:本土化文化与外国语境的矛盾
1)文化折扣导致本土化文化输出无力。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审美,在品读一部文化作品时,认知能力、理解程度和吸引力等方面都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现象[2]。《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创新点在于哪吒形象的革新,其黑眼圈、一口钢牙、面带坏笑的形象被观众戏称为“最丑哪吒”。但这种反差正是基于中国人心中对哪吒根深蒂固的固有形象。而北美观众在既有的文化背景下体会不到影片的革新,也无法产生与中国观众一样的情感共鸣。
2)符号差异导致无法融入外国语境。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语境文化”一词,他认为:“高语境文化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收者手里及背景里,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3]。”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属于不同的语境。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属于高语境。而美國文化将大量的信息直接置于清晰的编码中,属于低语境。《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说起“川普”对于中国观众新奇又有趣,而美国观众理解不到其中的趣味性。中美语境的差异导致符号的意义解构不同,美国观众无法理解电影中一些趣味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使得影片注定无法引起美国观众的认同。
2.2 渠道受阻:资金不足与文化保护的双重压力
1)资金不足导致的电影发行量低。根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传播渠道的畅通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往往会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哪吒之魔童降世》仅在北美66家影院上映,与北美的50 000块银幕相比,影片上映的影院仅千分之一。同时由于在北美发行影片所需的资金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发行公司无法大规模的与影院进行合作,加大了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2)文化保护加剧影片传播难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希望借文化输出提高影响力。发达国家一方面借经济政治的优势推行其文化,将文化理念无形中根植在文化输出受众心中。比如电影《功夫熊猫》中虽充斥着中国特色文化的符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故事深层内涵依然是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英雄形象。同时发达国家也在本国实行文化保护政策,遏制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北美地区对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极大的文化输出成本加剧了影片传播难度。
2.3 受众不同:刻板印象与语言障碍的尴尬
1)刻板印象扩大传播障碍。刻板印象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即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物体的固定看法。在外国电影中对中国人物的塑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充斥着西方媒介对中国不正确的认知。如电影《花木兰》预告片中拼凑了众多西方观众感兴趣却不太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元素,这些处理大部分是按照西方自我想象而为之,与原本的中国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北美的观众在长时间接受着本国文化基于想象而塑造的中国人物特色,在面临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时反而产生了抵触。
2)语言障碍加剧文化壁垒。正如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所说,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受众看电影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上映本是匆忙之举,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英文配音,这使得北美观众理解电影剧情的难度增加。面对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理解困难,出于娱乐的目的,北美观众很难产生赏影欲望。基于中国观众,面对影片中诙谐幽默的段子可以会心一笑,但对于美国观众却是不可理解的文化壁垒。
3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3.1 寻找共同,“整合”文化差异
针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文化折旧与符号差距问题。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该“整合”文化差异,把影片的内容更多的集中与爱、情、道德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4]。面对文化折旧问题,中国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考虑海外观众的文化背景,简化影片内容中需要历史文化和既有背景才可以理解的信息。面对符号差异问题,中国电影应该整合文化差异,或选取不同文化背景的符号破除语境障碍,积极挖掘他国文化,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的意义空间”,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5]。 3.2 拓展渠道,加大政策补贴
美国学者施拉姆通过研究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节目选择的因素,提出选择的或然率等于报偿的保证除以费力的程度的公式。面对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受阻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积极进行海外媒体宣传,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制定不同的宣传方针,促使受众产生兴趣。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国家的文化保护政策,我国政府应该给予对外传播的电影一定的政策补贴。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同样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是一个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源[6]。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除了树立文化自信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还必须积极宣传本国文化。
3.3 迎合受众,进行二次编码
霍尔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中表示,编码阶段的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当中,一次编码的作用是生产本土文化观众可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生产本土与他国文化观众都可以接受的信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不同受众,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做好二次编码,这不仅可以消解刻板印象所带来的传播障碍,更轻易的解决了语言障碍所带的文化壁垒。二次编码意味着我们基于他国国情进行内容的重新梳理,这并不是单纯的增加外国语言的配音,还意味着去适应海外观众的思维方式、去迎合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二次编码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迎合他国理念,其含义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再创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中国电影的生命力,进行文化的软输出,从而找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中的融合点,获得更多海外认同。
面对全球化的背景,做好跨文化传播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以中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研究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并基于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借希望通过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突破西方媒介对中国刻板形象的议程设置,纠正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偏见。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闫伟娜.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研究[J].西部学刊,2013(11):42-44,47.
[3]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袁茜.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2(8):116-117.
[5]张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师范大学,2016.
[6]屈小顺.全球语境下我国电影文化的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245-248.